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步中国星空(三)

 德如赤子 2017-10-20

中国古代恒星观测的辉煌成就


对恒星的位置进行测定并编制星表,是中国历代天文学家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可惜的是,大多数历史观测数据己在传承过程中荡然无存。


据《开元占经》记载,约公元前400年战国时代,魏国的星占家石申曾观测记录了一份恒星星表《石氏星经》,它包括二八宿和石氏星官中共121个恒星的位置。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份星表。


元代郭守敬发明的先进观天设备一一简


简仪的创制, 是我国天文仪器制造史上的一大飞跃,是当时世界上的一项先进技术。欧洲三百多年后才出现类似的装置:郭守敬创制的简仪,在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被传教士纪理安当作废铜熔化了。现存的简仪是明代正统二年到七年(1437一1442年)间制作的复制品。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进逼北京,为保护文物,曾将置于北京古观象台的简仪、浑仪等7件仪器运往南京。简仪现保存在紫金山天文台。


唐代开元年间的723一724年,在天文学家一行的主持下,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恒星位置观测,对二十八宿的距星以及其他24个星官,共127颗星进行了观测。这是第一次在古代正史中记载的、由官方天文机构进行的恒星观测活动,但遗憾的是观测数据未能留传下来。


北宋时代进行过七次较大规模的恒星观测,精度比以往都高。其中景祐年间(1034年)和皇祐年间(1052年)分别对全天恒星进行了观测,其中皇祐年间的观测资料流传至今最为完整。据载,宋仁宗皇祐三年末至四年(1051年末至1052 年),司天监周琮主持进行了一次全天的恒星观测。当代著名的天文史学家潘鼐先生汇集皇祐周琮观测的各种相关史料,与我国古代传统的283官1464星一一相校,共整理得出360颗恒星的数据,并命名为“皇祐星表”。

 

宋代的恒星观测,在我国天文史上非常富有成果,为我们留下了大量重要而珍贵的科学遗产。“星表”作为一套完整的古星表,保存了我国传统星象的原貌,它是通过实测得到的我国中世纪时期可靠的恒星星表,是验证我国古代中世纪前后恒星星象的基本星表。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恒星观测和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星表是世界天文学史上第四部古星表。


到了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制作了著名的元初13件天文仪器。这些仪器一直保留至清初,后被外国传教士销毁。在1280年前后,郭守敬使用这些仪器,特别是简仪进行了大量的恒星观测,编制成“郭守敬星表',但遗憾的是记载星表的书籍己经失传。今天我们只能从一些古籍的抄本中看到这些数据的片段,但可以确定的是“郭守敬星表'代表了我国古代恒星观测的最高水平。


此后,明末清初的“崇祯星表”、清初的“灵台仪象志星表'以及清代的“仪象考成星表'等都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外国传教士未对中国传统星官观测数据进行认真研究,采用西方天文学知识绘制的星图无法完全如实地反映中国传统星象。伊世同先生在《中西对照恒星图表》一书中,关于清代星表做出了中肯的评价:“资料来源相当杂乱,既有从前的观测数据,也有当时的观测数据:既有国外的,也有国内的。当各类数据混杂在一起而又一时无法区分时,很难据此作出有说服力的结论”。

 

恢复的宋代皇星象


我国古代,无论是在天文观测还是在天象记录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许多古代天象观测的记录在现代天文学研究中是不可替代的史证,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但是,上古时期至明清之前史料记载的天象事件,是基于中国传统星象背景进行描述的。因此恢复传统星象,认识传统星官,能够看懂古星图,并且知道恒星中西对照名称,在当下传承中华文化遗产,以及科学、历史、考古研究等方面是具有重大意义且非常必要的。


根据宋代皇祐星表数据恢复并绘制的星图,能近乎实际地呈现中国283官的传统星象。潘鼐先生在《中国恒星观测史》一书中整理了皇祐观测记录的360颗星的数据,概括了283官的1457颗星。我们以潘先生的研究成果为骨架,参照宋代苏颂《新仪象法要》星图、苏州石刻天文图,同时参考《四库全书》及《灵台秘苑》等文献,再对比近代星图,整理出一套皇祐星官数据,全天二十八宿和三垣,共计星官283个,恒星1464颗,与《步天歌》很好地吻合。


本书使用现代星图绘制方法,采用耶鲁亮星星表等现代天文学观测数据,通过岁差、恒星自行等参数的修正,以科学的方法,尽可能如实地呈现皇祜年间即1052 年的中国古代星象,并在星图中实现中国传统星官的中西名称对照。


《步天歌》与现代星图的首次结合


《步天歌》有多个版本传世。北宋的王安礼对南北朝时期的《灵台秘苑》进行了修订,在该书中《步天歌》配有自三国的陈卓以来较完好的全天星图。北宋版的《灵台秘苑》所载的星图,属于典型的中国古代星图。与现代天文学星图不同,它是标识众星官的布局、相对位置及其文化含义的认星示意图,并不讲究实测精度。我们不妨把这类以表意为主的中国古代星图称为“文图”。


本书对三垣二十八宿的讲解,采用与《灵台秘苑》相似的方式,在介绍每一宿时,将《步天歌》的歌谣句子与“文图' 一一对应,方便读者一步一步地直观认识中国传统星象。


对于今天的读者或是天文爱好者,只是将《步天歌》与“文图'在纸面上对应还远远不够,为了能让大家在实际星空中找到中国传统星官,我们还绘制了能与“文图'相对照的现代星图。该星图是我们根据宋代皇祜星表数据尝试恢复的皇祜星象。这是一次认识中国传统星空的创新实践,是《步天歌》与现代技术恢复的传统星图的首次结合。

 

本书内容及使用方法


在人类历史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文学家都与星占家是同一类人。自上古以来,中国的天文学与星占有着密切的联系。历代星占家都根据天上的星象,来占卜战争水旱、国家大事、皇室兴衰。于是,他们便把天上的二十八宿分别对应人间的不同方位或国家,称为“分野'。这样一来,天上某区域出现的星象就能在人间对应的地方找到应验。中国古代的天文分野理论,是“天人合一传统思想和文化理念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但是本书的定位是以观测星空、认识传统星官为目的来科普中国传统星象,因此对于星官所代表的分野及星占原理不在本书中涉及。


本书第二章至第八章,采用《步天歌》、文图和现代星图对应的方式,按照《步天歌》的顺序逐一解说中国传统星官二十八宿和三垣,其间穿插天文知识和历史典故,使读者能够从科学和人文两方面加深对中国星空的认识和理解。


在第九、十章中,我们采用中西对照的方式,根据恢复的宋代皇星象,制作了全天星图和四季星图,便于读者实际观天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采用的文图和《步天歌》是基于文津阁本《四库全书》的《灵台秘苑》进行整理的。该文图对恒星的画法沿用了区分“三家星'的传统,即甘氏星官采用涂黑点(·),而石氏和巫咸氏星官则以小黑圈()表示。另外,为尽可能地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在全书中对星官及某颗星的官方名称均用〖〗括起来,避免不必要的歧义,如〖心〗、 〖心宿二〗、 〖北斗〗、〖开阳〗等。


此外,中国古代比较重视对每个星官中主星(距星)的测定,对星官中其他的大多数恒星一般不进行精确描述,也不给出其编号。按照一定的方法将恒星进行编号是明代晚期东西方文化相融合以后才出现的,例如沿用至今的〖心宿二〗、〖大陵五〗等。为了方便认星,本书在参考了明清恒星编号的基础上,对宋代皇1052 历元的传统全天星官进行了首次编号,编号原则着重强调了距星的重要性,即大多数星官的距星的编号都为第一


本书的阅读路径是:读《步天歌》歌谣“文图'星官结合现代星图认识实际星空了解星空传说和故事。如此,读者在仰望星空时不仅能认出中国传统星官,还能体中国传统文化,做到真正地漫步中国星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