分享

十二地支本义猜想:亥(之二)

 鬼灯檠 2023-02-28 发布于浙江

1、亥与豕

2、豕韦

3、二十八宿中星

4、少昊之谜

3、二十八宿中星

在继续讨论猪与星宿的关系之前,我们需要先来认识一下二十八宿。


1
2
3
4
5
6
7
苍龙七宿
玄武七宿
西
白虎七宿
朱雀七宿

二十八宿表

二十八宿分四组,每组有七个星宿,分别配属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以及一种动物,称为四象。显然,每组第四位就处于该组中间位置。为了便于叙述,以下称其为中星,如房宿是东方苍龙七宿的中星,虚宿是北方玄武七宿的中星,四个中星合称四象中星、二十八宿中星。

二十八宿和太阳月亮一样,都是东升西落,其顺序是东方苍龙七宿渐次从东方地平线升起,北方玄武七宿随后渐次升起,然后是西方白虎七宿,再然后是南方朱雀七宿。南方朱雀七宿升起后,东方苍龙七宿紧随其后再次升起。如此循环往复,亘古如斯。

二十八宿为什么如此分组?为什么要这样配属方位?

我们知道,太阳和二十八宿都是恒星,所谓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自转。除了自转,地球还绕着太阳公转。如果以二十八宿为背景,就会发现太阳以年为单位周期性穿越二十八宿。以2000年为例,2月4日立春,太阳位于北方玄武七宿的女宿和虚宿之间;3月5日惊蛰,太阳位于北方玄武七宿的室宿;4月4日清明,太阳位于西方白虎七宿的奎宿。显而易见,接下来太阳所在位置将依次穿越西方白虎七宿,然后进入南方朱雀七宿,再然后是东方苍龙七宿,到2023年立春,太阳又回到北方玄武七宿的女宿和虚宿之间。

太阳在二十八宿之间每年穿行一周,不过,因为岁差原因,太阳所在位置会逐年后移。比如2000年2月4日立春,太阳在女宿和虚宿之间。到2001年2月4日立春,太阳并没有完全回到去年立春的位置,而是向女宿靠近一点点。每年偏移一点并不明显,但逐年累积,就会非常明显。比如一千年以后,到3000年2月4日立春,太阳所在位置已经到了牛宿,是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二位,而2022年立春太阳所在的女宿和虚宿是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三位和第四位。用一千年走过一宿多点,走过所有二十八宿需要将近二万六千年,这就是所谓岁差周期。

二十八宿分四象,四象配方位是四方,配季节是四季,如东方苍龙七宿配春,南方朱雀七宿配夏,西方白虎七宿配秋,北方玄武七宿配冬。就季节而言,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合称二分二至,是春夏秋冬四季的中点。

二十八宿有四个中星,是四象中点,这是空间;二分二至是四季中点,这是时间。如果在四季中点的二分二至,太阳正好位于二十八宿的四个中星,时间和空间居中重合,进而为二十八宿四象赋予四季时间,岂不就是完美搭配?换句话说,二分二至时太阳正好位于四个中星的时代,天象与二十八宿体系最般配,二十八宿所承载的时空一体也最为吻合。

有这样的时代吗?答案是肯定的。

年代
太阳所在位置
冬至
春分
夏至
秋分
公元前4400年
公元前4000年
毕觜之间
尾箕之间
公元前3400年
危室之间
公元前3000年
公元前2500年
毕昂之间
张星之间
公元前2000年
(夏初)
虚宿
昂宿
星宿
氐宿
公元前1500年
(商初)
女虚之间
公元前1000年
(周初)
氐亢之间
公元前475年
(春秋战国之交)
公元元年
(西汉末)
井鬼之间

太阳所在位置表

如上表所示,公元前2000年左右,以二十八宿为背景,太阳所在位置,冬至位于虚宿,是北方玄武七宿的中星;夏至位于星宿,是南方朱雀七宿的中星;春分位于昴宿,是西方白虎七宿的中星。这三个都是二十八宿体系的中星,只有秋分位于氐宿,位于东方苍龙七宿中星房宿的旁边,尽管氐宿和房宿其实距离很近,但还是算不上完美。

不过,完美与否倒在其次,最大的问题是,秋分时太阳位于东方苍龙七宿,而东方苍龙七宿配季节是春季;春分时太阳位于西方白虎七宿,而西方白虎七宿配季节是秋季。这里的春秋与太阳所在位置正好相反。冬夏两季则没有问题,其中冬至时太阳位于虚宿,属北方玄武七宿,正好配冬季;夏至时太阳位于星宿,属南方朱雀七宿,正好配夏季。

二十八宿中星与四季中点的节气相互对应,这个设想并不成立吗?非也。

别忘了,光照天下,寰宇澄澈,以二十八宿为背景的太阳所在位置,其实并非肉眼可见——白天有太阳,星宿隐于晴空;夜晚有星宿,太阳已红轮西坠。

怎么办呢?很简单。二十八宿都是恒星,相对位置并不会发生变化,只要搞清楚二十八宿在天空中的相对关系,由可见推知不可见,就并非难事——太阳落山时,东方地平线上星宿出现,称为昏见东方,这个星宿对面的星宿,不就是太阳所在位置吗?换句话说,古人观测星宿都在夜间,诸如昏见东方、昏见南中天、晨见东方、晨见南中天等说法,都是所见即所得的直观结果,根据这个结果,对照二十八宿的相对关系,就可以推知那些不可见星宿的位置以及太阳的位置。

图片

▲观测时间:公元前2000年4月7日(二月廿四,春分)18:58:46(天黑)

观测地点:河南商丘 海拔:51

图片

▲ 观测时间:公元前2000109日(八月初三,秋分)18:49:17(天黑)

观测地点:河南商丘 海拔:51

如图所示,公元前2000年,春分时太阳位于昴宿,这是看不见的,但日落天黑,氐宿和房宿都已经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方,据此可以推知太阳位于昴宿。秋分时太阳位于氐宿,这是看不见的,但日落天黑,昴宿位于东方地平线上方,后面的毕宿也有一半已经露出东方地平线,据此可以推知太阳位于氐宿。这个推测略作偏移,就是氐宿旁边的房宿——凭什么另外三个中星都没问题,偏偏氐宿要偏移呢?这个问题我们稍后再来解决。

春分时氐房二宿昏见东方,秋分时昴毕二宿昏见东方,以观测所见为准,则氐房二宿所在东方苍龙七宿配属春季,昴毕二宿所在西方白虎七宿配属秋季,于是星象、方位、季节三合一,与流传至今的二十八宿体系正好一致。

冬夏两季又如何呢?

图片

公元前2000年1月5日冬至,太阳位于虚宿

公元前2000年,冬至太阳位于虚宿,属北方玄武七宿,配属冬季;夏至太阳位于星宿,属南方朱雀七宿,配属夏季。星象、方位、季节三者本来就与二十八宿体系相合,并没有像春秋两季那样要反过来。

不过,别忘了,冬至是太阳到达南回归线,太阳实际位于南方;夏至是太阳到达北回归线,太阳实际位于北方。冬至太阳在南方而位于虚宿,虚宿是北方玄武七宿的中星。夏至太阳在北方而位于星宿,星宿是南方朱雀七宿的中星。瞧瞧,星宿方位与太阳方位也是反的。

节气
季节
二十八宿
昏见东方
太阳位置
冬至
北方玄武七宿
星(南)
虚(北)
南回归线
春分
东方苍龙七宿
氐房(东)
昴(西)
赤道
夏至
南方朱雀七宿
室(北)
星(南)
北回归线
秋分
西方白虎七宿
昴全见,毕半见(西)
氐(东)
赤道
公元前2000年观测所见

注:上表后两列的括号表示该星宿所属四象方位,如星(南)表示星宿在二十八宿中属南方朱雀七宿。

简而言之,冬夏两季以太阳所在的星宿为准配属方位和季节,但与太阳所在南北回归线方位正相反;春秋两季以昏见东方的星宿为准配属方位和季节,但与太阳所在的星宿方位正相反。东与西,南与北,都有互相颠倒的关系。也可以这么说,东方苍龙七宿暗含西方意象,西方白虎七宿暗含东方意象,北方玄武七宿暗含南方意象,南方朱雀七宿暗含北方意象。这种安排,抽象引申一下,不就是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根吗?

公元前2000年,冬至太阳在虚宿。现在,我们再将目光从公元前2000年分别向前向后各推1000年。公元前3000年,冬至太阳在危宿。公元前1000年,冬至太阳在女宿。也就是说,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这两千年间,冬至太阳位于女虚危三宿。

无巧不巧,女虚危三宿合在一起,就是十二星次中的玄枵。

同理,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的两千年,夏至、春分、秋分这三个时点的太阳位置所穿越的星宿在十二星次中分别合称鹑火、大梁、大火,如下表所示。

年代
公元前3000年
公元前2500年
公元前2000年
(夏初)
公元前1500年
(商初)
公元前1000年
(周初)
十二星次
太阳所在位置
冬至
虚宿
女虚之间
玄枵(女虚危)
春分
毕昂之间
昂宿
大梁(胃昴毕)
夏至
张星之间
星宿
鹑火(柳星张)
秋分
氐宿
氐亢之间
大火(氐房心)
现在,二十八宿和十二星次的分组都正好与上起公元前3000年之后两千年间的星象完美相合。

你可能会说这只是巧合,或者纯粹是按图索骥加牵强附会。不过,更巧的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正是古代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初期。比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良渚古城,其年代上起公元前3300年,下迄公元前2000年。在这之后,就是中国王朝史开端的夏朝。

当然,我们还是不能就此推论二十八宿体系诞生的具体时间,其间可能性太多了。

比如公元前2000年,二分二至太阳位置与二十八宿中星最相合,可能是尧舜禹时代建立了二十八宿体系。如果再结合大禹治水的故事,甚至可以推测大禹治水还包括天上之水,也就是建立二十八宿体系并将星宿与地上的九州互相对应,即占星学说中的所谓分星分野。

再比如西周建立后,可能在天文观测中发现了太阳所在星宿位置的变化规律,就像我们现在借助星象软件回溯一样,他们建立二十八宿体系并将四象中星定位到一千年前的星象,这也不是不可能。毕竟就目前考古所见,完整记录二十八宿名称年代最早的是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盖,其年代是公元前433年,已是战国时代。

再比如夏和周之间的殷商时期也不能排除可能,虽然在商代甲骨卜辞与青铜铭文中还没有发现完整二十八宿,但也已经有十多个属于二十八宿体系的星宿名[29]

也就是说,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这千余年,从尧舜禹时代到夏商周三代,至少在实际星象上都具备建立二十八宿的天文条件。

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30]

《黄帝内经》说“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所谓经纬,即南北为经,东西为纬。子为北、为冬至,午为南,为夏至,所以“子午为经”。卯为东、为春分,酉为西、为秋分,所以“卯酉为纬”。由此可知,“虚张为经”,就是说虚宿为冬至点,冬至太阳位于虚宿;张宿为夏至点,夏至太阳位于张宿。“房昴为纬”,就是说房宿为秋分点,秋分太阳位于房宿;昴宿为春分点,春分太阳位于昴宿。

二十八宿中星

经纬四星
两相对照就会发现,《黄帝内经》的经纬四星与二十八宿中星基本相同,唯有夏至太阳所在位置不一样,前者在星宿,后者在张宿。

星宿和张宿都属南方朱雀七宿,分别排在第四和第五位,第四位的星宿才是中星。是不是《黄帝内经》有讹误呢?

事实上,古人早就发现这个问题,如唐代杨上善就明确指出:“经云'虚张为经’者,错矣。南方七宿,星为中也[31]

不过,我们要知道,所谓二十八宿,其实历史上有多种不同版本。有的名称不同,有的同名但顺序不同,其中正好就有张宿在前、星宿在后的版本。如《史记·律书》记载了与二十八宿略有不同的二十八舍,其中顺序和名称完全相同的有十八个,另有八个名称不同,两个名称相同但顺序不同。这两个同名不同序的恰好就是张宿和星宿——在《史记》的二十八舍中,张宿在星宿之前。也就是说,张宿与星宿的名称互换。因此,在这个系统中,张宿确实是中星。

无独有偶,见于《汉书·天文志》的甘氏二十八宿与太初历二十八宿,以及战国中晚期的清华简《五纪》,也都是张宿在星宿之前。

由此可见,很可能在早期曾经将星宿称为张宿而把张宿称为星宿,就像雨水之后是惊蛰(启蛰),但这两个节气在汉代以前正好位置对调一样。至于张宿与星宿名称互换发生在何时则不得而知,在不同流派中两种情况同期共存也完全可能。由此可见,《黄帝内经》中的夏至点为张宿其实并非讹误,只不过名为张宿,实际就是指星宿。

现在,《黄帝内经》经纬四星与二十八宿中星完全相合,其中三星又正好是公元前2000年这一时期二分二至时太阳所在位置。如果这不是巧合,那么,另一个不能相合的星宿——秋分时太阳实际位于氐宿,但氐宿并不是中星,中星是氐宿旁边的房宿,这种情况就不能简单地用观测误差来解释。

其实答案很简单。只要明白二十八宿体系并非从始至终一成不变,一个出乎意料但又显而易见的结论自然浮出水面——二十八宿中的氐宿,就是曾经的房宿。

必须承认,目前并没有十足证据,但也并非无端猜测。

东方苍龙七宿前四宿为角、亢、氐、房,在清华简《五纪》中则是大角、天根、本角、驷。

房为府,曰天驷[32]”房宿别名天驷,清华简《五纪》的驷可能就是指房宿。但是,“氐为天根[33]”,氐宿别名天根,而清华简《五纪》的天根列于第二位,第四位是驷与房宿,如果天根即氐宿,那么,天根与驷之间的本角将无处栖身。因此,要么天根不是指氐宿,要么驷不是指房宿,二者必然不能共存。

图片

公元前2000年所见星宿

其次,房宿有四颗星,排成一行。氐宿也有四颗星,两前两后,连起来是个方框。房宿四星有如车前并列的四匹马,故而别名天驷。“驷,一乘也[34]”一辆兵车四匹马,是为一乘。兵车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量化指标,如齐楚燕韩赵魏秦等战国七雄被称为万乘之国,宋国、卫国、中山国等则是千乘之国。显然,所谓乘,前面有马,后面还得有车厢。氐宿四星恰好构成一个方框,可不就是坐人的车厢吗?也就是说,所谓房宿为天驷,其实是与氐宿合在一起而赋予的形象。倘若没有氐宿的车厢,房宿并列的四颗星称为驷未免有点奇怪。

与氐宿四星类似,北方七宿中的室宿与壁宿各有两颗星,连起来也是一个方框。室宿之室,其实也是室壁二宿合在一起而得名。壁宿全称东壁,就是这个室东面的墙壁。

房,室在旁也[35]。宫谓之室,室谓之宫[36]”房是位于正室两侧的房间,室是供奉祖宗牌位的房间,简而言之,左中右三间房,中间为室,左右为房。狭义而言,房与室各有所指,但显而易见,房或室,都是房间。不难想见,四方为屋,所谓房或室,当然是四颗星连成方框更适合。因此,至少就外形而言,氐宿确实比房宿更适合以房为名。

如果氐宿就是原来的房宿,那么,公元前2000年秋分太阳所在的氐宿本来称为房宿,以其为东方苍龙七宿的中星,可谓恰如其分。

如此一来,公元前2000年二分二至太阳所在星宿与二十八宿中星、经纬四星就全都严丝合缝地一一对应。若此说不误,流传后世的二十八宿体系很可能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只是后来又做了部分调整,其中尤以东方苍龙七宿变化最大,名称和具体星宿的分区组合都有调整。

4、少昊之谜

玄枵,虚中也[37]

虚中,指女虚危三宿合称玄枵,虚宿居于中位。玄枵既是女虚危三宿的合称,也可以特指其中的虚宿。

女虚危三宿合称玄枵,玄枵又可以写作玄嚣,是黄帝和嫘祖的长子。

有趣的是,“玄枵,虚也。颛顼之虚,虚也[38]”五帝之一的颛顼对应星宿也是虚宿。也就是说,虚宿既是玄枵,也是颛顼。

颛顼是昌意之子,昌意是黄帝次子[39],玄枵则是黄帝长子。在诸神世系中,玄枵是颛顼的堂叔,都是黄帝之后。

公元前2000年,是虞舜即将禅让大禹的前夜[40],颛顼则被有虞和夏人共尊先祖[41]。颛顼对应虚宿,虚宿是这一时期冬至太阳所在,颛顼又称高阳氏,由此不难推知,所谓高阳,实即冬至的太阳——冬至立杆测影,影子最长,太阳距离我们最高最远,是为高阳。

冬至太阳在虚宿,此时太阳位于南回归线也就是南方,但以虚宿为中星的玄武七宿配属方位为北方。这一南一北既矛盾又统一,或许就是黄帝长子玄枵和次子昌意的由来——太阳本身,对应昌意、颛顼一系,即昌意和颛顼都是太阳。冬至太阳所在的虚宿,则对应玄枵一系,即玄枵是虚宿。颛顼和玄枵,在虚宿完全重合,是因为玄枵是虚宿,颛顼是冬至的太阳,太阳只在冬至的时候才位于虚宿。相应地,所谓昌意就是指太阳本身,相较于颛顼是特指冬至的太阳,昌意之太阳则不论冬夏,于是昌意就成了颛顼之父。

玄枵又称青阳,而同称青阳的还有少昊,也可写作少皞,于是玄枵和少昊又成了一个人,如西晋皇甫谧所说: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姬姓也。母曰女节。黄帝时有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意感,生少昊,是为玄嚣[42]”而少昊之母则由生玄枵的嫘祖变成了女节。

请注意,少昊是秋神,配属方位是西方,与玄枵对应的冬和北全然不同。少昊与玄枵,实为两个人。

在五帝传承世系中,少昊的身份颇为矛盾。以西汉司马迁《史记》为例,颛顼之前世系有两种说法。或说颛顼继位于黄帝,见于《五帝本纪》[43]。或说颛顼继位于少昊,见于《历书》[44]。而在《山海经》中,“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可知在颛顼之前应该有少昊。

颛顼之前,或有少昊,或无少昊。两种说法看起来相互矛盾,难以共存。不过,如果以天文历法为背景,可能就会发现,这两种不可调和的说法其实是一回事,只不过各有各的叙事逻辑。

颛顼是冬至太阳神,少昊是秋神,在季节更替中,先秋而后冬,所谓颛顼继位于少昊,不过就是秋去冬来的季节更替,由此再敷衍出少昊抚育颛顼的故事,实在也不足为怪。

一年之中有季节更替,年与年的更替,又怎么划分呢?冬至太阳到达南回归线,此后将调头北上,所谓冬至一阳生,冬至既是一年之终,也是新年之始。颛顼是冬至太阳神,是新年肇始之神,那么,在这个叙事逻辑中,颛顼位于季节更替的起点,他就不能继位于少昊而只能继位于五帝之首的黄帝。

所谓季节更替,有两种情况——或一年十二个月,可分四季,配四方四神;或一年十个月,可分五季,配五方五神。

四方是东南西北,配四帝四神。五方是东南西北中,配五帝五神,也就是在四帝四神的基础上再加上居中的黄帝和后土。

季节
方位
五方帝
五方神
太昊
句芒
炎帝
祝融
长夏
黄帝
后土
西
少昊
蓐收
颛顼
玄冥
四季四方、五季五方,是两个系统,但两个系统分组的对象都是一年,于是四分五分这两个系统又交叉在一起。比如一年十个月本来分五季,套到春夏秋冬四季就多出一个,于是就出来一个不明不白无处安放的所谓长夏。

其次,所谓一年又分三种情况,一是以冬至为年首,称为岁;二是以正月初一为年首,称为年;第三,还可以以立春为年首——这也是古代的春节。也就是以春夏秋冬四季为一年或以春夏秋冬加长夏五季为一年,都可以从立春算起。

再其次,四为偶数,五为奇数,四分只能以首为尊,五分既能以首为尊,也能以中为尊。

再再其次,还有更多变量和元素可以加入,比如祭祀、农务、政事、物候等等。

以上种种纠缠到一起,设定不同起点和主角,方位季节等所对应的诸神就会在不同排序中衍生出不同故事,于是,诸神的世系也随之变得复杂起来。

黄帝居中,以中为尊,黄帝是五帝之首。但在以春为首的季节更替中,黄帝位于一年五季的第三季,排在前面的是第一季东方太昊和第二季南方炎帝。太昊、炎帝都是太阳,太昊传炎帝没有矛盾。黄帝是北天极,由炎帝的第二季传到黄帝的第三季,就是由太阳转到北天极,主体意象变了,以太阳为尊还是以北天极为尊就有了冲突,这就是炎黄大战和黄帝胜炎帝而得天下的原型。之后第四季是少昊,第五季是颛顼,这两位本来和太昊、炎帝一样,都是太阳神,但在一年五季的更替中排在黄帝之后,所以就成了少昊继位于黄帝,颛顼再继位于少昊,俩人又都成了黄帝后裔。

颛顼继位于少昊,颛顼应该比少昊小一辈。少昊与玄枵同名,玄枵是颛顼的堂叔,正好比颛顼大一辈。因此,说少昊与玄枵是一个人或两个人,都能成立。既矛盾又统一,诸神体系有自洽的内在逻辑,此之谓也。

以中为尊,就是以黄帝为五帝之首,东西南北四帝居其次。居中是北天极,是天极神,是天帝;四方就是太阳绕着北天极旋转,四方神都是太阳神。如果北天极与四方合为一体,就有了所谓“黄帝四面[45]”的故事,也就是东西南北四帝成了居中黄帝的四个化身。如果居中黄帝与四方帝对立而争尊卑,就有了炎帝代表四方与黄帝发生战争,即所谓炎黄大战。之所以是炎帝与黄帝大战而不是太昊、少昊或颛顼与黄帝大战,只是因为在季节时序中炎帝排在黄帝之前。先炎帝后黄帝,当然只能是他俩发生战争并最终黄帝取胜。

就世系而言,少昊是黄帝之后,太昊与黄帝无涉,太昊与少昊,两人世系并无关系,而名字却分明在说两人是一家人。之所以有少昊之名,其实不难理解。以春为首,则太昊为长。以中为尊,则黄帝为首。少昊在黄帝之后,而太昊与少昊的本体都是太阳,结果到少昊这里,本是居长的地位变成黄帝之后,同时其方位又正好与太昊形成东西相对,所以,仿太昊之名而称其为少昊,可谓各得其宜。

少昊之名,既表明与太昊同为太阳的身份,又契合位于黄帝之后的地位和传承关系,还暗示炎黄大战中黄帝最后胜出的背景,可谓名实相符。看起来很平常,其实起名很巧妙。

简而言之,以中为尊,指向北天极,这是以黄帝为五帝之首并战胜炎帝的系列故事;以春为首,指向太阳,这是以太昊和伏羲为三皇之首的系列故事。

中国古代诸神,就是以北天极和太阳这两个意象为主体,结合星象、历法、时间、空间、季节、物候等进行组合而次第展开。

两个意象,两条主线,彼此又有交叉,再加上神与人的相互交织,最后就成了人神不分有如乱麻的诸神世系。

说白了,看似混乱乃至矛盾的诸神世系,不过是不同逻辑下的不同叙事,其原型则是融时间与空间为一体的天文星象与观象制历。时空既是一体又各有逻辑——于空间而言,东南西北中五方以中为尊,其余四方为并列关系。总体而言,是一个横向系统;于时间而言,一年四分为春夏秋冬,一年五分为春夏秋冬和长夏,由春及冬是一年,由先后之序就可以引申为长幼之别,这就成了纵向系统。

少昊青阳氏配秋季和西方,同称青阳的玄嚣配冬季和北方,所谓青阳既对应秋和西,也对应冬和北。事实上,枝蔓横生,不只如此,青阳还可以指向东和春。

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46]
(孟春)天子居青阳左个。(仲春)天子居青阳大庙。(季春)天子居青阳右个[47]

明堂者、天子太庙,所以宗祀其祖、以配上帝者也。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东曰青阳,南曰明堂,西曰总章,北曰玄堂,中央曰太室[48]

从名称看,青为东方之色,青阳与东方、春季相配属,更有可能是初始面目。

如前所述,二十八宿中东方青龙和西方白虎的东西方位与太阳所在星宿位置的东西方位有东西颠倒的关系。某种意义上,东与西是一体两面不分彼此的关系,就像地支卯和酉对应东和西,但卯酉原本是同音字,而且卯和酉分别可以写作戼和丣,完全就是双胞胎。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东方青阳转而成为西方少昊的名号,而少昊与太昊如出一辙,不就是另一个版本的戼和丣吗?

青阳本是与春和东相配属,春为四季之首,是一年之始。另一方面,冬至一阳生,太阳从南回归线调头北返,这也是一年之始。玄枵对应冬至,即玄枵也是一年之始。既然玄枵和青阳都是一年之始,将青阳之名用以称呼玄枵,也就并非不可理解。

青阳之名就这样三重身份集于一身,方位覆盖东西北,季节覆盖春秋冬。看起来相互矛盾甚至莫名其妙,其实有完全贯通的内在逻辑。

(未完待续)


[29] 钟守华古发现中所见二十八宿名》,2003年科学出版社《东西方科学文化之桥》

[30] 《黄帝内经·灵枢》

[31] 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32] 西汉司马迁《史记·天官书》

[33] 西汉司马迁《史记·天官书》

[34] 东汉许慎《说文》

[35] 东汉许慎《说文》

[36] 《尔雅·释宫》

[37]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38] 《尔雅·释天》

[39] 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其二曰昌意……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40] 大禹代舜在公元前1972年,大禹正式继位在公元前1953年,参见拙著《五星聚:中国古代王朝星象编年史》

[41] 《国语·鲁语上》:“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

[42] 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

[43] 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44] 西汉司马迁《史记·历书》:“少暤氏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扰,不可放物,祸灾荐至,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

[45] 北宋《太平御览》引《尸子》:“子贡问孔子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大有成功,此之谓四面也。’”

[46] 《尔雅·释天》

[47] 《礼记·月令》

[48] 东汉蔡邕《明堂月令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