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师,这里别讲错了!

 直通一线王国己 2023-03-01 发布于甘肃


   在课文Enlightening A Mind这篇课文的开头,写到Helen Keller七岁时还不会说话、读写时,课文是这样写的: By the time she was seven years old, she still couln't speak, read or write and needed to have everything done for her. 词典里对by the time是这样解释的:At the time when something happens that is after another event or situation has already passed or occurred. 
  但如果我们对语言仅仅停留在一种定义的阶段,可能我们很难欣赏到一些语言的精妙之处,当然也就很难对语言的美进行领悟和阐释,尤其是语言在语境中所体现出来的那些既可意会也可言传的一些东西。而这写东西往往决定我们对一个文本、语篇的真正理解和深入解读。如果教师能够传达这些精妙之处,则会让学生对语言产生更加深入的领会和趣味。否则,语言学习就可能显得枯燥、乏味和无趣。 这里的精妙之处在于by the time,这个短语如果换为When,这个句子,对不对呢,从语法上来说,无可挑剔。无论是句式结构,还是时态语用,都是没问题的。但就是没有by the time好,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短语把Helen Keller成长过程中,家人的那种焦急等待、盼望失望又心存希望、等待事情有所转机,等待Helen Keller能够忽然有一天张口说话的期盼之情,都刻画出来了。一个by the time短语,使得这一切心理变化跃然纸上。而When可能就差了那么一点劲。这就是语言之美,语言之妙,语言之魂。by the time这个词典里冷冰冰的短语,因为放在了这个语境里,获得了新的生机,因为它在恰当的时机出现在恰当的位置。我记得 Hazlitt,William还是那个英国散文家说过,词不是big就好,而是要in proper place,所谓的好词好句是不存在的,关键是用在合适的地方。 
   还比如,在Understanding这篇文章里,有这样一个句子:They  understood that we don't know everything and probably never will, for that would mean a world without questions.我见过这个句子的翻译,最后部分是:因为这个世界不可能没有问题。也有人据此认为,这里的without,应该是with。其实,这里的精妙之处,在于那个would,把握不住这个词在这个地方的虚拟用法,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就会与文章的本意大相径庭,而这里的翻译显然也是没有弄懂原文的逻辑。虚拟的妙处,没有体现出来。当然,这也许是翻译者的权宜之计,因为这个虚拟所表达出来的逻辑,确实不好翻译。这里的逻辑是:既然没人敢说we know it all,那意味着,这是世界一直是充满疑惑,需要我们去探索的世界,那就只能说我们不可能让这个世界变成一个a world without questions。通过would这个虚拟的形式,表现了人类对这个世界的探索,是无止尽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对if条件从句的省略。前面说人类probably never will (know everythingfor是一个等立的连词,表示这两个句子之间并非主从关系,而是平行对等的关系,而又具有内在逻辑上的因果,后面是对前面的一个解释,省略掉了 if we knew everything, it would be a world without questions. 但人类有限的理性和认知,不可能know everything,所以相反的假设,只能用would这个虚拟表达出来。
   这就是我们对语言的一个感受力和领悟力。具备它,我们才能够带领学生欣赏语言,感受语言之美,之妙,之精。也才能够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找到思考的路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