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北京||杂谈:青海的“蹬杂皮”

 西宁的表情 2023-03-01 发布于青海

谈·青海的蹬杂皮
Table qing in Xining
文|小北京(青海)  
清晨的西宁海湖街道里,浓重的寒气依然袭人,熙攘的行人声伴有哈欠声、耳机里的音乐、公交车到站声,开启热热闹闹的一天。

我的这一杂谈,不过是想让朋友们了解了解,万千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叙事、想法和说法乃是正当的、正常的。


青海人的一日三餐,怎么能少了一碗面呢。青海的汉族、回族、撒拉族、土族等民间面食中,拉面有百八十种模样和做法。如果不是本地人包括年轻人,大概都猜不出“蹬杂皮”是什么东西。

“蹬杂皮”指的是一种青海东部农业区特定拉面的名称,为青海风味主食之一,煮面食。做法基本同拉面相似。拉面一般要拉细拉长入锅,“蹬杂皮”则是将醒好的面,拉得既薄厚均匀、又近似西安宽面的面整条入锅,制作比较省事,常调有肉菜等,风味同干拌面相近。
它的特别之处在于面是“撜”出来的宽面,包裹里面的配料口味丰富,在成人两手指宽的面皮上,浇上肉钉、土豆、洋葱和辣椒切成细丝勾芡做成的臊子,挑起面皮时挂上的臊子也不会掉。搅拌均匀来品一口,面皮厚实也有嚼劲。再配上冰糖茶盖碗子、整点炒肉,特色顶配“蹬杂皮”套餐值得一试。

海湖新区原前五矿商业街里的白记蹬扎皮饭馆,现已搬迁到万达中心普丰路东,咱们青海人喜欢的卤肉、血肠、面肠、蹬扎皮、豆面饭块,都是餐桌上的佳品,抖音团购更划算。


蹬扎皮,原来是指系在马鞍上的宽皮条,一般有拇指宽,又厚又硬。在与白老板的闲聊当中,听他讲,面食中的“蹬杂皮”指的是又厚又硬的宽面条,出处也在于与马蹬上的宽皮条有关。青海人家,做饭的时候,面调得硬了,拉出来的拉面又硬又厚,主妇就对客人说:“我们的蹬杂皮嫌硬了,吃上点!”

不过,据了解,面食中的“蹬杂皮”的语言读音在农业区基本一致,唯独写法有好几种。笔者搜集到了一下几种:蹬扎皮、撜杂皮、登扎皮、登杂皮、撜扎皮、噔扎皮、蹬渣皮等七种记法。同时,笔者也查阅有关志书、辞海等,自认为“马蹬”实乃为“马镫”。辞海中是这样记述的:

镫(deng):用金属制成的环或弯曲物,用皮带与马鞍相连,其一部分为水平的以容纳骑马人的脚,供上马时踩登并在骑行时作支承(马镫)(龙驹雕镫白玉鞍。——李白《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诗),《尔雅》(大羹湆不和,实于镫),——《仪礼》。
蹬(deng):供踏脚用的物品[婆利国王]带金装剑,偏坐金高坐,以银蹬支足。——《南史》(他站在马蹬上歌唱。一田间《毛依罕》)。梯道(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唐·岑参诗)(蹬倚绝壁,壁石皆蛇峒,木根穿隙缘窍。——《徐霞客游记》。另见登——同登。蹬蹬地走,笨重地或发出响声地走路蹒珊(他轻蔑地吐了口唾沫就蹬蹬地走了)。


扽(den):迅速有力地拉动(扽一下绳子),振物使其伸直或平整(把衣服扽直),拉紧(吴忠使劲扽着骡子的笼头,紧张地向大伙招手)。这里我专门查了扽这个字。

一般文书在书写时大都用马蹬,实为“马镫”为妥。旧时发生战争期间,骑兵骑的马鞍上的蹬都是铁质的,蹬也有踹的意思,比如我蹬你一脚、蹬三轮车、蹬水车。镫用金属制成的用皮带与马鞍相连,其容纳骑马人的脚,作为支承。噔是象声词,沉重的东西落地或撞击物体的声音,噔的一声。撜是谐音,个人觉得是杜撰出来的错别字。扽是指用双手用力地拉动,如扽一下绳子,使其伸直,如把衣服扽直,有拉的动作。扎有刺入、扎根、扎实的意思,如把行李捆扎实了、干活儿扎实。

所以,从马蹬(马镫)延伸到“蹬扎皮、撜杂皮、登扎皮、登杂皮、撜扎皮、噔扎皮、蹬渣皮”,其它“蹬、撜、登、噔、杂、渣”,不足以说明“蹬杂皮”的真实涵义。本人认为招牌应该起名——《扽扎皮》。

笔者拙笔,学疏才浅,求教于众。
作者:小北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