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勇[小小说]访谈录

 心如明月 2012-12-04

陈勇[小小说]访谈录

http://www./  2010年09月26日08:47  作者:陈春水

  箫江(小小说作家,小小说网络研讨会主持人。本名江双世,以下简称江):

  陈勇老师您好。很高兴你能接受采访。据说你想用毕生精力写100本书?

  陈勇(笔名秋水,中国作协会员,。出版微型小说集九部,文学评论四部,以下简称陈):

  我以前曾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出百部书。这是最高目标。最低目标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出三十本书,其中,微型小说和评论各半。我想,经过我的不懈努力,这个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

  江:能否谈谈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涉足小小说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期间有没有遇到挫折,有什么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陈:1989年8月29日,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满目阴霾、痛定思痛的日子。劳累终身的慈父,突发脑溢血,五日后逝世。一时间,痛失父亲的悲哀,品评人情的冷暖;还有那既繁且杂的家政,一阵阵地撞击着我的心灵,一天天地灼伤我的思维。此情此景,让我深感迷惘而精神难振:老母要赡养,兄妹要就业,自己要成家......。此时此刻,我也感立马成就而欲秉承父志。用康群的话说:“一种怀念与倾诉的欲望迅疾涌向笔端,化为了真情的文字,这就是他的处女作《父为媒》。”从此,文学创作成了我心灵的寄托与支撑,我开始了苦涩而艰辛的跋涉。我的第一部文学评论集《带刺玫瑰》,于2003年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湖北监利文联主席袁呈彦在《谈陈勇的文学评论》序中总结了我写评论的三个原因:“一是古道热肠,乐于助人的文人品格。二是推介文学新人,全力扶持培养文学新人。三是出自于他的社会责任感。”当然,《带刺玫瑰》是综合评论集,既有长中短篇小说评论,也有诗歌、散文、报告文学评论,还有小小说评论。真正从事小小说评论,是2006年。2007年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了我著首届全国小小说获奖作品评论集《号角>,2008年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了我著第三届全国小小说获奖作品评论集《鼓手》,2009年内蒙古出版社出版了我著第二届全国小小说获奖作品评论集《声音》。目前,我著《中国当代小小说百家论》和《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微型小说卷》评论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已杀青,即将出版。

  写作过程中遇到不少挫折,仅举一例。入选《中国当代情诗文大展》的《卖鸡蛋的小女孩》,先后寄了43家刊物(当时没有电脑),均泥牛入海杳无音讯。正当我对文学绝望之时,《江汉工人报》“星光”副刊编辑芦伶莉女士,慧眼识文,将“枪毙”了43回的《卖鸡蛋的小女孩》发表了!那一刻,我流泪了。真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江:您的创作有没有经历过转折或者说转型,如果有都经历哪些?

  陈:转折有多次:1989年,年仅56岁的父亲因脑溢血突然离开了我,这是我人生第一次转折。1990年元旦,我与曾爱华结为百年之好。这不仅是我人生也是我文学创作的转折。1991年,我所在的化肥厂倒闭,上有老母,下有嗷嗷待哺的婴儿,我面临巨大压力。1992年10月1日,我以优异成绩考入监利县司法局当上一位律师至今。身为律师,我有机会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更深入地贴近了生活,更广泛地接触了生活,更清楚地洞悉了世态,更全面地了解了民风,更准确地把握了生活中的一枝一叶,人物的一言一行。这些,无疑为我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我也从中提炼出了生活的真金。“他的小小说创作就此如虎添翼,翱翔到了更高远的天空。”(康群语,见《为伊消得人憔悴》一文)2006年5月19日,是我终身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年仅45岁的胞兄离我而去。噩耗传来,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同年6月13日,因患甲状腺我第一次走上了手术台。经历了两次生与死的考验后,我的创作趣于理性了。2008年7月11日,在我连续申报八次之后,终于传来佳音:我被批准加入中国作协。2008年10月18日,小小说作家网开辟了我的评论专栏,给了我一个很大很好的发展平台。2009年1月16日开通的湖北作家网,在文学鄂军作家专栏推介陈勇。专栏分简介,作品列表,访谈,评论,作品样书等栏目,并配发照片。该专栏已推出碧野,姚雪垠,方方,刘醒龙,池莉,陈应松等77位湖北作家。2009年4月25日,湖北作协在武昌召开了我作品研讨会,中国小说学会,美国教授穆爱莉等30多位知名人士及组织发来贺信,湖北作协主要负责人和武汉大学博导,教授,著名评论家樊星等20多人出席研讨会。湖北作协为小小说作家召开研讨会,我是第一人。2010年6月13日,我的文学评论集《声音》参评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这不仅是对我评论的肯定,也是对小小说理论的一种肯定,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不言而喻。转型有一次,即由小小说写作转为小小说评论。时间应当从2010年元旦写《中国当代小小说百家论》开始。

  江:在转折时期作家苦苦的思索,我认为弥足珍贵。能不能结合您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做一下阐述。

  陈:一个作家首先应当是思想家。我十分欣赏法国哲学家笛卡尔那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在连续出版了《在水一方》等九部小小说集后,我便开始进行认真地思考:下一步文学之路该怎么走?思考的结果,决定写评论。之所以写评论,目的有三:一、1980年尝试写小说,我就对评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逛书店时,既买小说集,也买评论集。在写小说的同时,我比较系统地学习了文学理论专著,仔细地进行了一些理论思考,结合创作实践,写了一些评论文章,有的收入书中,有的在中国作协会刊《作家通讯》、《百花园》、《写作》、《小小说月刊》、《短篇小说》、《金山》、澳大利亚《汉声》等刊物发表,产生了一定影响。二、当小小说达到一定数量后,应当给自己留下一段时间充电,使创作有一定的沉淀期。这样,拳头缩回来再打出去,力量会更大一些。三、当下小小说评论,在创作技法总结与探索,作家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但在具体文本解读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单篇小小说评论有一些,但结集的很少,一至六届全国小小说获奖作品,尚没有评论。另外,恕我直言,眼下的小小说评论,鲜花掌声太多,一针见血的评论太少。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小小说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我试图在一至六届全国小小说获奖作品评论集中,改变一下这种状况,发出一点自己的声音。2008年10月28日,小小说作家网开辟了我的评论专栏,《鼓手》等评论集里面的文章相继发表,反响不错。有的网友说,看了陈勇评论想看原作;有的网友说,看了陈勇评论后觉得很过瘾。对于我个别批评意见较多的评论文章,绝大多数获奖者和读者表示理解,这些颇令我感动与欣慰。

  江:请您结合自己的作品,谈谈作家虚构的世界与现实有什么关联与区别?

  陈: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不过,在我看来仅仅有生活是不够的。对于作家来说,除了生活积累外,还应当有感情积累和知识积累,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当然,悟性与天赋也很重要。这里要特别说一下感情积累。小小说家对此似乎认识不够。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尘埃落定》作者阿来说过一句颇有见地的话:“小说的深度取决于感情的深度。”当然,他是就长篇小说而言的。我想,这话也同样适合小小说创作。感情不是一朝一夕的,也需要日积月累。

  想象力是文学与生俱来的根本性特质。没有想象力,文学的存续将失去生命的基础。没有想象力,文学将沦为社会生活一般性的文字记录和写照,文学非但不可能重返社会生活的中心地带,而且很可能是文学大陆逐渐沉降的开始。

  鲁迅先生说过:“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采取鲁迅先生所说的典型化手法创作,需要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虚构能力。想象力和虚构能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来说,想象力丰富的人,虚构能力也比较强,反之亦然。

  人即使活上一百岁,也不可能事事亲生经历。因此,间接经验对小小说写作就显得非常重要。间接经验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书本知识,二是道听途说。我手头有几十个笔记本,专门记载道听途说的东西。

  我凭《监利县志》几百字的介绍,以家乡老江河为背景,写了一部十几万字的小小说集《在水一方》,受到美国教授穆爱莉和读者的好评。

  可见,没有见过或经历过的东西,同样可以写,并且写得好。当然,在写作时,我调动了我以前生活积累,感情积累和知识积累。

  江:成熟的作家都有独特的风格。能否结合自身的创作谈谈怎样才能形成独特的风格?

  陈:风格既是作家成熟的标志,同时也是作家的锁链。我的1至7部集子中,揭露讽刺居多,而后面集子则展示对美的渴望的多。这与工作环境与人生经历有关。写作1至7部集子时,工作环境不理想,体现在作品中就是讽刺居多。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加,对人生与写作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心态渐趋平和冲淡,写作更加趋于理性化。

  江:您认为优秀小小说应该具备那些特质?

  陈:一是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的统一。二是刻画了感人至深的人物。三是留下诸多艺术空白。有人写文章说,中国作家未获诺贝尔奖的原因之一,是作品写得太饱满。他是针对长篇小说而言的。在我看来,小小说更存在太饱满的问题。汪曾祺说过:“空白,是小小说的特点。可以说,小小说是空白的艺术。”此言善哉。我认为,优秀小小说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人们在阅读小小说时,优秀之作撼人心魄催人泪下的魅力,常常使读者在感喟之余,获得大于原作的二度创作的快感。这足以说明,优秀小小说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

  江:说说生活与文学创作的联系?

  陈:有不少记者采访时都问我:“你每年出一部书,天天写作,头不疼吗?”

  我笑着回答:“相反,不写作,头才会疼。世上最幸福的是什么?是写作!写作尤如女人生孩子,孕育过程虽然说是痛苦的,但结果却是异常快乐的。写作结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品发表了,自然非常高兴。二是作品没有发表,但欣赏自己的“孩子”,同样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

  又有人问我:“你的文学情结来自何处?

  为此,我曾写过一篇文章《用生命写作》,收入我微型小说集《九头鸟的传说》。

  有人为爱而生: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有人为情而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有人为金钱而生: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我呢:为文学而生!

  江:你创作的小小说灵感都来自哪里,能否分几个类型阐述?

  陈:一言以蔽之,来自于现实生活。分以下几类:一是亲身经历。《卖鸡蛋的小女孩》就是我在清晨买菜时所见所闻。当然,我作了艺术处理。二是书本知识。《少女与小偷》是我看到的一则真实报道:在一个超市,一个小偷偷了一个少女钱包,少女发现后紧追不舍,而路人则纷纷避让。最后,少女给小偷下跪,小偷才良心发现,丢下钱包扬长而去。我在写作时,将这个画面移到了农村,同时也作了艺术加工。我在报上看到一个富人重金刊登一则寻狗启示后,产生了灵感,虚构武子这个人物,写了一篇小小说《老人与狗》,在《写作》等十几家刊物发表,获首届全国小小说评比三等奖。三是突然产生了灵感。2000年春天,在家乡老江河参加笔会,可见一条小船前站着两个鱼鹰,一下子来了灵感,抓起笔一气呵成《鱼鹰》,在《金山》,《芳草》等多家刊物发表,获第四届全国小小说评比二等奖。

  江:你对素材的看法?

  陈:素材即作家在现实生活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尚未经过集中、提炼和虚构的原始生活材料。素材随时随处可见,就看你能否发现并表现之,故《红楼梦》有诗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江:你认为自己的创作有没有局限或不足之处?

  陈:从哲学的角度讲,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因此,任何一位作家都有创作局限或不足之处。2008女4月7日,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世界语言文学系教授穆爱莉,幕名到我家对我进行长达三个半小时的学术专访,她曾问过类似问题:“ 穆爱莉:你写评论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 陈勇:优势在于我既有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的文学理论修养,而且,二者结合得比较好。我写评论是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而非从理论到理论,再用理论指导理论。劣势显而易见,我的文学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江:理论著作对初涉文坛的作者有用吗?

  陈:在我看来,应当是有用的。任何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我在一、二、三届全国获奖小小说评论集《号角》,《鼓手》,《声音》开列了一个理论书的单子,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一看。

  江:理论研究对你的小小说创作有互补吗?

  陈:以下是《百

  花园》副主编任晓燕对我访谈录《我思故我在》的片段:

  “任:小小说写作应该属于形象思维,而文学评论则是逻辑思维,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据我所知,在小小说界这样的小小说家屈指可数。在创作过程中,您是如何进行角色转换的?双栖写作是否能带来相得益彰?

  陈:我的小小说力求写出我对人生与社会独特的看法与体验,力求每篇有一点新意。在写小说时,我常常处于亢奋之中,写到忘情时,或开怀大笑,或手舞足蹈。而一旦写评论,我会立马变了一个人似的,正襟危坐,凝眸深思,不苟言笑,极其严肃。不过,人的情绪有时候难以一下子转变过来。遇到此种情况,我便小小说和评论交叉写作。

  创作与评论对我来说,是相得益彰的。

  我发表了1000多篇小小说,出版了九部小小说集,《老人与狗》、《鱼鹰》、《神秘的派克钢笔》等几十篇小小说获全国大奖,《老人与狗》还入选了《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五辑《微型小说卷》(1976—2000)。这些,对于我写评论,是一大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样,我的评论就建立在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之上,使之更有针对性,能谈到点子上,而非空对空。换句话说,我的评论是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而非从理论到理论,再用理论指导理论。反过来说,写评论,能够从评论的层出来观照创作,通过对别人作品优劣的剖析,从而联想到自己的作品,更能发现自己创作中的经验与问题,并对症下药加以解决。同时,还可以举一反三,由面到点,超前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从而防微杜渐,起到预防作用。

  江:您对网络研讨会有什么建议?

  陈:以你为首举办的网络研讨会,已经成为小小说作家网的品牌栏目。将网络研讨会单独列一个专区,就是明证。为使网络研讨会更上一层楼,特提几点建议:一、每期请一位教授或其他对小小说有专门研究的知名人士,撰写一篇有份量的评论,以此进一步提升评论质量和网络研讨会的影响。二、与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合办,借助高校师资力量,扩大规模与影响。三、在《文艺报》等主流媒体大张旗鼓宣传网络研讨会,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予,让更多读者受益。四、将历届网络研讨会评论结集出版,充分展示网络研讨会的风貌。五、请有实力又热心小小说的企业冠名,为网络研讨会提供经济支持!

  江:谢谢陈勇老师中肯的建议。我计划研讨会的评论到一定数量结集出版。其他几条建议也非常好。但是我个人能力毕竟有限。我希望能得到小小说界的知名人士和各地组织的帮助或合作,以研讨会为平台,推动小小说发展。发展小小说,是所有小小说爱好者愿望和义务。研讨会是开放式的,她是所有小小说爱好者展示自我的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