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隔震系统:柱基、垫石、殿基、条石等建筑基础,通过滑移等方式隔离部分地震能量对上部建筑的伤害,从而实现以柔克刚的抗震保护。 隔震柱基 ![]() ![]() 特制多层的隔震地基 减震系统:榫卯、斗拱等建筑构造,通过变形或者摩擦等方式,实现“卸力”,从而消耗部分地震能量,实现以柔克刚的抗震保护。 木质榫卯结构 斗拱之美 ![]() ![]() 山西浑源悬空寺:建于北魏后期(公元500 年),整个建筑群被建筑师鬼斧神工地嵌刻在悬崖峭壁上,极为壮观,是著名恒山十八景之一。整个建筑物的一面“悬支”在翠屏峰的半山陡壁上、下临深谷,而建筑物的另一面则支承在斜撑立柱上,可以形成水平晃动、整个建筑物尤如一个“隔震结构”。1000多年来经历数次大地震,始终完好无损。 日本奈良法隆寺:1200多年前建成,具备与中国古建筑大致相同的减隔震结构特点,即柱基铰接隔震消能,梁柱做成“斗拱”消能节点,塔基建于整片花岗岩石上的隔震消能做法等,是日本现有最大最老的佛教寺院。 波斯帝国基罗什墓:公元前530年建成,用石材作为建材,最终构成可以在地震中提供滑移的基础。 欧洲的雅典娜神庙:建筑的下方有一层松散的沙土垫层,让建筑形成了简易的隔震系统,保护神庙免于震灾的伤害。类似的建筑除了基础松软沙土有隔震作用外,建筑的那个柱子也不一定是一体成型的石头,而是一块块石头堆砌起来的,只是岁月侵蚀下外观看不太清楚,建筑的顶也是放到柱子上去的,不是强连接的,这是古代典型的浮放做法。这种做法对于中低烈度的地震,隔震效果也很好,只要不让浮放构件倾覆就能站稳。相当于是把一个杯子的杯底粘在桌上,地震来的时候他就左右晃动,杯子自身受力很小,只要不至于翻倒就好了。 伊斯坦堡苏丹艾哈迈特广场的方尖碑:基础部分有四个50*50*50cm的铜制立方体(利用到铜的金属特性)构成了最简单的隔震系统,构思非常巧妙。 意大利庞贝古城遗址:庞北城因为那不勒斯维苏威火山爆发而灭亡,在残存的废墟中有一些房屋得以保存,皆因为均由石块砌成的墙壁与地基石板处可以水平滑动,即这些地震中幸存的房屋均是石块砌成的“消能结构体”以及地基能滑动的“隔震”结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