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洞若(鄢文龙)|月影上芭蕉

 120035948@qq.com 2023-03-01 发布于江西

月影上芭蕉

文/洞若(鄢文龙)

在广州,我特别喜欢在榕树下静听雨打芭蕉的声音;更喜欢伫立芭蕉旁仰视榕树的沧桑。

有一天,我被房前屋后,那又大又绿的芭蕉惊呆了。

那伞盖般的大叶,就在一弯青墙抖落,那硕大的倩影映在一汪静水之上,青翠欲滴,楚楚动人。

微风吹过,沙沙作响,别具一种大开大合的风韵。

只有吴文英的《唐多令·惜别》:“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才糅进了这样的狂放与恣肆。

芭蕉,似乎比B血型的人还来得痛快。

好像南方人喜欢芭蕉,就像喝着又醇又浓的酒,痛快而淋漓。因为她旺盛而鲜活;因为春来草青,她从几乎绝灭的根儿中,竟能托起一个绿的世界,一个,绿的世界。

从此,满眼春色荡漾;从此,无边绿意氤氲。

瞬间,我几乎淹没在她的绿色之中,陶醉在她的风华里。在淹没中陶醉,在陶醉中险些淹没。

也许,有人觉得她弱而不坚、短而不永、空而不实,好像她就是脆弱,就是短暂,就是空幻。

其实,我倒发现,她是一种勃勃的生命,勃勃,生机;生机,勃勃。

昨天,还绿意盎然,惹人疼爱;一转眼,却衰落纷披成枯景。绚烂之极,顿然脆弱。

难道她的生命如此短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时间在一刻不停地流淌,樱桃一年一年地红,芭蕉一度一度地绿。灿烂如此短暂。

芭蕉,你什么时候,就这样悄悄地流逝,流逝,总是这样地悄悄。

怪不得刘禹锡有诗云:“觉后始知身是梦,更闻寒雨滴芭蕉。”

原来,梧桐雨,芭蕉梦,最相知。

如果,我们从芭蕉的易坏,看出不坏的道理,那不是芭蕉不坏,那是我们的心不为之所牵。

王维的《袁安卧雪图》中就有雪中芭蕉,这不是时序的混乱,这正是大乘佛教的不坏之理。

好像,生命如此灿烂;好像,生命又如此转瞬即逝。

在生成变坏之间,我们正玩味出生命的意义;在生命的意义里,我们正发现存在的价值。

好喜欢听疏雨打芭蕉。

细雨,总是将我们的心绪扯得越来越长,扯向诗意,扯向远方。

芭蕉叶在细雨的敲打下,一声声,不间断,像是一个长长的叩问:时光短暂,年岁不永,一段茫然的旅程,不知迈向何方?我们正在这幽深的夜里把生命的强度细细地丈量——

想起缠绵的李后主:“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想起清幽的杜牧:“洞房深,画屏灯照,山色凝翠沉沉。听夜雨,冷滴芭蕉,惊断红窗好梦。”

最难忘,陈洪绶《蕉林酌酒图》的这样一个画面:

主人翁手执酒杯,坐在山石做成的几案前,高高的宽大的芭蕉林和玲珑剔透的湖石就在他的身后,而那位煮酒的女子,正将菊花倒入鼎器中,她就坐在一片大芭蕉叶上,如同踏着一片云儿,款款而来。

这芭蕉,不正暗示着生命的脆弱。

这主人,手持酒杯,望着远方,不正向我们昭示:他要穿过脆弱,穿过短暂,穿过尘世的纷纷扰扰,穿过冬去春来、花开花落的时光隧道,一任性灵飞翔,飞翔,一任地。

我们喜欢芭蕉,并非止于哀伤,更在抚慰生命。

生命是短暂的,不能增加长度,却可以增加密度;

生命是脆弱的,不能拥有强度,却可以增加韧度。

芭蕉,在短暂中有绚烂,在瞬间里出优雅。

“芭蕉叶上三更雨,人生只合随他去,便不到天涯,天涯也是家。”

刘禹锡在《菩萨蛮·秋兴》中发出的这种声音,一如无雨也沙沙的芭蕉一样,透出一种沉着,一种自信,一种潇洒。

人生,本来就不应是一趟恐怖的旅程,生命的意义就在灿烂的展现。

如果有一天,我们瞅见月影上芭蕉;

如果有一天,我们听见了雨滴芭蕉的声音;

我们便在幽深而旷远中,听到了宇宙的声音,听出了人生的真谛。

2023年2月23日于广州白云居

教育使人富有
文学使人高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