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者定期检查很关键

 营养及健康管理 2023-03-01 发布于贵州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是稳定血糖。无论用什么方法,最后都是使血糖稳定,血糖稳定了才能保护各个器官和系统以及神经,预防糖尿病并发症来临。糖尿病患者平时除了严格按照医嘱服用药物,调整饮食和运动以及情绪外,也要定期去医院做体检,监测各种指标,这很重要。糖尿病患者应定期做哪些检查?

1.检查血糖

这里所说的血糖不仅是指尖血糖,还包括静脉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应进一步去医院抽静脉血检查。指尖血糖能反映当时的血糖水平,及早发现高血糖或低血糖,判断运动饮食、情绪以及药物对血糖带来的影响。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平均3个月的血糖水平,评估最近血糖控制的情况。一般每3~6个月检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7%以下。

血糖监测的意义如下:

对血糖值进行定期检查,可以更好地掌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帮助患者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到医院就医,并在生活、运动、饮食以及用药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

定期血糖监测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的血糖变化,判断临床治疗效果;

可以促进强化治疗,使血糖达到或接近正常标准,从而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

通过血糖监测,掌握血糖波动的情况,及时发现低血糖或高血糖;

血糖监测的结果可以反映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结果,并指导对治疗方案的调整,改善治疗状况。

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后,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其接近健康人的寿命。

另外,建议每次规律查血糖后予以记录,不管是静脉血糖还是指尖血糖,然后制成统计图划出曲线,看统计图曲线走势是往上,平行还是往下,那么这样可以返回来找血糖不稳定的原因,以进行调整药物、饮食、运动等诸多方面,以使血糖平稳。

2.检查血脂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脂,血脂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心病、胰腺炎以及脑梗塞等。

血液里的脂肪叫“血脂”。它来源于食物经胃肠消化吸收的脂肪和体内自行合成的脂类。一般包括三酰甘油、胆固醇、磷脂和脂肪酸等。脂类为非水溶性物质,在血浆中脂类 与一定量的蛋白质构成水溶性的脂蛋白而存在。正常人空腹血浆中基本不含乳糜微粒,而糖尿病患者基于糖、蛋白质、脂肪的代谢紊乱,使血液中三酰甘油、胆固醇,β脂蛋白的浓度超出正常范围,称为糖尿病性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即高脂蛋白血症。

糖尿病性高脂血症是一种综合征,亦是继发性高脂血症。其特点是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在血浆中大量堆积,血浆三酰甘油常在22毫摩尔/升以上。当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相对增高(多见于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或注射胰岛素超过胰腺正常分泌量,造成外源性高胰岛素血症时,血清胰岛素水平升高,促进肝对三酰甘油的合成,导致内源性高三酰甘油血症。

因此,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多与少均与产生血脂异常有关。糖尿病性高脂血症并发各种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均明显上升。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硬化增加,脂纹的范围扩大,明显的硬化病变伴有纤维斑块、钙化和血管狭窄。在脂代谢中,三酰甘油及游离脂肪酸对动脉硬化形成有重要作用。

85%以上糖尿病患者血浆中血脂浓度增高,易致动脉硬化而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糖尿病患者群中的冠心病发病率增高,除了与高血糖及其伴发的高血压、肥胖等因素有关外,与血浆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升高亦有关,若降低其浓度可明显减少冠心病发病的危险性。由此可见,糖尿病所致的脂质代谢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血脂正常的患者每6个月检测一次,血脂异常患者每3个月检测一次。

3.监测血压

糖尿病与高血压均为常见疾病,二者关系密切。糖尿病病人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增高,约为非糖尿病人群的2倍,并随年龄增长、体重增加及病程延长而上升,女性高于男性。国外有关资料显示,糖尿病病人中高血压患病率为40%~80%;我国的报道低于国外,为28.4%~48.1%。此外,糖尿病人群中高血压发生早,其患病率高峰较非糖尿病人群提前10年。

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的统计,2000~2012年间,71%的糖尿病患者血压≥140/90mmHg或需服药来维持正常血压。另据统计,大约40%的高血压患者数年后会患上糖尿病。

总的来说,高血压和糖尿病是两个独立的疾病,但也相互影响,甚至某种情况下,如糖尿病肾病时,还有因果关系。此外,高血压与糖尿病共存时,一种疾病会使另一种疾病变得更糟糕,共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以及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

高血压与糖尿病有相似的发病原因:高血压与2型糖尿病都是多基因遗传病,都有各自的遗传因素。但二者的发生,也有共同相似的后天生活因素,如年龄增大,肥胖少动,高盐、高糖、高热量饮食,长期大量饮酒,社会压力大,晚睡等。

胰岛素抵抗导致2型糖尿病,也可能引起高血压:因为年老、肥胖少动、营养过剩、血脂升高等原因,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下降,同样剂量的胰岛素不能发挥有效作用。大脑指挥系统把作用减弱误认为是胰岛素分泌不够而“命令”胰腺增加分泌,可胰岛素分泌增加仍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于是,“命令”层层加码,久而久之,胰腺不堪重负,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耗竭,导致糖尿病的发生。这个过程就是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前期或者糖尿病早期,体内的胰岛素水平不是降低,而是比正常人还要高。大量的胰岛素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管收缩;同时,促使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增加,血容量增加;此外,胰岛素还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血管对升压物质敏感。三者共同作用,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糖尿病肾病,会出现肾性高血压:长期血糖控制不达标,会出现血管内皮损伤和肾小球损害,这种由糖尿病导致的肾脏病称糖尿病肾病,肾脏受损后,尤其是肾功能衰竭发生后,会分泌一种物质称“肾素”,肾素激活一系列过程导致高血压,称肾性高血压。从这方面说,糖尿病就是肾性高血压的原因。

由于高血压与糖尿病共存对人体重要脏器的“双重打击”和多重危害,国际医学界各相关指南都明确规定,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都是高危或极高危人群,应积极的控制血压和血糖。而且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应严格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4.检查尿微量白蛋白和肾功能

糖尿病跟肾功能是有密切关系的,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对肾脏的微血管造成损害,导致入球小动脉或者入球小静脉的病变,出现大量的尿蛋白和微量的尿蛋白,出现糖尿病肾病早期的改变。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出现血糖代谢异常,血脂异常,血压异常,甚至合并尿酸异常,肥胖,胰岛素抵抗的人群会加重对肾脏功能的损害,出现糖尿病相应的肾病,表现为大量的尿蛋白肌酐升高,肌酐清除率下降以及水肿,血压升高,所以糖尿病人群应该每年至少进行早期肾脏病变的筛查,发现极早期的肾脏病变。

糖尿病肾病一共分为五期。一期和二期为肾小球高滤过期,三期为微量白蛋白尿期,四期为临床的血性蛋白尿期,五期为终末期的肾脏病期。从糖尿病肾病三期开始,就出现尿微量白蛋白,一旦检测了尿里面有微量白蛋白,就预示着可能提示全身的微血管存在着病变。预防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出现尿微量白蛋白,也就是要积极调控血糖、控制血压,这是最为主要的。当尿微量白蛋白期的时候,如果进行积极的治疗患者可能长期处于稳定的水平。

糖尿病肾病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肾脏受损后,尿微量白蛋白和肌酐会发生异常,一般需通过肾功能来评估肾脏是否健康。没有肾脏病变的患者,每10个月做一次肾脏检查;肾脏病变患者每3~6个月做一次检查。

5.检查眼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患者致盲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做眼底检查可以首先到眼科室在裂隙灯下进行检查,如果需要进一步检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检查还有眼底照相、视网膜血管荧光造影检查;怀疑黄斑病变或者有玻璃体出血等问题时,还需要进行眼部B超的检查。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发现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同时控制好血糖,注意用眼习惯等,才是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最好方法。

因此,早期对眼底检查明确病情给予治疗后,有助于视力的恢复以及眼睛的,健康恢复都需要进行眼底检查,因此眼底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应及早做眼底检查,排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一般每6~12个月检查一次眼底。

5.检查下肢动脉

检查的目的是预防糖尿病坏疽的发生。指的是人体下肢动脉血管斑块形成,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血液里面过量的糖会对动脉血管内皮造成损伤。当损伤下肢动脉时,就会导致患者血液中的血脂成分,也就是低密度脂蛋白进入到人体的内皮下,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又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软斑块,一类为硬斑块。所谓的软斑块指的是没有带花的斑块儿,硬斑块的是动脉中央位置是钙化,也就是相对比较硬。

持续性高血糖可促进下肢动脉生成硬化斑块,使得下肢动脉易缺血缺氧,斑块破裂脱落可导致微循环障碍。动脉硬化斑块堵塞血管会使血流中断,而使肢体出现溃疡甚至坏死。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不能治愈,但是可以通过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支血管旁流,缓解血液供应不足的症状,同时也要严格控制血糖,防止斑块进展。

糖尿病病程超过5年,又或是合并血脂异常、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吸烟者应每12个月做次下肢动脉超声检查来确诊。

糖尿病者只是稳定好血糖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定期监测以上指标。同时也不能忽略体重,因为肥胖或超重会使得血糖难以控制,甚至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或糖尿病肾病,尽可能把体重指数控制在18.5~23.9之间。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糖尿病要的就是血糖稳定,稳定大于一切,而血糖稳定了就可以避免或延迟并发症的到来。因此平时注意合理的饮食,坚持适宜的运动,保持良好的情绪,遵医嘱按时用药,定期血糖监测以及对糖尿病正确的认识。

如此,糖尿病有何惧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