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见微知著-读历史纪实与做产品

 锋言冷语 2023-03-11 发布于天津

最近因为项目开展看书较少(实际是人变懒了,书看少了),花了一个多月看完了马伯庸亲王的《显微镜下的大明》,这本书讲了六个深藏于故纸堆中的明代基层政治事件。

这六个事件聚焦于一府一县乃至一村之内,从最底层平民的视角来抽丝剥茧事情的整个经过。这符合马亲王一贯的历史小说风格,在一个个普通人的遭遇中,才蕴藏着最真实的规律。

这六个故事尤以第一个《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精彩,看完令人回味。

故事发生在当时的徽州府歙县,一个数学很厉害的军户帅嘉谟在查阅税粮账册过程中发现一个疑点:徽州府每年向南京承运库缴纳的税粮中,除正税之外,还有一笔科目叫作“人丁丝绢”,须以实物缴纳,且数额颇大,每年要缴8780匹生绢。

帅嘉谟再往下去查徽州府下属诸县的分账,发现徽州府下辖六县,其他五县都没有“人丁丝绢”这么一笔支出,只有歙县的账簿上有记录,数字与徽州府上缴南京承运库的等同。

换句话说,徽州府每年8780匹生绢的这笔税支,是由歙县单独负担的。

故事从这开始展开,逐渐拉开大幕。从帅嘉谟发现这样一项不公正税收政策,到最后朝廷结案,从隆庆年代到万历年间,十几年,一个看似不大的税收问题却引发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从民间到县官、州府、户部、首辅、皇帝,诸多利益集团粉墨登场,竞相博弈。

在这个过程中,申诉人帅嘉谟原本想着为本县的不公正税收讨回公道,但既成的几百年事实让地方上其他各县很难接收税收政策的改变,因为那样就意味着动了他们现有的奶酪。于是帅嘉谟在不同阶段就面临地方上其他各方势力的围剿,甚至性命都要遭受威胁。

事情一波三折,看似帅嘉谟被威胁后选择了退出,但他提出的问题在万历年间又再次摆上台面,因为当时的首辅张居正正在推行一条鞭法,而他的案例很有代表性。于是,帅嘉谟和歙县的税收问题又被重新拿到台前,且以更加激烈的形态展现在徽州府、六县和公众面前。

事态的发展逐渐失去控制,在徽州其他五县甚至闹起了民变,官府一看民意汹涌,虽然有首辅的意见,但最后也只能采取和稀泥的做法,提出一个折中方案:歙县少交2000多两银子,其他五县也不用再重新多交税,歙县少交的那部分从徽州府的军需银、兵饷银上腾挪给中央。由此,徽州府自己吃了一点亏,但消弭了地方不安定因素,也算是三全其美。

至于当初提出问题的帅嘉谟,则被视为一切的肇因入了狱,被判充军。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这个结局也是充满了讽刺。

看马亲王写的这个案子,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我们能从中看到很多现实的投影。比如:很多惯性一旦成型就很难改变,就如歙县交了200多年的无缘无故税而不自知;还有很多的政策一旦形成惯例,里面的人仍旧会机械地继续执行,不会主动求变,甚至畏惧变化;另外,除非从上到下的带头,一个机构的效率很难得到显著提高。

联想到做产品,也有几点值得借鉴的地方。

其一,即使别人做过未成功,不代表再次无法成功

帅嘉谟在发现歙县的税收问题后,他发现自己并不是最早发觉有问题的,早在隆庆朝之前的嘉靖十四年,已有两个歙县人——程鹏、王相发现这个“人丁丝绢”有问题。而且他们当时不止一次地跨级进行了抗议,但结果就是事情不了了之。

别人做过的事情未成功,后来者还能继续做吗?这和我们做产品在某些地方有相似之处。如果一款产品在某个阶段被证明未被市场和用户接纳,后来者还应该继续吗?答案是:不一定,即使别人做过未成功,不代表再次无法成功。

在产品领域,其实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赛格威电动滑板车,一开始进入市场的时候遭遇了滑铁卢,但随着低碳、智能等概念的普及,市场在最近几年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腾讯传》里曾提到QQ其实是借鉴当时以色列的产品ICQ做大的,当时ICQ及其汉化产品发展并不好,但QQ做到了一家独大。

这需要我们对产品在不同阶段有足够的敏感度,可能因为某个原因,产品的市场需求就发生了变化。

其二,做一件产品的前期准备工作很关键

别人做过未成功,不代表再次无法成功,其实也有前提以及历史进程等因素的影响。就如赛格威被中国企业收购并遵循了中国市场规律,再加上相应政策支持就变得炙手可热。QQ则是做了很多前期实地调研,改进了ICQ当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微创新并积极响应用户反馈,从而一下子养成了“大企鹅”。

在《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这个案子中,帅嘉谟也做了很多前期调研工作,将大量的证据融合到一起,才决定第三次向上级呈文。最终,在历史进程的大背景下,这事被闹大了,引起了上层的足够重视。

其三,尊重事实,不夸大

在徽州丝绢案中,帅嘉谟的呈文玩了一个心眼,他偷偷加了六个字”原额六县均输“,意思是六县应平均交这个税额,但实际上这句话是找不到依据的。他原本是想给上官造成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方便行事——殊不知这一处小小的手脚,后来却成了聚讼的一个关键焦点。

做产品也是如此,很多时候产品人习惯将产品的应用“往大了说”,或者将客户的意见“往严厉上说”,但其实我们应该遵循“平常心”,尊重事实不夸大。是什么样就什么样,这样才能给开发产品的同事最准确的反馈和信息。

其四,关注产品背后的人性

看徽州丝绢案的纷争,能够看出来背后其实是各个利益方的博弈。帅嘉谟是台前的“棋子”,其背后一开始是歙县的乡绅,而后是因为他提出的问题符合当时首辅张居正的施政纲领。

而做产品也需要关注产品背后的人性思维。前段时间去一个客户处交流沟通,能明显感受到他们并不太想用我们提供的产品,因为从她的角度来说,产品并没有带给他价值,反而增加了接入工作量。所以,一款产品能给客户不同的使用人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值得思考,唯有给他们的工作增加价值,产品的价值才会体现。

其五,专业

马亲王写《显微镜下的大明》,这本书不是小说,是历史纪实。他查阅了很多故纸堆里的史料,读古文本就是一件难事,马亲王还需要用另外一种不那么“学术”的方式转述给大众,这需要两个方面的“专业”。一是对待史料要专业,光是明朝税制以及衙门的名目读起来都费劲,需要一一核实无差错;二是转述要专业,转成大众能理解的文字但与史料无偏差。

这段时间,我就感受到自己并不那么专业的几个地方。产品需要接入客户的大系统中,里面涉及PLC、各种网络架构等,一开始我按照自己的理解做了解读,后来查资料发现自己错得离谱,对很多的节点一知半解可能是后续问题的源头。

其六,从小处着手

马亲王的《显微镜下的大明》,写了六件“小事情”,如果不是他整理成书,估计很多人不会了解当时历史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他从一个极小的问题入手,钻研得极为透彻。

我觉得这一点特别适用于做产品。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经常会提出一些大而不当的问题。比如:要满足用户的期许,产品要满足人体工学设计,用户体验要好。那这些要求的背后,实际的问题是什么呢?其实很可能是一个小的功能点,一个安装方式,一个页面或按钮打开顺序等。

《显微镜下的大明》中,其他几个故事其实也很精彩,感兴趣可以购买书籍一读。我看网上消息,其中《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这个故事被拍成了电视剧,马伯庸亲自担任编剧,希望有时间可以品一品马亲王的编剧水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