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忆往昔峥嵘岁月【报告文学】

 东营微文化_ 2023-03-01 发布于山东

图丨文姐

   有人说没有胜利油田,便没有东营市,就像没有大庆油田,就没有大庆市一样。是的,东营市的繁荣兴旺,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无疑是一至关重要的因素。

  
 一

   1961年4月16日,石油工业部华北勘探处3120鉆井队,在东营村附近打华8井,首次获日产811吨工业油流,从而发现了东辛油田。1962年9月23日,垦利县胜坨镇境内的营2井获日产555吨的高产油流,这是当时全国日产量最高的油井。为纪念这一日子,“九二三厂”诞生了。九二三厂,是胜利油田的始称。1965年2至3月,又有坨11井和坨9井,分别获日产1134吨和1036吨的高产油流。至5月,会战总部集中12个鉆井队,仅用9个月的时间,基本探明了山东境内第一大油田——胜坨油田。由于胜坨油田位于当时的小宁海公社胜利村一带,也为纪念油田会战的胜利,1971年6月11日,经山东省委批准,将“九二三厂”更名为胜利油田。

   1964年1月25日,经中共中央批准,石油工业部以山  东东营地区为重点区域,组织华北石油勘探开发大会战。石油工业部先后从全国各地石油单位调集2.6万人,来到黄河三角洲,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石油勘探开发大会战。油田工人,没有房屋,就住在老白姓家里。当地的人们,像战争年代拥护子弟兵一样,把自己最好的房子腾出来,让给石油工人。还有的一个户里住好几家,在屋里扯上铁丝,挂上布,拉过来,你在那边住,我在这边住。真是油地一家亲,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只要是为了国家,人民群众干什么都愿意。

  石油勘探开发初期,正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国三年困难时期”,当地农民,生活以地瓜面、红高粱为主,仍吃不饱,野菜、草种子、茅草根、榆树皮,都是代食品。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地方对油田职工的粮食定量,千方百计予以保证。多以细粮为主。1964年,政府组织粮油、百货、食品、水产、书店、银行、邮电,公安等部门,服务到工地。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商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很多商品紧缺,需严格按计划分配,对油田单列计划,本着“紧地方,不紧油田”的原则,将商品及时送到油田,确保石油工人需要。所以当时农村的姑娘,都抢着嫁给油田工人,当兵的军人。

     1964年,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的余秋里,亲自来东营组织会战,将惠民黄河修防处主任张汝淮请到东营,为了胜利油田的安全,提出了必须确保黄河不决口的要求,遇上特大凌汛怎么办?

   惠民地区修防处,向山东省河务局提出报告,后又转送黄委、水电部。

   时任水电部副部长钱正英批示:“保南不保北”。就是重点保护黄河以南的胜利油田,必要时候牺牲黄河以北。

     根据钱正英副部长的批示,惠民地区修防处,制定了“确保黄河南岸堤防,北岸临时分洪”的方案。

      具体内容是:一旦遇到特大凌汛形成冰坝,在南岸承受不了的情况下,从利津县五庄村以南炸开大堤,向北岸分洪,使洪水经徒骇河河口入海。

       这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必要时要牺牲利津、沾化、滨县20万人民财产安全,来确保胜利油田原油生产的方案。

    1968年,黄河北岸又开发出了滨南油田,石油部又提出了黄河北岸也要保的要求。

    根据上级要求,山东省河务局提出了在滨南油田以东,筑堤束水分洪的意见。惠民修防处立刻组织了130人的勘察队伍,在利津、滨县、沾化,开始了艰苦的野外徒步勘察。

    制定的方案是:从利津的五庄村开始,顺褚官河两岸,接潮河东岸弃土,到沾化入海。

    后来这一方案,担心黄河泥沙淤堵潮河、徒骇河河口,未被惠民地区革委会和军分区批准。

    尔后治黄专家,大胆提出了用展宽河道的方法,解决窄弯河段凌汛难题的设想,正式提出建设“黄河南展宽”工程的设想。

     这就是后来兴衰四十年的“黄河南展”工程。

     其主要目的是以防凌汛为主,确保胜利油田安全,及黄河两岸的人民财产安全。

    黄河南展工程,主要包括南展大堤、分泄洪闸、群众避水台和排灌涵闸四部分。

    南展大堤是指利津县宫家至王庄窄河道南岸,再修一黄河大堤,呈“三堤两河”状,使这段新河道,凌汛特大时分洪,伏汛放水灌淤新河道,改良农田。

    1970年汛前,钱正英副部长、山东省、黄委、和胜利油田负责人,勘察了黄河河口地区,确定了“南展、北分、东大堤”近期治理河口意见。

      1971年9月14日,经水电部报国家计委,批准正式实施。

   说起南展工程,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当年任南展工程的总指挥王占奎,要去油田联系工作。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干部、群众穿戴基本一样,王占奎总指挥,平易近人,看穿戴,像个老工人。又加南展工程千头万绪,刚铺开摊子,整天忙得胡子拉碴,王总指挥更像个火头军。

     王占奎叫上通讯员,一人一辆自行车,去了油田指挥部。

     来到油田指挥部,通讯员进去报告,说南展工程领导求见,那位油田领导,从玻璃窗向外一望,什么南展工程领导,分明是一火头军。忙说:“领导不在家,再天来吧”说罢眼皮也没撩一下通讯员,端起了茶杯。

    王占奎听通讯员一说,骑上自行车就回去了。马上去向惠民修防处长刘洪彬汇报。刘处长一听笑了,说:“让我看你也不像个总指挥,破衣搂嗖,胡子拉碴。明天开上我的小汽车再去,换身衣服,刮刮那胡子。”那时的小汽车,稀罕!正是“县委书记帆布棚,公社书记130”的年代。

    第二天,王占奎坐上处长的小汽车,带上一个传令兵,开进了油田指挥部。王占奎稳坐在小汽车里,传令兵跑步进了指挥部,皮鞋一碰,举手敬礼,大声喊道:“南展工程王总指挥求见!”

     油田指挥一听,习惯性地猛站起来,跟着传令兵向外走去。

     恭敬地敞开车门,一看,这不是昨天那个老头吗?立刻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连忙握住王总指挥的手,尴尬地说:“王总指挥驾到,有失远迎……”

     王总指挥爽朗地大笑起来,说:“油地是一家,我们是兄弟。”

    地方支援油田,油田支援地方。

    1965年春天,时任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来油田视察,看到当地的人民生活很贫困,决定在油井最集中的胜坨,走“大庆加大寨”之路。康世恩带领油田指挥焦力人,副指挥焦万海,规划油地共发展前景,先后建成了“工农路”、“大庆路”、“大寨路”。还有“团结”、“丰收”、“富强”路。

     1966年1月12日,朱德委员长来油田视察,看到油地欣欣向荣的场面,当场作诗赞扬,“亦工亦农结合新,工农联盟更相亲。油业兴旺农亦好,社会主义见雏形。”

   1999年为帮助农村尽快脱贫,胜利采油厂与垦利县胜利乡结帮扶对子,为胜利乡发展经济提供价值96万元的物资、机械。

    1982——1992年,油田先后支援当地农村资金700余万元。

     1996年为地方投入机械200台班,化肥12吨,油料12吨,管材1500米,资金100万元。


    胜利油田文化与东营本土文化有机融合,油地共建应运而生,油地共建路、油田共建桥、油田文化设施油地共享、油地文化活动交流,油田为地方发展注入了新的支柱型力量。这种油田与地方的关系就是,互相依托、共同发展、共兴共荣。

作者简介:刘开,本名刘其文,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黄河报》《山东工人报》《中国审计报》。

点击欣赏作者近期作品:

我想去昭通

不出正月还是年

锁龙记

民基工,那座治黄丰碑

飞雁滩

夹河乡的“红色妇女识字班”

利津县城大集的木货市

黄河口的船

黄河口草民——秃酉子

“黉舍钟声”里的利津教育文化

黄河口,镇海锁浪铁门关

黄河鱼香

最后一个水文站

东津渡的臂弯里

防汛七日

黃河口船家

《东营微文化》投稿要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