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既生欢,何生泰?高欢、宇文泰深度对比《关陇长风》告别篇

 茂林之家 2023-03-01 发布于湖南

《新·关陇长风》重写到第十八集《玉璧之战》,基本上跟后面的风格统一起来了,网络帖子的味道去除得差不多,所以不打算再对《关陇长风》进行修改,就此完结,安心进入第三部《开皇大业》的写作。

至于高欢的家事和北齐的故事,正好《开皇大业》差不多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就放到《开皇大业》里面讲,时间线上也是完全吻合的。

不过作为《敕勒悲歌》和《关陇长风》的主人公,高欢和宇文泰这对并世双雄人气实在太高,很值得深入地聊一聊,就用这篇文章把两位历史人物作个对比总结,也算是一种告别吧。

对比分为:出身和奋斗历程、能力和综合成就、性格和感情特点三个维度,由于《敕勒悲歌》和《关陇长风》写了一百多集,两人的事迹已经非常详细了,所以在对比时不会引用太详细的论据,以观点为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翻阅前两部的合集。

文章图片1

下面开始对比横评:

一、出身和奋斗历程。

高欢生于怀朔,宇文泰生于武川,都成长于北魏的边塞军镇,塞外长天,阴山脚下,敕勒川边。

说句题外话,很多网络帖子喜欢说“怀朔集团”、“武川集团”,我原来也人云亦云地跟着讲过一段时间,但随着写作和学习的深入,我觉得这两个提法都不太准确。

所谓“集团”,首先要有一定规模,其次要有共同政治目标,再次要有共同政治利益,并不是什么人聚在一起就可以算作“集团”。

高欢的怀朔老乡只有孙腾、侯景、蔡俊、司马子如寥寥数人,连刘贵都算不上,人数其实很少。

没有规模,哪来的集团?

高欢阵营的主要构成是六镇鲜卑(武川镇除外,但也有少量武川子弟,比如贺拔允)和北方各游牧部族,河北汉人大族如渤海高氏、渤海封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河间邢氏、范阳祖氏等,以及没有追随孝武帝西逃关中的元魏皇族和北魏旧臣。

在这个庞大的构成当中,高欢的怀朔老乡屈指可数,称为派系都十分勉强,更遑论“集团”了。

同样,“武川集团”的说法也是很难成立的。

武川子弟虽然人数众多,但政治立场各异,早期的头面人物如贺拔胜、贺拔岳,既对北魏朝廷心怀依恋,又各有各的小心思,比如孝武帝与高欢对峙时,都选择了明哲保身、隔岸观火,并不像裴侠那样的朝廷忠臣召之即来。

宇文泰,当然是名为匡弼,实为自立,欲取魏代之的心态路人皆知;

而李虎则始终与元魏宗室保持密切联系,对北魏最为忠心;

独孤信既心念朝廷、又忠于贺拔胜、但又不得不依附宇文泰,政治态度模糊暧昧;

其他还有如侯莫陈顺者,原为朝廷旧臣,后来转而投向宇文泰等等。

也就是说,武川子弟人数虽多,但政治主张五花八门,政治立场莫衷一是,称之为“集团”,明显是不合适的。

后来宇文泰采取一系列顶层设计和灵活有效举措,将赵贵等武川子弟、李虎等保皇派、独孤信等荆州系人马、李弼等侯莫陈悦余脉、原州李氏等关陇本地豪族强力整合,形成了政治地位相若、政治立场一致、政治目标趋同、政治利益同进共退的世家门阀,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关陇贵族基团”。

此后,杨广全力打压,武则天大加诛戮,甚至安禄山最终摧毁的,就是这个庞然大物。

扯得远了,说回正题。

高欢和宇文泰虽然都出身于边镇,但出身差异其实非常大。

高欢的祖父是北魏汉族官员,犯事遭贬来到怀朔。父亲是怀朔的低级将领,且很早就退出了军旅,家境潦倒。高欢在一群底层鲜卑军人中长大,成年后也只是一个最低级的小兵。

文章图片2

高欢崛起的起点,不是源于六镇之乱,而是源于六镇之乱后的河北葛荣之乱。

在这一时期,高欢凭借过人的交际能力,结识了葛荣阵营的一大批叛军将领,积累了丰富的人脉。

后来高欢看出葛荣在政治上的不足,转而投奔了尔朱荣,并凭借早期积累的人脉和过人的口才,为尔朱荣成功说降了葛荣麾下九王,帮助尔朱荣赢得滏口大战的胜利,一跃成为尔朱荣最器重的得力干将。

尔朱荣死后,高欢再次凭借过人的政治眼光,清晰地看到尔朱家族的统治危机,毅然起兵,最终在六镇鲜卑和河北大族的支持下,推翻尔朱暴政,入主洛阳,达到了人生巅峰。

而宇文泰的出身相对高欢,就光鲜亮丽了许多。

文章图片3

宇文氏长期担任武川镇将,算是北魏的高级武官,且宇文一族累世在朝中出任高官,史书称“位并显达”,比如孝武西迁时的追随者宇文测、宇文深、宇文显和等,都是孝武帝的心腹近臣。

宇文泰还有一个高欢所不具备的优势,就是母族。

高欢的母亲韩期姬出身鲜卑旁支出大汗氏,改姓韩,在高欢出世后的当年就去世了。而宇文泰的母亲出身魏晋南北朝时的顶级汉人高门——太原王氏辽东一房,知书达理,精通经史。

故此,与从小“混社会”的高欢不同,宇文泰家境优渥,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还曾到洛阳太学就读,对儒家文化的理解和领悟远在高欢之上,这就为二者在很多问题上采取不同态度埋下了伏笔。

宇文泰的崛起晚于高欢一个时代,就是尔朱荣的时代。

文章图片4

尔朱荣剿灭葛荣叛乱时,宇文泰还是葛荣叛军中的普通一员,被尔朱荣俘虏后编入昔日武川大哥贺拔岳的麾下。

在追随贺拔岳平定关中的战役中,宇文泰凭借敏锐的政治头脑、突出的军事能力和干练的工作作风,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贺拔岳的左膀右臂,在威望上渐渐超过了年纪比自己大的一众武川兄弟。

但此时高欢已经当上大丞相,成为北魏朝廷的实际掌权者,而宇文泰的政治历程才刚刚起步,并不在高欢的对手范围当中。

此后,高欢用离间计害死贺拔岳,武川子弟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推举宇文泰成为新一代的带头大哥。

宇文泰面对人心惶惶的局面,顶住压力,以雷霆手段击败杀害贺拔岳的仇人侯莫陈悦,统一了大部分关陇地区,正式与高欢坐在了一张牌桌上。

但此时的宇文泰与高欢相比,就好像街边南货店与沃尔玛的差距,实力完全不在一个重量级。

此后,宇文泰虽然凭借迎接孝武西迁,为自己赢得了政治上的优势,但强弱之势并未改变,尤其是西魏建国之初的“四败四叛”以及严重的灾荒,说是史上最差开局也不为过。

但宇文泰凭借潼关之战、沙苑之战的胜利,硬是使弱小的西魏在这场天下赌局中站稳了脚跟。

从二人的起点来说,高欢的起点更低,但从崛起的艰难程度来说,宇文泰的难度更大。因为高欢的对手是尔朱家族,而宇文泰的对手——是高欢。

二、能力和综合成就。

毫无疑问,能够在乱世中开创自己的事业,高欢和宇文泰的能力都很强。他们有很多共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

首先在政治方面,二人的政治眼光都很敏锐、独到。

高欢在葛荣事业发展最迅猛的时候,能清醒看到葛荣不懂联合、只懂杀戮,不事生产、只知掠夺的致命缺陷,毅然离他而去;

尔朱兆绑架孝庄帝去晋阳,高欢大声疾呼,呼吁尔朱兆不要伤害孝庄帝,为自己赢得了忠臣美誉;

在看到尔朱家族乱政后,高欢能下定决心与势力庞大的尔朱氏分道扬镳,这都是非常正确且超前的政治判断;

在起兵以后,高欢严明军纪,赢得了百姓口碑;注重笼络河北世家大族,为自己增强了实力;拥立北魏宗室为帝,使自己在政治上堂堂正正、师出有名。

即使是后来与孝武帝矛盾激化,高欢一心想息事宁人,挽回局面,不想担上以下犯上的罪名,导致处理不够果决,被孝武帝逃去了长安。

虽然在这件事上,高欢的方法和手段有些问题,但对政治影响的认识还是清醒和正确的。

宇文泰的政治眼光也同样非常高明。贺拔岳成为关陇一哥后,宇文泰为贺拔岳分析关陇形势,树立了贺拔岳与高欢争雄的决心。

宇文泰对侯莫陈悦的危险性看得很透彻,一再提醒贺拔岳要小心侯莫陈悦,可惜贺拔岳没有听进去,果然因此遇害。

宇文泰最英明的决策,是诱惑孝武帝来长安,这一举措使西魏天然就具有了法统上的优势,比如《资治通鉴》里称高欢一方为“东魏”,而称宇文泰一方为“魏”,说明连司马光也认为,长安代表了北魏正统。

这就导致高欢在很长一段时间政治上极为被动,所辖州郡动辄反叛,官员逃往西魏的情况比比皆是,屡禁不止。

由此衍生出吏治的腐败,高欢也不能强力肃清,从他对心腹杜弼的谈话中就表现出他的顾虑——自己都来路不明、立身不正,怎么好理直气壮地惩罚别人?

所以,政治眼光上,高欢和宇文泰都同样敏锐。

但在政治建设能力上,宇文泰要明显强于高欢。

政治建设是指发现问题后,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发现问题并不意味能解决问题,即使解决问题也还有解决程度和解决效果的差异。

比如高欢和宇文泰都意识到,当时天下最大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问题,是民族矛盾的问题,能意识到这一主要矛盾,就说明他们比葛荣、尔朱荣、贺拔胜、贺拔岳来说要更为高明。

高欢处理这一问题的办法是调和与制衡,他苦口婆心地劝汉人要包容鲜卑人,劝鲜卑人不要欺负汉人,同时支持高澄以反腐为名任用汉人遏制鲜卑人,亲自为他站台,希望通过使胡汉均势来实现和平共处。

这种做法在短时期内见效很快,比如在面临共同的敌人——尔朱家族时,六镇鲜卑和汉人世族精诚团结,齐心协力,合作得很好。

这种做法在高欢在世时,也还能够维持效果,只看高欢在韩轨、司马子如、尉景等人遭到崔暹打击后,亲自出面抚慰就可以知道。

正因为有衷心爱戴的高王作为最后的缓冲带,这些人都只能默默忍受胡汉平衡的不适。

比如混世魔王侯景就私下扬言:“高王在世,我无话可说,高王不在了,我誓不能与高澄共存!”

也就是说,诺大的东魏帝国,完全是靠高欢的个人魅力作为凝聚力,一旦高欢不在了,则压抑弥合的胡汉矛盾必然强力反弹,爆发得异常激烈。

比如后来发生的一桩悬案——高澄之死。

高澄是明显的汉化派,他当政时期,是汉人地位最高的时期,连高欢都曾警告过高澄,说他太依赖汉人,排斥鲜卑人。

所以高澄在一场低级的、无厘头式的、莫名其妙的暗杀中死去,高欢的次子高洋从一个低能儿华丽转身成为有为青年,迅速赢得了斛律金、司马子如、韩轨、可朱浑道元、段韶等晋阳霸府军政权贵的拥戴。

而高洋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罢黜崔季舒、崔暹等高澄任用的汉臣,这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内幕交易,史书没有记载,但很令人遐想。

而此后的云龙门之变以及斛律光之死,则明明白白、毫无疑问就是胡汉之争的产物,这就是高欢在胡汉两族之间和稀泥,不解决根本问题的后果了。

反观宇文泰对胡汉之争这一主要矛盾的解决方式,则充分体现了卓越的、跨越时代的政治建设能力。

宇文泰采纳于谨的建议,一是建立府兵制,使汉人与鲜卑人一起当兵,一起打仗,在浴血沙场中建立袍泽之情;

文章图片5

二是迎合鲜卑人怀念旧俗的心理,仿造八部鲜卑大人制,建立了八大柱国制,又全面恢复被孝文帝取缔的鲜卑旧姓,鲜卑将领欢欣鼓舞。

同时,宇文泰只命六柱国掌军,宣称符合《周礼》“天子掌六军”的古礼,汉人也为之心折。

三是创造性地赐予汉族将领鲜卑姓,并吸取孝文帝改姓时一刀切伤害民族感情的教训,有选择性地对立有大功的汉族将领赐予鲜卑姓,同时伴以官爵晋升和大量财物赏赐,使鲜卑姓成为荣誉的象征,从而圆满实现了这一目的。

四是鼓励寒族出身的汉族将领追认自己的祖上为汉人世族高门,提高他们的门第,杨忠、杨坚的弘农杨氏和李虎、李渊的陇西李氏出身就是这么来的。

五是广泛开展通婚,通过子女联姻使各门阀之间形成了剪不断、理还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姻亲关系,胡汉之间从敌视对立渐渐走向融合。

至于后来隋文帝杨坚恢复汉姓,隋唐帝王打压关陇集团,安史之乱后府兵制崩溃,也不能否定这些举措在当时对民族融合的巨大促进作用。

毕竟没有哪项政治制度能永远持续下去,如果因为后来消失就否定它曾经发挥过的积极作用,那就是历史虚无主义了。

从对待民族融合这一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出,高欢是用传统的政治权谋来对待,在当时不能说做得不好。

而宇文泰能够着眼长远,从制度上进行顶层设计,用数十年的时间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久久为功,终成正果,最后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这一维度来说,宇文泰的确强过高欢不少,所以历史对宇文泰的评价是“政治家”,而高欢则是令人感叹的“权臣”。

当然,有人会说西魏的鲜卑人实力不如东魏强大,民族融合的阻力比东魏低。

我不否认有这个因素,但鲜卑人实力不强在当时并不是优势,宇文泰能够在不利局面中发现有利因素,恰到好处地推进民族融合,这恰恰说明他的高明之处。

成功的人总是能在劣势中发现机遇,失败的人则只会为失败寻找理由,我相信以宇文泰的出身、眼界以及政治智慧,即使他身处东魏,一样能走出符合东魏国情的民族融合道路。

其次,在军事能力上,宇文泰也要更胜一筹。

高欢所经历的战役主要有滏口之战、广阿之战、邺城之战、韩陵之战、秀荣川之战,以及与西魏之间的潼关、沙苑、河桥、邙山、玉璧五场大规模战役。

滏口之战高欢主要是发挥情商高、口才好的本色,做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相当之好,不能说口才就不是军事能力的一部分;

广阿之战用的是离间计,导致尔朱三王互相猜忌,军心动摇,最后获胜。当然,能用计也是军事能力的一部分;

邺城之战和韩陵之战是硬碰硬打下来的,特别是韩陵之战,体现了高欢强大的凝聚力,凝聚力当然也是军事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秀荣川之战是打落水狗,意义不大;

潼关之败,暴露了高欢花巧有余,果敢不足的缺点,沉迷于诡诈不能自拔,在该全力以赴的时候却在小聪明、小心机上乐此不疲;

沙苑之战时又矫枉过正,犯了冒进轻敌的毛病。这两次大败,说明高欢距离标准意义上的名将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此后河桥之战是侯景独立指挥,高欢没有赶上,但他放手放权给侯景,也是一种魄力的表现;

文章图片6

邙山之战最为惊险,几度反转,最后凭借东魏综合实力的优势,艰难胜出,但也仅仅是惨胜;

而玉璧之败是高欢一生最惨痛的阴影,甚至因此忧愤而终。

纵观高欢一生所历战役,太过偏重计谋,在真正需要决死一战的时候,不如宇文泰果敢沉毅,所以客观来说,高欢的军事能力相对他的政治能力,只能算中等偏上,较之侯景尚有所不足。

而宇文泰的军事能力显然要强过高欢。

接掌平凉大营时,宇文泰的军力要弱于侯莫陈悦,而且人心惶惶,处境非常艰难。

宇文泰敢于主动出击,以雷霆之势干净利索地消灭了侯莫陈悦。

此后潼关之战,宇文泰能力排众议,正确分析并看穿高欢的实际意图,避实击虚,长途奔袭,出其不意地歼灭了高欢的王牌部队窦泰所部,旗开得胜。

沙苑之战中,面对二十倍于己的高欢大军,宇文泰敢于孤注一掷,背水一战,发挥亮剑精神,又能够巧妙利用地形,虚实结合,硬碰硬地与东魏大军死磕,最终拿下一场宝贵的胜利。

此战与高欢的韩陵之战颇为相似,但高欢的军队不管是军令统一程度还是战力强悍程度,都要明显强于尔朱四王的军队,宇文泰能够获得全胜,含金量之高,是相当有说服力的。

不过宇文泰也因为连续获胜而自高自大起来,再加上关中饥荒的因素,便贸然发起了河桥之战,被侯景无情击败;

此后为了夺取虎牢,再次入侵洛阳,结果在邙山败得更惨,元气大伤。

但这两战固然体现了宇文泰轻于冒险、喜欢突袭的用兵习惯,但也很能体现宇文泰用兵的果敢勇决,在综合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仍然率领关陇铁骑展现出了极强的冲击力。

从临敌野战的角度讲,宇文泰的军事能力仍强于高欢,仅略逊于侯景。

而宇文泰的军事能力还体现在宏观战略层面,这是其他人不具备的。

比如他采纳王思政建议,在河东营建玉璧城,不仅一劳永逸解决了东魏从晋阳南下经蒲津进攻关中的隐患,更为后来宇文邕攻灭北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侯景之乱时,相对于东魏高澄急不可待地筹备禅位登基不同,宇文泰果断派杨忠、达奚武、王雄、于谨等人不断进取汉中、巴蜀、西梁,疯狂掠夺南梁的西南疆域,可以说是与时间赛跑的精神,把这一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利用到了极致!

侯景之乱爆发到陈霸先建立陈朝的这段时间,西魏疆域几乎扩张了一倍,人口增加一倍多,综合国力从三国垫底跃居到了第一,军事实力也从第三跃居第二,为后来的宇文护、宇文邕甚至杨坚留下了一份丰厚的遗产。

所以,宇文泰在历史上又被冠以“军事家”的头衔,这也是高欢所不具备的。

再次,在内政能力上,仍然是宇文泰胜高欢一筹。

高欢非常注重国计民生,在他当政期间,东魏的盐业、冶铁、水利、农业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打击贪腐也算是动真碰硬,所以直至高欢去世,东魏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一直发展得很好。

但与政治能力一样,高欢的经济建设依然是传统的思维模式,古往今来都是这几招,没有自己的独创和推陈出新,也缺乏制度性和系统性。

而宇文泰在苏绰的辅佐下,推行了“思想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强国战略、司法改革和依法治国、财税制度建设”六大改革,成为一个系统、完整、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治国纲要,使西魏能够长期坚持,国力与日俱增,而且不因他的离世而废黜,这就是制度的力量。

文章图片7

反观东魏和北齐,昏君迭出固然是一方面,但治理观念的落后以及因人废事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才是主因。从高洋后期开始国力不断衰退,最终被西魏赶超,这也可以看成是宇文泰对高欢的胜利。

最后,在外交能力上,仍然是宇文泰胜过高欢不少。

宇文泰在西魏建立之初,就努力与柔然以及后来的突厥修好,为西魏文帝迎娶了柔然公主大郁久闾氏,柔然和突厥始终在西魏一边,专门进攻东魏,极大地牵扯了高欢的精力。

文章图片8

西魏与南梁的关系也一直很好,史书中西魏及北周与南梁互相“来聘”的次数远多于东魏,除了最后看准侯景之乱猛下黑手外,在此之前,西魏没有和南梁发生过一次战争。

当然这也和南梁偏重东南有关,但别忘了,以前北魏和南朝在巴蜀和汉中地区可没少大规模开战。

而高欢在这方面反应是比较迟钝的,直到玉璧之战前才向柔然示好,迎娶了柔然公主小郁久闾氏,且与南梁的战事一直没有停过。

也许是高欢自认为家大业大,实力超人一等,不屑为之。

但高欢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本就应该尽最大可能去团结大多数,从而集中精力解决西魏这个最大的敌人,就像战国时秦国明明已经实力高于东方六国,还要孜孜不倦地用连横去瓦解合纵一样。

可惜高欢没有做到,这在外交上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综上所述,宇文泰在个人能力和成就上,的的确确超过高欢不少。

三、性格和感情特点。

性格和感情是不能分什么谁高谁低的,只能总结各人的特点。

高欢为人,最大的特点是——机变,也就是头脑反应快,并能根据形势需要做出恰当的反应。

为了将尔朱兆手里的六镇降兵骗到手,不惜对贺拔允饱以老拳;

为了得到六镇降兵的拥护,在信都城外上演苦情戏码;

为了笼络高敖曹,即兴流泪抱头痛哭;

为了让崔暹更好地为他效力,各种礼遇不嫌肉麻等等等等,堪称北魏末年第一影帝。

其次是人情味重,非常念旧。

高欢年轻潦倒时得到过怀朔镇将段长的鼓励,一直记在心里,后来富贵了就对段长的儿子厚待有加;

对当年的老朋友始终如一,为司马子如捉虱子,为尉景洗手,为万俟普拨牵马,对可朱浑道元、蔡俊、侯景一直宽容亲厚,从来没做过任何对不起朋友的事情,更不要说诛杀功臣了。

对北方蛮夷阿至罗部,所有人都认为这些人反复无常,只有高欢始终坚持招抚,赐给财物,后来果然为高欢出力巨大。

所以很多人会不远千里万里去投奔他,终生为他效命。

当时西魏有很多大臣的家眷都留在了东魏,比如独孤信全家,比如宇文护的母亲等等,高欢基本没有开展过清洗运动。

唯独因为邙山大战时被贺拔胜逼入绝境,九死一生,才杀掉了贺拔胜留在东魏的儿子。

此外,除了因为孝武帝西迁造成政治上极度被动,盛怒之下杀了几个朝臣,几乎找不到高欢在非军事行动中杀人的记录。

作为一个政治领袖,高欢可以算得上比较“宽仁”了。

再次是感情比较丰富。

史书上对高欢“大哭”、“大笑”、“大喜”、“大怒”的记载极多,有些是演戏,但大部分是发自真心的。所以我对《北史》说高欢“终日俨然”的说法不太赞同,要换到宇文泰身上倒是很合适。

又比如高欢对初恋情人韩氏念念不忘,多年以后听说她守了寡还是坚持娶她,也可见高欢的情意。

而宇文泰其人,用两个字形容,那就是“理智”,用四个字形容,就是“极端理智”。

高欢对孝武帝元修耍性子相当有耐心,陪他书信往来,拉拉扯扯不亦乐乎。而宇文泰却没兴趣陪他玩“一二三,木头人”,直接一杯毒酒搞定。

为了联合柔然,宇文泰逼文帝废掉恩爱多年的皇后乙弗氏,迎娶柔然公主,又为了安抚柔然公主,逼文帝赐死了乙弗氏。

文帝的太子,也是宇文泰的女婿元钦继位后,不满宇文泰把持朝政,授意尚书元烈谋杀宇文泰,事情泄露,宇文泰也是一杯毒酒,毫不犹豫地把女婿毒杀。

宇文泰命于谨攻取江陵,城破之后将江陵数十万百姓迁回关中。由于人数太多,行进太慢,宇文泰下令将数万老人、儿童全部屠杀。

贺拔胜从关中来投,初时对宇文泰并不服气,宇文泰旁敲侧击,予以警告,好在贺拔胜见机得快,作出了妥协,否则我毫不怀疑宇文泰又会一杯毒酒搞定。

李虎心向北魏,宇文泰就让他身为柱国但长期冷藏,所以李虎自从攻拔灵州后,再无任何建树;

独孤信与他资历相若,威望极高,又对北魏心存留恋,宇文泰就把他按在陇右长达十年之久。

包括在同州因为册立世子问题,李远敢于向地位在自己之上的独孤信拔刀相向,扬言诛杀,要说背后没有宇文泰的授意,我是不太相信的。

甚至宇文泰死后,他的贴身仓头宇文盛告发赵贵、独孤信谋反,导致两大柱国惨死,其中有无宇文泰的意思在其中,也难说得很,但至少这非常符合宇文泰一贯的“霹雳手段”。

宇文泰做事,极端务实,从不被所谓的“仁义道德”束缚,只要有利于西魏的事,他会毫不犹豫去做。

他不会无缘无故杀人,但该杀人的时候他从来不会心软。

他就像一台没有感情的机器,只会做出他认为最合适的决定。

宇文泰也会大笑,也会与你握手言欢,但不管他的笑容多么热烈,态度多么热情,我相信他的眼神永远是冷的,内心永远是淡漠、理智、冷静、从容的。

这也可能是因为他背负的使命太过沉重的原因吧?

应该说作为鲜卑化的汉人高欢和汉化的鲜卑人宇文泰,都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政治人物,他们固然各有各的缺点,但都值得被铭记,至于该不该被歌颂,就看各人的认识吧。

我个人还是比较愿意歌颂他们的。

最后说一句,如果要选择一位领导,我希望是宇文泰,因为他的英明睿智,绝不会埋没人才;

如果要选择一位朋友,那还是选择高欢比较好,因为他更有趣,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

(由于已经过了修改时限,以前的文章无法修改,所以《新·关陇长风》的合集里会从第十八集《玉璧之战(下)》直接跳到第三十集《晋阳盛宴》,但情节是连贯的,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