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素有“沉默杀手”之称,是一种慢性病,也是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的后果众所周知——脑梗塞、脑溢血,其发病率越来越高,发病年龄越来越小。高血压形成的原因较多,如年龄因素、疾病因素、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压力因素等所致,有的高血压是一个因素引起,有的是两个因素引起,有的是多个因素引起。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血压稳定是根本,而生活中有的细节没有注意就会导致血压升高,稳定血压是多因一果,“细节决定成败”,我们来看一下。 第一,间断服药 有的高血压患者凭感觉吃药,有头疼头晕等不适症状就吃一片药,没症状就不吃。合理服药是改善高血压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但据临床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有相当一部分高血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常出现不规范服药的现象。 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来稳定血压,但很多高血压患者服药不规律。有的高血压患者,血压降到正常水平就立即停止服药,等血压上升的时候又继续服药。服药——停药——服药,这种不正确的服药方法,不仅达不到效果,还会导致血压忽高忽低,出现大幅度的波动,很容易诱发心、脑、肾出现严重的并发症。降压药物要坚持长期服用,才能平稳降压和减少并发症。 还有的高血压患者常盲目“跟风”,只要有朋友说那种药效果好,就跟着吃。但是降压药种类很多,作用也不完全一样。有的降压药对这一类型高血压有效,有的降压药对另一类型高血压有效。吃错了药而降压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误以为“降压药不灵”。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应按病情轻重和个体差异,对症治疗。 还有一个情况,就是对降压药存在误解,认为“是药三分毒”,长期服药会对身体不利,因此很多患者总是吃吃停停,这种间断服药,不仅不能使血压稳定,还可能加重病情发展,诱发其它并发症。药品在正式上市之前,都会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和验证,其安全性是有所保障的。而且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吃降压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危害,远小于不吃高血压药引发心梗、脑梗等危害。因此,建议患者遵从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物,用药时应注意监测,发生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时,及时告知医生,调整用药,避免自行停药。 第二,频繁换药 正在服用降压药的患者,只要血压控制平稳并且没有不良反应,原则上不建议换药,按照原方案长期治疗即可。每次换药都会引起血压波动,对身体不利。而有的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以后,短期内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就自己进行药品更换,结果在短期内血压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其实,药物从一开始服用到起效大约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而且每个患者使用的降压药都是有区别的,包括种类、服药次数、时间、剂量、方法等,通常情况下不要急于更换药物,如果要更换降压药物,请去三甲医院心内科就诊咨询。 随意更换降压药或导致中风,如果频繁换药,每次更换药物都有一个摸索的过程,找寻最佳药物配伍和剂量。在此期间,血压会出现应激性波动,对于动脉硬化多年的老人来说,极有可能导致中风。只有当发生以下情况时,才考虑换药:血压控制不理想;副作用严重;病情有变化;其它,如有更方便服用或更适合目前病情的降压药出现。 第三,不戒烟、不戒酒 1.吸烟 一般吸烟10分钟,血压就有可能增加10~15%,心率也会加快大约30%,当然这是暂时的,停止吸烟后血压和心率会下降到原来的水平。但是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吸烟对心血管的影响更大,这主要是因为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导致血管收缩,从而会减少心脏的氧供,增加心率和系统性的氧化应激,从而减少一氧化氮的生物活性,增加肺动脉血压,从而影响血压。 尼古丁刺激心脏和肾上腺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时间越长,小动脉壁的平滑肌变性,血管内膜渐渐增厚,形成小动脉硬化。研究发现,吸1支普通的香烟,可使收缩压升高1.3~3.9千帕(10~30毫米汞柱)。长期大量吸烟即每日吸30~40支,可引起小动脉的持续性收缩。一项对将近5000人随访14.5年的研究发现长期吸烟和曾经吸烟的中老年人高血压分别是不吸烟的中老年人的1.15和1.08倍。 吸烟对血脂代谢也有影响,能使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下降,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加快,容易发生急进型恶性高血压、蛛网膜下隙出血、冠心病及心肌梗死等。此外还有资料显示,有吸烟习惯的高血压患者,由于对降压药的敏感性降低,抗高血压治疗不易获得满意疗效,甚至不得不加大剂量。 2.饮酒 酒精的危害不容忽视,特别是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更是如此。高血压患者在少量饮酒后交感神经兴奋,心率相应增快、血压轻度上升。如果血压本身没有控制得特别好,此时会出现血压上升的不适感,如头晕、眼花、心慌。当继续饮酒,进入到醉酒状态后,随着全身的毛细血管、容量血管扩张,患者进入睡眠状态,这时血压会较之前有明显的下降,容易使原有的脑供血不足加重,导致脑梗塞,尤其是大面积脑梗塞的出现。 随着酒精的作用逐渐消失,患者的血压会出现明显的反弹,在反弹过程中脑组织、脑血管也是最先受累的地方。因为血压骤降、骤升,很容易出现脑出血等危险并发症。高血压的血压波动比持续性的血压高对机体的损害更大,尤其是对大脑和血管的损害。如经常喝酒或者连续性喝酒,就会处于持续性的血压很高的状态。 第四,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 1.剧烈运动 血压高是否可以剧烈运动?一般来说,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的血压范围是比较稳定的,正常范围为收缩压90~139毫米汞柱,舒张压60~89毫米汞柱,脉压差30~40毫米汞柱。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高于或低于该数字的血压都不健康。事实上,如果在身体活动或锻炼后去测血压,很可能测出的血压数值不在正常范围内。 运动后的立即测血压,测出的血压值通常是高于正常血压值的,这是肌肉里血液需求增加和自动调节过程的自然结果。为了满足身体增加的血液需求,心脏必须更快地泵送,将更大量的血液推入血管,由于动脉不能扩张以适应这种额外的血液,所以血压会升高。 即使正在接受高血压治疗,运动后你的血压也会升高。走路、爬楼梯都会导致血压升高。压力升高的程度,取决于开始的血压值以及心血管系统的状态。换句话说,身体状况越好,血压就越不会随着运动量的增加而升高。 如果有高血压,最好在健康管理师的管理计划下进行正确的运动。因为即使有降压药物的帮忙,过于剧烈的运动,仍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到不安全的水平,对高血压患者造成难以避免的伤害。 2.情绪激动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焦虑、抑郁对心血管疾病及高血压的影响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存在焦虑抑郁障碍的患者和高血压的发病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有焦虑抑郁障碍的患者更有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血压升高;南非的研究发现16.7%的高血压患者在确诊高血压之前已有12个月以上的焦虑或抑郁障碍,抑郁障碍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比正常人高17.6倍,并且发现重度的抑郁可成为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焦虑的高血压患者可能被更早发现血压增高;高血压合并焦虑者会出现严重的阵发性血压升高,但与惊恐发作不同,这些个体通常不会意识到阵发性血压增高的环境或情绪触发因素。 紧张、忧愁、愤怒、悲伤、惊慌、恐惧、激动、痛苦、嫉妒的时候,可出现心慌、气急和血压升高现象,甚至导致脑血管痉挛或破裂、中风致死。高血压病患者的情绪变化,常常会导致血压不同程度地波动。 冷静才能积极思考,想出对策,圆满解决问题。大怒于事无益,尤其是对于高血压病患者,要知道气急暴怒往往是脑中风的重要诱因之一。因暴怒而突然死亡的高血压病患者不在少数。 第五,大便干燥 许多脑出血、急性心梗的老人都在厕所发病,其主要原因就是老年性便秘,大便干结引起排便困难,然后老年人用力排便,导致腹内压、血压升高,增加了脑出血的风险,此时心脏的负担也会加大,便容易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病症。便秘不是疾病,而是一种大肠临床症状,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消化系统障碍,据估算我国大约15%~30%的老年人便秘,长期卧床的老年80%都有便秘现象。便秘引发高血压,高血压加大便秘的危险,易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治疗高血压时,首先要改善患者的便秘。 第六,不测血压 测量血压是了解高血压真实情况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定期监测血压,可以及时发现血压是否有升高或降低的趋势,了解血压状况,采取合理手段,将病情合理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有很多高血压病人,吃降压药后就再也不测血压,不知道血压是不是得到了满意控制。高血压患者每周至少测一两次血压,发现血压过高或者过低要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高血压也是一个“无形的杀手”,因为很多高血压患者即使血压升高,也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发病较为隐蔽,但没有症状其危害也不容小觑。应在平时就养成定期测量血压的习惯。不要等到有症状了才去测量血压,尤其是平时缺乏运动锻炼、生活不规律,有肥胖,吸烟史,饮食高脂肪、高热量、高盐摄入的高危人群,更应该在平时注意定期测量并监测血压。 第七,不控制体重 肥胖是因为高脂肪、高能量食物过多的摄入,引起脂肪在体内堆积所致。因肥胖而引起的高血压不同于原发性高血压和肾性高血压。由于肥胖者的脂肪组织大量增加,扩充了血管床,血液循环量相对增加,在正常心率的情况下,心搏出量增加,长期的负担过重,左心肥厚,血压升高。 肥胖除了诱发高血压外,还会诱发糖尿病,糖尿病是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进食过多、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增加,去甲肾上腺素的活性增强,交感神经活动加快,导致血压升高。肥胖人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一定程度的水钠潴留,又进一步增加了循环量,加剧了血压升高。 一般来说,腰围越大,各项疾病的危险系数越高。向心性肥胖早期,过多的脂肪主要集中在内脏周围,因此,单纯从体质指数(BMI)上很难反应出来。体重正常的向心性肥胖人群,比一部分BMI较高但腰围正常人群发生死亡的风险还大。更多的研究表明,向心性肥胖的人群,其动脉硬化、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各种并发症的危险性,约是全身匀称性肥胖者的2~3倍。 肥胖与高血压的发病率成正比,有研究显示,超重在10%以内时,高血压发生率为10.3%,仅比正常体重的人略有增加;超重10%~20%时,高血压发率为19.1%,相当于正常体重人群的2.5倍;当超重30%~50%时,高血压发生率高达56%,为正常体重人群的7.2倍。换句话说,有中度以上肥胖的朋友有一半以上可能会得高血压。 第八,不重视血脂血糖 1.血脂 高血压和高脂血症,二者对血管壁都有一定的伤害作用,血管壁的损伤也是连接高血压和高血脂的桥梁,同时血管损害也是二者对身体最主要的基础损伤。高血压会引起高血脂,高血压一般在中老年人比较多见,而且以收缩压很高为主的高血压多见,因为中老年人的血管壁弹性肌纤维老化,管壁弹性减弱,多会升高收缩压。但是对于高血脂而言,还没有明确的证据能证明高血压能直接引起高血脂,我们认为,年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占据主要原因,因为收缩压升高首先在中老年人身上比较常见,而中老年自身的低代谢率形成了肝脏中载脂蛋白低合成率的特点,造成血液中的脂质分子随之升高引起高血脂。 老年人的高脂血症对血管的侵害性甚至高于高血压,因其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更强,这会引起栓子形成以及血栓栓塞的概率增加,造成局部梗死。因此,对于高血压的人而言,并不会直接形成血脂的升高,但是患病人群的年龄特点会让这二者紧密联系。 高血脂后对血压的影响则具有直接性与程度上的平行性,血压的形成与血管壁的弹性、心肌收缩力以及血流动力学都有关系。高脂血可诱发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和脑血管病。血脂高是肥胖的必然伴侣。 高脂血症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能够通过破损的血管内皮细胞进入动脉壁的中层定植。高血脂引起脂质分子对血管中层的平滑肌也就是动脉壁的弹性成分进行刺激,会产生大量的细胞外基质以及炎症介质,例如白细胞介素以及趋化因子。 这些炎症介质加上进入动脉壁的脂质最终与血小板在局部行成粥样的斑块,所以说高血脂会降低血管壁的弹性引起收缩压的升高。在血流动力学方面,血液中的脂质分子增加会增加血液的粘稠度,减慢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速度引起外周的血液难以回流进心脏,最终收缩压以及舒张压都升高。故高血压与高血脂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加重的作用。 2.血糖 高血压与糖尿病的关系,长期高血糖,尤其是血糖波动过大会造成血管功能的改变,再加上血脂的异常,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血压的增高,反之亦然。 高血压患者需要关注血糖值,有人说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孪生兄弟”。当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肥胖症、冠心病等这一类疾病是互相影响和互为因果的。 第九,口味重嗜盐 盐的主要成分是钠离子,1克盐含钠离子400毫克。每增加1克盐就需要111毫升水来稀释,简单说吃咸了喝水就多,这就是生理学上讲的水钠潴留,而造成血容量增加从而血管的压力增大。请注意,本来就是高血压,吃得咸喝水多后血压就更高,因而容易破裂,这就是脑溢血。 当然,除了盐之外,凡是含钠离子高的食物和调料都要少吃,如味精、酱油、鸡精、小苏打、腌制食物等。吃得咸的重口味饮食,对高血压而言时间越长危害就越大,往往形成恶性循环。 第十,生活不规律,睡眠不足 正常情况下,血压水平呈现白天高夜间低的变化规律,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血压会影响到交感神经,就会引起焦虑,最后造成血压水平上升,容易形成“非勺型”血压变化规律,这对心、脑、肾等耙器官的损害很大。长期熬夜不仅容易造成高血压,还容易诱发心脏病。 根据相关数据研究发现,如果睡眠时间不足,就会影响血压水平和心率平均水平,增大心血管系统的压力。失眠时,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而且情绪处于紧张状态,不良情绪会导致大脑皮质和丘脑下部兴奋性增高,容易产生肾上腺素、儿茶酚胺,以及血管紧张素等,这些物质都会使血管痉挛,血压增高。 睡眠结构异常(如总睡眠时间减少、快速眼动睡眠减少、深睡眠比例减少、觉醒次数增加)也会导致血压出现异常,进而导致高血压的发生。长期过度熬夜、劳累会透支身体精力,并且促使人体进入应激状态,肾上腺素激增,导致血压剧烈波动不稳定,不仅增加诱发脑梗的风险,还对人体心脏和其他器官带来不等的伤害。在压力大的人群里面,不够睡眠的人患高血压的几率比睡眠足够的人高一倍,如果每日睡眠不足六个小时,患高血压风险高达35%。 冬季,气温低,对血管的考验很大,尤其是有高血压的人群,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脑梗、脑溢血等脑血管疾病,日常一定要积极稳定血压。高血压,关注这十个细节,稳定血压就没问题了。还是那句话“管住嘴,迈开腿,抓住心中小魔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