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乎健康成长,再说学龄儿童营养

 营养及健康管理 2023-03-01 发布于贵州

 儿童期分为学龄前期和学龄期,3~6岁为学龄前期,6~12岁为学龄期。儿童期的活动能力加强,智力发育迅速,是饮食习惯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学龄前期与婴儿期相比,生长发育速度相对减慢,但仍保持稳步增长,消化吸收能力接近成年人。学龄期儿童生长发育趋于平稳,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和系统包括脑的形态发育已逐渐接近成人水平,消化能力仍然有限,可接受大部分饮食,独立性和主动性增强。

 一、营养需求

 1.能量

 儿童的能量需要包括基础代谢、生长发育和活动的消耗。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3~6岁学龄前期男童的能量RNI为1350~1700kcal/d,女童为1300~1600kcal/d;6~12岁学龄期男童的能量RNI为1700~2400kcal/d,女童为1600~2200kcal/d。

 2.蛋白质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学龄前儿童蛋白质的AI为45~55g/d,7~9岁为60~65g/d,10~13岁为70~80g/d。其中来源于动物性的优质蛋白质应占总蛋白的50%,如蛋类、奶类、鱼类、畜禽瘦肉类等。

 3.脂肪

 学龄前儿童对脂肪的需要高于成年人,AI占总能量的30%~35%,约4~6g/﹙kg.d﹚,亚油酸供能不低于总能量的3%,亚麻酸供能不低于总能量的0.5%。低芥酸菜籽油含亚油酸,大豆油含亚麻酸,鱼类富含欧米加—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

 学龄儿童对脂肪的需要相对学龄前儿童低,AI以占总能量的25%~30%为宜。

 4.碳水化合物

 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的碳水化合物来源以谷类为主,学龄前儿童膳食中碳水化合物AI约为总能量的50%~60%,约15g/﹙kg.d﹚,限制糖和甜食,膳食纤维适量。

 学龄儿童膳食中碳水化合物AI占总能量的55%~65%为宜,仍然注意避免摄入过多的糖。

 5.矿物质

 ⑴钙

 钙在学龄儿童的生长发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骨骼的生长,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学龄前儿童钙的AI为600mg/d,6~10岁为800mg/d,11~12岁为1000mg/d,钙的UL为2000mg/d。

 保证儿童期钙的摄入水平,奶及其制品是钙的最好来源,含钙高吸收好。其他如连骨或壳吃的小鱼小虾、坚果,含钙也较高。蔬菜、豆类因摄入量大,因而是钙的主要食物来源。

 ⑵碘

 儿童期是缺碘的敏感群体,表现为甲状腺肿。学龄前儿童碘的RNI为50μg/d,学龄儿童碘的RNI为7~10岁90μg/d,11~12岁120μg/d。儿童期碘的UL为800μg/d。

 富含碘的食物如海产品中的海带、紫菜、海鱼、虾,但碘的摄入不可过量,否则引起高碘性甲状腺肿。

 ⑶铁

 缺铁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引起免疫力下降、抗感染力下降、学习能力下降等危害。3~10岁儿童铁的AI为12mg/d,UL为30mg/d;11~12岁为16mg/d,UL为50mg/d。

 动物肝脏、动物血、瘦肉、豆类、黑木耳、芝麻酱等是铁的良好来源,膳食中丰富的维生素C可促进铁的吸收。

 ⑷锌

 锌缺乏导致生长发育障碍、食欲不振、性发育迟缓、味觉下降等。学龄前儿童锌的RNI为12mg/d,7~10岁为13.5mg/d,UL为28mg/d;11~12岁男童为18mg/d,UL为37mg/d;女童为15mg/d,UL为34mg/d。

 贝类海产品、红肉、动物内脏、鱼、蛋、禽等食物是锌的来源。

 6.维生素

 ⑴维生素A

 儿童期维生素A缺乏的发病率远高于成年人。4~6岁学龄前儿童维生素A的RNI为600μgRE/d,UL为2000μgRE/d。7~12岁学龄儿童为700μgRE/d,UL为2000μgRE/d。

 富含维生素A食物是动物内脏、蛋黄、牛奶、黄红绿色蔬菜类等。

 ⑵B族维生素

 维生素B1B2和盐酸对儿童的能量代谢,儿童体内的酶和激素的构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龄前儿童维生素B1RNI为0.7mg/d,维生素B2RNI为0.7mg/d。学龄儿童维生素B1RNI,7~10岁为0.9mg/d,11~12岁为1.2mg/d,UL不分年龄均为50mg/d,维生素B2RNI,7~10岁为1.0mg/d,11~12岁为1.2mg/d。

 维生素B1的食物来源如动物肝脏、心脏、肾脏、肉类、豆类、粗加工的粮谷类等;维生素B2的食物来源如奶类、蛋类、肝脏、谷类等;盐酸的食物来源如动物肝、肾、瘦肉、鱼、乳、蛋等。

 ⑶维生素C

 维生素C于儿童期而言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某些营养素的吸收利用等。维生素C的RNI,4~6岁为70mg/d,7~10岁为80mg/d,11~12岁为90mg/d。维生素C的食物来源是各类新鲜蔬菜和水果。

 二、常见营养问题及预防

 1.根据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和神经心理发育的特点,最常见的问题是挑食偏食、零食过度、糖类摄入过多,营养素摄入的比例失调,导致营养不均衡而引发的各种健康问题,如蛋白质摄入不足、能量过剩、维生素A缺乏、缺锌、缺钙、贫血、免疫能力下降等。

 学龄前儿童及学龄儿童的膳食建议:

 ⑴学龄前儿童

 学龄前儿童因其生理特点,对各营养素的需要量相对高于成年人。因此需平衡膳食、合理营养,保证食物多样化、保证充分供给各种营养素和能量,不仅可以保证他们的正常生长发育,还可以为以后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①食物多样,合理搭配。每日膳食由适宜数量的谷类、乳类、肉类﹙或鱼或蛋﹚、蔬菜和水果四大类食物组成,在各类食物的数量相对恒定的前提下,同类食物互换或者用食物交换份法做到多样化,从而发挥各种食物在营养上的互补作用,使其营养更全面。

 ②专门烹调,易于消化。学龄前儿童食物要专门制作,他们的咀嚼和消化能力仍低于成年人。如蔬菜切碎,瘦肉加工成肉末。

 ③膳食清淡,少喝含糖高的饮料。学龄前儿童的膳食尽量减少食盐和调味品、油的使用,避免添加刺激性食物和调味品、避免含糖饮料和碳酸饮料。学龄前儿童活动量大,新陈代谢旺盛,水分需要量大,建议每日饮水量为1000~1500ml,以白开水为主。

 ④制定合理膳食制度。学龄前儿童发育未完善胃的容量小,肝脏中糖原储存量少,加之学龄前儿童活拨好动,易饥饿。适当增加餐次以适应其消化能力,因此对学龄前儿童采用“三餐两点”制为宜,即两餐之间加点心以满足其需要。

 ⑤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学龄前期是饮食习惯形成的时期,因此要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不吃或少吃零食,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饭前便后洗手。

 ⑥每天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和保证充足的睡眠。

 ⑵学龄儿童

 学龄期是体格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充足的营养摄入可以保证其体格和智力的良好发育。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关于学龄儿童的膳食指南特别强调:保证吃好早餐;少吃零食,饮用清淡饮料,控制食糖摄入;重视室外活动。

 ①膳食多样化,力争做到平衡膳食。粗细搭配,保证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鱼、禽、肉、蛋、奶类及豆类等食物的供应。每日饮牛奶300ml,鸡蛋1~2个及其他畜禽瘦肉100~150g。谷类及薯类食物的供应为300~500,以提供能量和B族维生素。另外,食物不应太粗糙,选择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数量和种类逐渐增加。

 ②注意三餐能量的合理分配。三餐餐次比:早餐30%,中餐40%,晚餐30%。三餐定时定量,保证吃好早餐。

 ③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进食定时定量,不挑食、偏食,不吃或少吃零食,不暴饮暴食。饭前便后洗手,注意食物清洁,肉制品食前加热彻底,进餐场所干净整洁,餐具清洁。

 ④每天进行户外活动。户外活动有利于增强体质和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保证骨骼的健康发育。

 ⑤加强学生考试期间的营养。考试期间神经系统高度紧张,整体消耗较大,因此需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质,如畜禽瘦肉、鱼、蛋、奶、豆类及其制品;脂肪以各种植物油交替食用为宜;注意维生素A、B1B2C的食物的适量增加,如动物肝脏、瘦肉、各类蔬菜和水果等。

 ⑥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生长发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