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异乡人——我在北京这十年》

 丁东小群 2023-03-01 发布于北京

  小群的学生子禾出了一本新书,我们读了有不少感想。讨论后,小群给他写了一封信,表达我们共同的感受:                   

子禾:你好!

   收到你寄来的新书《异乡人》,我放下手里的其他事,抓紧读了一遍。现在,文学创作不是热门。上海文艺出版社能够看中你这本原创作品,以本版书的方式和读者见面,相当不易,我向你表示祝贺。

   我在大学讲授的主要课程是中国当代文学,前后教过许多届学生,其中爱好文学创作的并不算少。但毕业后不放弃文学创作,孜孜以求,能让作品流通于世的,却只有很少的几位。凡是创作有成的,都属凤毛麟角。

   你在中青院中文系读书时,我虽然给你们上过课,但实际交往不多。身为老师,对学生的经历并不了解。经过沟通,才知道你是来自甘肃庆阳的农家子弟,2004年以高分考入我们学院,靠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完成了本科学业,在校期间就开始写新诗,毕业后应聘进入一家出版公司,从事编辑工作,在北京生活到2014年。你靠自己的工薪还清了贷款,又和我们学院毕业的女同学结婚成家。2014年,你离开北京,到浙江一家出版社工作。2019年,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创造性写作硕士班(又称作家班),毕业后赴广州某高校教书。本书的副题是“我在北京这十年”,讲的就是你2004年到2014年间的人生感受。

   你说这本书是非虚构作品。我通常阅读的也是非虚构作品。虚构性的作品,比如小说,我已经很久不读了。能够吸引的我的小说新作,很难遇到。

   本来,各类写作,各种出版物,不论新闻还是历史,社会还是自然,如实讲述才是常态。文学写作也当如此,过去这类文章统称散文。现在把非虚构写作当作一种新的文学现象,其实不过是回归常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也是非虚构作品。这种非虚构写作,不同于记者追求新闻时效,不同于学者要寻找现象背后的规律,而更注重生活的敏锐感觉,让叙述本身成为语言的艺术。

子禾在三义庙出租房

   你睁着农民儿子的双眼,从黄土高原,来到喧嚣的北京,一面为自己、为同学艰难地寻找容身之地——从学院所在的万寿寺,到城乡交界的古城、六郎庄、三义庙、沙河,一次次搬迁;一面打量你遇到的三教九流,小裁缝、大学生、包租婆、进城农民、小商人、小职员、国企员工、诗人、小老板、策展人、房产中介等等,记录他们的言谈举止,喜怒哀乐。这些漂浮在茫茫人海里的芸芸众生,在你笔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可见你驾驭语言相当娴熟。你称他们是令人惊异的暗流涌动。在我看来,这些形象合在一起,也是当代京城沧海桑田的一个缩影。

   书中讲述了好几位异乡人在北京谋生的轨迹,却有意虚化了自己的生活轨迹。因为和你有一层师生关系,我特别想从书中捕捉到你的更多信息,但是,影影绰绰,并不容易。你认为自己从事的工作没有意义,经手编出的书,自己都不想看,不想多谈。你将这本书献给妻子和儿子,却很少讲述妻子和儿子怎样生活。你大学毕业顺利找到工作。但收入有限,你要还贷,量入而出,居住感受和价位不能两全,一次次选择房东,种种尴尬,一言难尽。你就是北京的异乡人。你自己的人生,就是千千万万异乡人的一部分。你不愿细说。也许,你想保持一种观察生活的距离?我从书中,感受了城里人与外乡人之间深深的心理沟壑。你对笔下的人物看似理解,其实缺少同情的温度;看似靠近,目光里充满无奈。全书调子幽暗,让我压抑。也许,你认为生活的本身就是灰色的。我应当尊重你的感觉。你的表达是诚实的,我不能责备你的诚实。但开始是灰色,到后来还是灰色,当中有一点调侃、讽刺,一路下来,到最后仍然波澜不惊,像是一本琐琐碎碎的流水账。你无意挑开庸常背后隐藏的历史、社会、伦理问题,只是呈现人的本能、欲望和社会的潜规则。在你笔下,灰色的生活中,也有人不认命,不甘心,拼命地挣扎。但你似乎更想说的是,这种挣扎无效,人在现实中无力。我想把你和梁鸿作一点比较。你两度师从梁鸿,她是你选择非虚构写作的引领者,也给你的书写了很好的评语。但我觉得,你和她在趣味上有明显的差异。你写的异乡人和她写的梁庄农民相比,她突显的是梁庄人对命运的不甘心,不认命,对此总是饱含着同情和赞许,在这样的讲述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一种生命力的冲动。如果说,她选择了蓄力,你却选择了卸力。即使是呼风唤雨的人物,在你笔下也显得庸常而有几分滑稽。同样是非虚构作品,读者能够感受的心理张力,就大不相同了。

   我偏爱有力量的文字,总是期待精神的力量震撼麻木的心灵。野夫的散文你熟悉,我就不再列举了。去年中华书局出版了谢侯之的《椿树峁》,也是我偏爱的文字。不论是出身不好的知青为了求学深造的绝望拼搏,还是陕北农家女对爱情的执着向往,以及贫困农民的生存坚韧,小孩子们对文化的渴望,再恶劣的自然,再不堪的岁月,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你在自序中说:“我所写的每一字,都是我呼吸过的空气。我写的每个人,同时都是我自己”。其实,被你忽略的你自己的求学、谋职、还贷、结婚,生子,带着生存压力,观察生活,坚持文学写作的北漂生活,更会让人在庸常的大潮中,看到转型期青年人奋进的精神动力。

   期望你写出更精彩的作品!

邢小群

20233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