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同一颗恒星,中国和西方的命名是不同的,为了使它们能都对应起来,四百年来一直有人在探索。 中西星名对照之发端 利马窦(1552~1610年),意大利人,传教士。他是向中国介绍西方宗教与学术思想的奠基 人,在其去世前几个月,即1610年初才完成的《中国札记》中写到:“他们(中国)的星数比我们天文学家的计算整整多400个, 因为他们把很多并非经常可以看到的弱星也包括在内”。到西学东渐开始时,西方“著于星图和星表的星只有1022颗”,而我国传统星官的总星数为1464颗。利马窦曾将西方的星图、星表载列之星融于中国星官名之中,不仅制成天球仪赠送给中国的权贵,还专门给天球仪配套编撰了认星歌《经天该》,一直流传至今。可惜的是,利玛窦载有中国星名的天球仪现已无处可觅。实际上,这就是恒星中西星名对照的起始,利玛窦可谓是中西星名对照的鼻祖。他当时这样做,是为了接近官员,达到在中国传教的目的,可也开始将中国的恒星图表引入西方现代天文学的范畴之中。由于中国图表中的恒星比西方图表中的恒星多了400多颗,两者又互有增缺,参差不齐,难以一一对应,因而许多星象已脱离了中国传统星官体系。此外,利玛窦还增加了一些南天的星座,并且用了西方星座名的汉译名。自此以后,中国的恒星图表就突破了中国传统星官体系,逐步迈向现代天文学体系。 ![]() 图1 《崇祯历书》中的《见界总星图》 中西星名对照的探索与成就 清朝梅文鼎(1633~1721年)的三弟梅文鼏(1642~1716年),曾考订中西恒星名数,著《中西经星同异考》一卷。我国语言学者赵元任(1892年~1982年)于1917年作《中西星名图考》,载《科学》杂志第三卷第三期,且有单行本发行。常福元与诸同事于1919年至1920年编算了一册《中西对照恒星录》,相当精谨,1920年刊印发行。中国近代著名天文学家朱文鑫(1883 年~1939年),昆山市锦溪镇人。他于20世纪二十年代绘制了《中西对照星图》(图2)。他还撰著了《史记天官书恒星图考》,商务印书馆于1927年出版发行。天文学家高鲁(1877~1947年)撰《星象统笺》,依荷兰汉学家施古德所著《星辰考原》载列中西星名对照表。 ![]() ![]() 图3 (法)小德金《中国星图》中的“中西星名对照表”,采自潘鼐《中国古天文图录》。 ![]() 图4 (英)里夫斯《中国恒星表》,《莫里逊中文字典》中的附录。采自潘鼐《中国恒星观测史》增订本。 ![]() 图5 (英)威廉斯《中国的彗星观测》,采自潘鼐《中国古天文图录》。 ![]() 图6 伊世同先生绘制的中西对照天文图 认证历代史料中的恒星存在诸多难关 以上所述的关于恒星中西星名对照的研究,只是针对西学东渐以后进行恒星观测、核算、制表、绘图所取得的成果,即针对明末清初的《崇祯历书》、《西洋新法历书》、《灵台仪象志》、《仪象考成》和《仪象考成续编》中的星表、星图进行的中西星名对照的研究,并未涉及明朝以前历代的恒星中西星名的对照。可是我国历代天象观测的记录给现代天文学的研究中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史实和佐证,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这在天体演化学和射电天文学的研究上都具有极其重要意义。这就要确定历代文献记载的当时日食、月食、掩星、新星、彗星、流星雨等天象出现在星空中的具体位置,那么对于西学东渐以前历代的中国传统星官体系中恒星的中西对照星名应该怎样去掌握呢? ![]() 表1 在古代典籍中“天尊”星官名的历史嬗变表 ![]() 表2 在古代典籍中钩星位置的历史嬗变表 图7 潘鼐《近南极星座图》,采自潘鼐《中国恒星观测史》增订本。 责任编辑 张恩红 ![]() ![]() 精彩回顾 ![]() ![]() ![]() ![]() ![]() 本文原载于《天文爱好者》2019年第8期 ![]() ![]() 《天文爱好者》推荐订阅方式: 1、全国各地邮局柜台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352; 2、登录“中国邮政报刊订阅网”在线订阅:http://read. ![]() ![]() ![]() ![]() 转载须注明来源:天文爱好者杂志 |
|
来自: flyingeagle5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