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中国人民经过了8年的艰苦奋战,取得了抗战的胜利。不久以后,毛泽东应蒋介石的邀请,由延安飞抵重庆,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 毛泽东和蒋介石 中共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为和平谈判亲自来到重庆,很快成为了重庆的一大政治新闻。各界人士对这次和谈都寄予很大希望,毛泽东的故旧和一些社会名流,都纷纷前往他的住地拜访。 9月6日,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来到重庆沙坪坝津南村看望柳亚子。柳亚子是著名的爱国诗人,也是毛泽东的老朋友,两人早在1926年就相识了。这次老友重逢,分外高兴,两人纵论古今、谈天说地,在聊天时,柳亚子主动向毛泽东索求诗作,但毛泽东谦虚地说:“我只能读,不能作。” 在柳亚子的再三恳求下,10月7日,毛泽东将自己在1936年2月的旧作《沁园春·雪》抄录了一份给他,词的内容是这样的:
《沁园春·雪》 这首词的背景是这样的:1936年2月,红军在到达陕北后,在毛泽东指挥下,渡过黄河发起了“东征战役”。在那段日子里,毛泽东经常彻夜不眠,他伏在小桌上,凭借如豆的烛光,谋划着红军东征的战略部署。 当时陕北正普降瑞雪,有一天,工作了一夜的毛泽东信步走出窑洞,远远望去,高原似大象奔驰,山峦似银蛇起舞,一泻千里的滔滔黄河也失去了往日的威风。面对这番美景,毛泽东诗兴大发,他展望未来,信心倍增,写下了这首词,表达了“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无畏,坚信革命一定会成功。 柳亚子看了以后,惊叹不已,连呼:“大作,大作!”他又问毛泽东:“润之啊,你诗中提到的'风流人物’是指谁啊?是你自己吗?” 毛泽东笑着回答:“我说的'风流人物’,是指人民啊!” 这天晚上,柳亚子仍然激动不已,他又专门写了一首和词,并专门在词前写道:“沁园春,次韵和毛主席吟雪之作。不能尽如原意也。”词的内容是这么写的:
柳亚子 柳亚子的这首《沁园春》表达了对毛泽东的崇敬之情和对《沁园春·雪》的推崇,同时也鞭苔了蒋介石的反共卖国政策。 柳亚子写出和词后,便抄下毛泽东的词和自己的和词,送给《新华日报》,要求同时发表。报社负责人告诉柳亚子,公开发表毛泽东的诗词,是要向毛泽东请示的,否则便不能发表。但此时毛泽东已经返回延安,如果请示的话往返太费时了。经过协商,《新华日报》在11月11日先刊发了柳亚子的和词。 柳亚子的词发表后,引起各方面人士的重视,大家从他题写的“小序”中得知毛泽东写了一首咏雪的好词,于是想方设法要读到原词。最终《新民报晚刊》编辑吴祖光得到了传抄的毛词,并于11月14日在该报的副刊发表,这很快在国统区里引起了轰动,众多诗词高手连日唱和不绝。 因为国统区的人民、尤其是知识分子过去对毛泽东所知甚少,大多以为他是一位“草莽英雄”,甚至有人还相信红军在过贵州时在茅台酒里洗脚的谣传。但大家看到毛泽东的词后,都深深地被他的伟大胸襟、气魄和文采所折服了,这种心理上的变化,实际上已经不自觉地为日后他们在政治上接受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奠定了文化和心理的基础。 蒋介石看到这首词后,也十分震惊,他马上问自己的侍从室主任陈布雷:“布雷先生,你说这首词真是毛泽东写的吗?” 陈布雷 陈布雷回答说:“根据各方面收集到的信息,毛泽东这个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诗词造诣很深,我看像是他写的,别人恐怕还写不出来。” 这个回答令蒋介石有些失望,他又问:“你觉得这首词写得如何?” “气度不凡,真有气吞山河之感,是当今诗词中难得的精品啊!” “难道就没一点不尽如人意之处吗?譬如说音韵、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方面?” “嗯,我仔细看了一下,没有什么毛病。至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嘛,因为是诗词,也只能这样说了。” 蒋介石突然来了一句:“我看他的词有帝王思想,他想复古,想效法唐宗宋祖,称王称霸。” 陈布雷只好小心地回答:“这个嘛,倒是有。” “那好,你赶紧组织一批人,写文章以评论毛泽东诗词的名义,批判毛泽东的'帝王思想’,要让全国人民知道,毛泽东来重庆不是来和谈的,而是为称帝而来的。” 于是国民党的一批御用文人打着“反对复古,反对封建”的幌子,在各大报纸上攻击毛泽东的诗词。面对反对势力的挑战,许多进步人士纷纷挺身而出,比如郭沫若就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反击这些反动文人:
郭沫若 蒋介石见污蔑不成,又生一计,他要求每一个会作诗填词的国民党党员都要写一首《沁园春》,再从中选几首意境、气势和文字超过毛泽东的,从而把毛泽东的词比下去。通知下达后,虽然征得数量不少的《沁园春》,可都只是些平庸之作,远不能和毛泽东的词相比。蒋介石又不惜血本,在南京、上海等地雇佣“高手”作了数首《沁园春》,但仍都是“拿不出手的低质品”。 最后蒋介石只好气急败坏地对手下说:“你们的声音是从腐朽的棺材里发出来的,这比我打一个大败仗还丢脸!” 新中国成立后,这首《沁园春·雪》的传播就更广了。1956年冬天,《中国青年报》为了让广大青年更好地学习毛泽东诗词,约请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一篇赏析《沁园春·雪》的文章,臧克家欣然同意,于是写了文章《雪天读毛主席的咏雪词》,发表在11月23日的该报上。 臧克家在写这篇文章前,认为当年郭沫若对反动文人的反击是完全正确的,但他对词的理解也有不准确的地方,因为郭沫若把北国的雪景当成了否定的形象,对5位封建帝王也是完全否定的。于是臧克家在文章中写道:
臧克家 臧克家的这篇文章可以说是真正理解了《沁园春·雪》的精髓,此文发表以后,不但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毛泽东本人读了以后也有知音之感。 1957年1月14日下午,毛泽东专门在中南海接见了臧克家,他在聊天时对臧克家说:“你在《中国青年报》上评论我那篇《咏雪》的文章,我看过了。” 臧克家问毛泽东:“词中'原驰腊象’的'腊’字怎么解释?” 毛泽东和蔼地反问:“你看应该怎样?” 臧克家说:“'腊’本是柬埔寨古称,柬埔寨的大象在我们祖国的高原上奔驰,令人费解。不如将'腊’改为'蜡’字。'蜡象’就是白象,不但好解,且形象鲜明,与它的上句'山舞银蛇’也能形成很好的对应。” 毛泽东听了大为叫好,他对臧克家说:“好,按你的来,你就替我改过来吧!”从此以后,《沁园春·雪》中的“腊象”正式改成了“蜡象”。 1958年9月,毛泽东又亲自为《沁园春·雪》写了这么一段批注:
这应该是对这首词最好的解读吧! 谢谢阅读,欢迎点赞、转发和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