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文荐读】行云流水 | 萝卜,萝卜

 昵称71028402 2023-03-01 发布于河南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萝卜、萝卜  

□ 行云流水 / 文

春节临近,疫情尽散。阖家欢乐时,围坐包饺子。

青青白白大萝卜,红红白白五花肉,荤与素的搭配,鲜香和清甜的碰撞,这香气如此撩人,挑逗着我的味蕾。氤氤氲氲中,我的思绪飘飘悠悠。

我的家在太行山下、黄华河畔,地肥水美,各种蔬菜水灵灵地生长,萝卜当然不例外。“头伏萝卜二伏菜”,阳历7月中旬播种,小雪前收获。
萝卜吃法很多。

奶奶总拿小萝卜和萝卜樱,做林州特色菜——“酸好菜”,又名“酸沤菜”,家家老人都做,户户味道不同。那曾是林州饮食里的宝,可焖稠饭,可吃面条,最中意的是熬稀饭,晚上美美地喝一顿酸好菜稀饭,是多么舒坦、滋润,无论多困多累,都在酸好菜的味道里得到弥补和满足,若是偶尔咂到一个小萝卜,真是中了头彩般高兴。腌有萝卜的酸好菜缸,是一家人的蔬菜仓库,那里,秘制着几代人的生活滋味。

父亲喜欢萝卜的脆。腌萝卜,多放糖、醋,吃起来酸、甜、爽、脆,特别下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找医生开药方;萝卜高产;萝卜帮助消化;萝卜营养丰富,别名'小人参’呢……”父亲总如是说。

吃干萝卜条,是母亲的记忆。她常说,当年吃食堂的时候,一日三餐清汤寡水,常常饿得前心贴后心,最最盼望的,就是食堂喝萝卜条面条汤,那时想:啥时候能每天一顿萝卜条面条汤,可就享福喽!

而我,最忘不掉的是萝卜的甜。小时候咳嗽,奶奶总把萝卜切成片,用蜂蜜炒过,煮水给我喝,奶奶说效果好,我只记得滋味儿甜。
可如今呢,酸好菜因众所周知的问题,已被林州菜谱拉黑;腌萝卜经饭店厨师炮制,更好吃了,但并不值钱,是免费送;母亲记忆里的最最盼望的美食——萝卜条面条汤,多年前早已实现,如今被厌烦,那份对萝卜条的希冀、盼望,只留在妈妈的故事里;去年疫情过后,我煮蜂蜜萝卜水给孩子们喝,以疗愈咳嗽,可他们总说萝卜有怪味,不肯喝,我心心念念的童年良方,在他们眼里一钱不值。
可怜的萝卜啊,食物匮乏的年代,为将为相,堪当大任,遍地美食的时候,被逼下野;可悲的萝卜啊,曾同患难,却没能同富贵。
幸好,我们不是萝卜。我们有思想、有追求,敢想敢干,我们才不是那曾经叱咤风云如今倍受冷落的萝卜呢。

但我们又何尝不是萝卜。我们满怀希望地生长,最后却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多少昔日神童,变成了中年平庸!再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追求,也没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更甭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情,曾经的壮志凌云、气势如虹,只剩一声长叹、两鬓白霜、四肢绵软。

属于我们的时代,似乎不曾来临就已远去。后浪一波一波地涌,平庸的萝卜一波一波呈现。我不由得怀疑,我们存在的理由,是什么?
好在还有个春节。
“大年三十吃饺子——没你不行!”萝卜的高光时刻,也是大年三十。
除夕日,团圆时。或学子归来,或游子省亲,或若干小家与父母团聚。刨开一冬天没见天日的萝卜,洗净、擦丝、焯水……肥三瘦七的五花肉,红的如朱砂,白的如美玉,一层一层炫耀着,切上本地葱,剁入合涧姜,放上各色调料,再佐以孩童的嬉闹、老人的叮嘱、一年的过往、来年的打算……这饺子,最有味。
这滋味里,自有萝卜的一份清香。
它与猪肉搭配,合理又美味,是春节饺子馅儿的首选。虽然有韭菜、芹菜来争宠,但放眼全局,都是支流,春节饺子馅儿的主河床,还是萝卜馅儿,还是这“小人参”。

继而细想,娶妻嫁女时,有几家吃的韭菜馅儿、芹菜馅儿?还不都是萝卜馅儿?在林州人的终身大事面前,萝卜显得从容不迫、无可替代。

人亦如萝卜:尽管普通,尽管总有地方不如意,但也总有地方不可或缺。
余秋雨说:“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
谁说不是呢?

央视春晚马上开始,饺子也已煮好——猪肉萝卜馅儿,白白胖胖,皮薄馅大,咬一口,鲜美多汁,满屋飘香。

——  The  End  ——

行云流水   林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林州市诗词学会会员。作品散见《安阳晚报》《红旗渠》报、《芝兰园》新媒体等,报告文学《火炬》入选《旗帜》一书,并获三等奖。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