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1967年冬天父亲得了肝炎(那两年石油局得肝炎的人很多,有人说这与在罗湖泊核试验有关系,我不信,为什么我们没有都患这种病呢),在医院住了一段时间后被告知可以离开冷湖去内陆医治,父亲因病回太原就医,母亲带着我们几个孩子留在冷湖(后来听说是驻军兵站的张叔叔向石油局造反派头头提出了的,否则,很多病人都留在冷湖治疗,也有因病故去的)。父亲在太原姑姑家住了半年多,在太原打铁匠巷养病期间得到了姑姑和姑父无微不至地照顾,在姑姑家的大院里居住着一位山大附属医院的一位老中医,他为父亲的康复下了很大功夫,老中医用中药调理方法使父亲恢复的很快。1968年回到青海冷湖的父亲已经是“靠边站”,他被安排到了冷湖五号的水站工作,这时只有一个人的水站,专门给在冷湖五号地区钻井队提供水源的水站,每天有几十辆拉水车在这里装水并送往钻井平台。水站远离冷湖五号集中居住点有一段距离,孤零零的在戈壁荒漠中,好在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1969年初,父亲落实政策调往水电厂厂部后勤科工作,父亲的历史清白给他及时的“解放”提供了良好条件,具外调负责人刘明星讲,父亲的档案里所写的与到各地调查的结果极度温和没有疑问。当然这也与当时水电厂党委一班人整体恢复工作也有很大关系,因为当时父亲是厂党委委员。王旭东(水电厂时任书记兼厂长)出来正式工作和新调来的党委李书记组成的新一届领导班子。1971年初夏,父亲调往局机关后勤部供给科工作,父亲为什么调往局机关父亲没有露出一点信息,我分析有两种可能,一是当时后勤部部长是任增寿(我的岳父),他不久前从格尔木勘探处调往局后勤部,他看到从转业到青海后父亲的职位和级别仍然停留在转业时所订的级别,再往后的发展的机会不会太多了,调回机关也是一张安慰;二是整个青海冷湖的干部都落实政策了,干部进行了大面积的调整交流,正好这时候石油部从青海冷湖石油局抽调一批处级及准处级干部充实新成立的徐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安装王旭东的想法是要带父亲一起去的,但因为级别的问题父亲没有成行,王旭东为安慰父亲(他们的个人关系很好,但安装母亲的说法关系一般,如果是好父亲应该早往上提了)向局里推荐了父亲。不管怎么说父亲调往局机关在当时的水电厂轰动不小。供给科的主要工作就是为驻扎在青海冷湖地区以及包括敦煌、格尔木等地的副食供应。青海冷湖石油管理局地处西北柴达木西侧,一望无际的大戈壁风吹沙石跑,寸草不生,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石油人和他们的家属子女的生活全部依靠石油局的后勤供应,记得当时的后勤部在移动二层小楼上,不远处就是当年为苏联专家盖的文化宫,这里有专家住宅、办公室、图书室、娱乐场、舞厅剧场等一体建筑,自从苏联专家撤离中国后这里就冷静下来,其中一部分办公室分给了设计院,而大部分给了后勤部储存食品。后勤部有南湖农场、打猎队、放牧队、养猪场、食品加工厂等专为石油局提供副食供应。后勤部在局机关属于重要处室之一……1972年初,青海冷湖石油局又一次大批抽调人员去甘肃长庆油田会战,父亲又一次申请,被岳父任增寿当了下来,他告诉父亲长庆的生活条件并不是很好,其中有些方面远不如冷湖石油局,父亲听从了他的建议。这年12月份,青海冷湖石油局又一次迎来了抽调河北秦皇岛和沈阳人员、参加我国第一条长距离、大管径的石油输送管道,这一次岳父支持父亲调动工作,并成功的调往东北八三管道指挥部供应处铁岭仓库。12月底,我们全家通过一周的路程坐火车到了铁岭,那是一个冰天雪地的冬天,铁岭是父亲熟悉的地方,当年在沈阳学习期间没有少去铁岭,其中有一个战友他娶了铁岭县城的姑娘,父亲说当年战友是少尉,因为没有结婚他每天在休息的时候都穿戴整齐在军营附近溜达,有一天他们一起去铁岭,在街上溜达的时候,街道路边传过来一声你们谁要找媳妇,大家一惊,转过身去一看,有一个中年妇女冲着他们喊,反应快的这位战友大声回应说我要,也就是这次他见到这位中年妇女的女儿,她女儿才18岁,长的也算漂亮,不久在部队调查后终于同意他们结婚了……然而十年后这个当年的姑娘神经发生了重大问题……有人说她身上就带着这个基因,因为她母亲就有这个毛病……父亲到仓库后主管仓库的车队和机动车辆,正在建设中的石油管道是从大庆油田敷设到铁岭,然后从铁岭分三路,一路从铁岭到秦皇岛、北京,第二路铁岭到大连,第三路铁岭通过沈阳到丹东、朝鲜。车队有五十多台各种车辆,在当时的中国应该说是最好的配置,除了中国生产的解放车之外还有大量的国外进口汽车,有德国的奔驰、优尼克、西欧的依法、罗马尼亚的布切奇、日本的五十铃等以及转载用户的加藤吊车、三菱重工吊车等等,这在当时是很出色的。铁岭距沈阳大约有70KM,东北八三是由东北三省联合建设工程,由沈阳军区统管协调,是在1971年8月3日决定建设一条由大庆油田往吉林、辽宁、河北、北京等地输送石油,解决这些省的能源危机。当时的供应处设置在沈阳的歧山路三段三号(是辽宁省财政厅刚建设的一栋大楼被沈阳军区征用,成立八三会战指挥部)铁岭是建设工程的各种机械设备和材料储存库,库址在铁岭北部靠近八里庄附近,与八三机械厂毗邻。铁岭是父亲曾经待过的地方,虽然时间不长,但记忆里还是很深刻的,这也是父亲选择来铁岭的主要原因。来铁岭后不长时间父亲就与当年的老战友联系上了,他姓付,曾经在朝鲜战场上结识的友谊,转业时他选择了回原籍,并在铁岭银州镇(后改为银州区)一个派出所任职,父亲在铁岭与这个付叔叔来往比较多,但父亲的个性又与他不同,三观不同交往往往就变成了公式化。父亲掌管着大量的机械资源,这在地方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地方很多单位经常来单位找父亲。因为父亲管理着大量的机械设备和交通工具,铁岭地区车辆管理监理所也聘用父亲为铁岭地区车辆监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务,可以说父亲一句话就可以判一个司机的“死刑”,但,父亲说他从来没有用过。供应处在铁岭的仓库名为东北八三会战指挥部供应处铁岭大库,这里有两个机构组成,一个是车队、另一个是仓库,并有铁路专营线和硕大的货场。由于人员都是从各油田和东北几个石油厂调来的,人员还是比较繁杂的,后来又从昌图、开源和铁岭等地招收了80名(40男40女)知情,使大库更富有活力。1975年,华东地区管道建设工程启动,并向东八三要人会战,由于父亲子女就业压力很大,当他了解到华东管道建设可以解决子女就业问题,他依然放弃局面非常顺利的工作申请调往华东,这年12月,在铁岭工作三年的父亲调往了华东管道建设指挥部徐州基地,父亲在徐州华东输油管道指挥部供应处大库工作,仍然主管车队工作。华东输油管道建设最早始建于毛泽东主席批准圈阅项目,将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开采的原油输送到江南一带缓解沿江石化工业的原材料紧张的局面,最早管线命名为鲁沪管道,目标是上海金山石化,后因管道穿越长江遇到了困难(原以为长江与黄河一样,利用沉沙工艺就可以解决穿越长江,然而在勘探中发现长江底部全是凹凸不平的岩石,后来在南京与长江大桥协商,想利用大桥把管道横挂在大桥低端穿越长江,但南京大桥管理部门不同意)后改名为鲁宁管道,把管道的末端建在江苏的仪征,并在仪征长江边上建立了石油码头,这样长输管道将石油由东营输送到仪征码头,再装船利用水路将原油送到九江、武汉等沿江的石化工业。徐州作为华东管线建设的指挥中心,也严格遵循的当年石油工业的原则——“先生产后生活”,在徐州南部翟山一带建立起了大片的板房、草棚,供应处喝储备仓库就建在这片板房中间。华东输油管道指挥部的供应处没有那么多的汽车,往一线运输材料的就靠专门成立的运输处了,供应处只有数台吊装设备,这时候的父亲要比东八三闲暇了许多。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的年龄也越来越大了,机械设备也越来越少,到管道建设投产后这些大型设备全部移交到了运输处,父亲挂了一个仓库副主任,做一下临碎的管理工作,1983年父亲在超龄两年后正式离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