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No.2095 也说打官司 ——观看《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杂感

 读书当玩 2023-03-01 发布于湖南

用两三天时间看完了收视率排名靠前14集电视连续剧《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从观看电视剧本身来说,带有点小喜剧性质。

从看热闹也追逐戏剧的冲突上而言,看完电视剧,不是那么的过瘾。

可能与电视剧的选材有关,一个三千五百多的丝绢银两税案子的故事,用14集电视连续剧来叙述,是有点显微镜下冗长叙事的味道了。

如果拍一部电影,效果可能比14集电视连续剧好一些。

不意中,发现电视连续剧的作者是马伯庸。

非常巧,与观看电视所联想到这原作是不是马伯庸写的真实观感,正好对路。

看这部电视连续剧,边看边联想起前几年在《读库》1804期读过的《嘉靖律政风云》。

当时,读了这篇文章,因为觉得作者特别能讲故事,特意的回过头去关注作者。

这个作者,就是马伯庸。

接着,又在百度上找了马伯庸,是个八零后,写过一些小说,也编过一些剧本,作品不少,得年轻人追拥。

迄今为止,只读过马伯庸的一篇文章,就记住了这个作者。

决计今后,只要是他的文章,一定得读一读。

读过马伯庸的《嘉靖律政风云》,写过一篇《嘉靖杨干院安的启示——东方政治力杂谈》

就打官司,说了四个方面的联想。

看完第14集,无意中见到这部电视连续剧的编剧,正好就是马伯庸。

有点小惬意。这意外的发现,真的是意外中的意料之中!

观看电视连续剧的整个过程中,对“显微镜”这三个字,觉得有点“标题党”。

可知道是马伯庸的作品,又联想到曾经读过的《嘉靖律政风云》,回想起电视剧的情节,这“三千多两的丝绢税”,沉案起伏,官场上错综复杂的关系,又知道这剧本原本是作者看过三个历史真实故事后的创作,对“显微镜”三个字,反而觉得用得恰如其分!

好多的事,在显微镜下,只要有了认真的精神,其来龙去脉的经纬与真实,很容易昭然若揭。

曾经读过一本书。书名就叫做《问题》。天下呀,大体可以归纳在问题之中。

自然呀,社会呀,人生呀,都可以发出哲学的“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之问。

这问题呀,只要出来,就一定会有分析的各种途径,一定存在解决的办法。

问题最终能不能解决,最终取决于顶层制度的设计,以及名利场的较量与博弈。

利益的大势之下,抓住了主要问题,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

如果,权贵财阀当道,当然是“衙门八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与《嘉靖律政风云》,都是说的打官司,两个官司,都打得风生水起!

如果说《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是把三千五百多两的丝绢案在“显微镜”下放大了时空来讲故事,那《嘉靖律政风云》就是从一座古庙,一座孤坟,在时空上,从汉代的“龙溪”,讲到了晚唐,官司却打在嘉靖年间。

马伯庸说,他喜欢放开性的讲故事。只说故事本身。对于故事的优劣好坏,以及联想与评价,也希望见识与阅历水平的读者与观众,各得其所。

我的杂感,不展开了。只说两条相关于打官司方面的。

一条是观看14集电视连续剧《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任何案件,只要有了真实的线索,比如一个县代替其他七个县,多交了近百年的三千多两丝绢税。一旦有人翻了出来,历史的遗迹再怎么用规避手段,甚至是动用权贵打压,只要动真格的,认真的用“显微镜”去查,都是可以翻案的!

一条是读过《嘉靖律政风云》,官有纵横牵制,民有阡陌通达;既不能兴讼,也不能息讼!

202331日星期三早晨630分 顺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