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那代人 文/老长不大 我国老一辈的石油人,都知道青海柴达木冷湖这个名字,因为在大庆油田发现之前,冷湖曾经是闻名全国的石油基地。 冷湖原是无人区,地处柴达木盆地的西北部边缘,地形复杂,环境恶劣。戈壁沙漠、荒原盐泽,寒冷干燥、多风少雨,土地干固、没有植皮。1955年,青海地质勘探队在那里发现一个淡水湖,由当地的阿尔金山积雪融化而成,湖水很凉,于是就称其所在地为冷湖。 父亲后来跟我和村民不止一次说过,青海柴达木盆地有些荒凉的茫茫戈壁,你们没见过的人那是根本无法想象。不要说荒无人烟,连野生动物都没有,蚂蚁之类的小昆虫也找不到;没有树木,没有小草,没有植皮,没有绿色,一片死寂,没有任何生命迹象,如同月球一般。这种荒凉给人以极度难受,简直令人窒息。 冷湖在未发现石油前,就是这样的地方。 一个响亮的名字"地中四井",叩开了青海柴达木石油之门,使不毛之地的冷湖成为五十年代未我国的四大油田之一。1958年9月13日,标志性的"地中四井"钻探发生剧烈的井喷,连续猛喷三昼夜,周边成了"油湖"。这个日喷原油800吨产量的消息,全国油田为之振动。国务院和石油部即组织佈置在冷湖地区进行石油大会战,各路勘探队伍逐渐向冷湖集中。父亲也随勘探队从大柴旦来到冷湖。 1959年1月,青海石油勘探局从大柴旦迁到冷湖,更名青海石油管理局,从勘探到采油、炼油全盘协调指挥。之后,成千上万的石油工人怀揣着理想和抱负,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一时聚集了两万多人,冷湖成了50年代末的建设热土,如同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新圳。 "钻透戈壁千层土,踏遍昆仑万重山"。"石油藏在哪里,我们就追到哪里"。这就是父亲这代人的信念。父亲说他们刚到冷湖的时候,由于各种生活用品都靠外面运送支持,因此,条件非常艰苦。一段时间还是住帐篷,后来自己动手搭"地窝子",半在地下,半在地上,虽然阴暗,但比较保暖,遇到大风也不会像帐篷那样被掀起刮跑。冷湖地区刮风天较多,遍地沙砾,野外作业,刮风天沙子打到脸上针刺似的痛。加上高原缺氧,含氧量是平原地区的70%,又长期吃不上新鲜蔬菜,身体缺乏营养,因此,有些体质弱的人身患多种疾病而未老先衰,有些甚至付出了生命。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生活条件与恶劣的气候环境下,父亲他们那代人不计报酬、志愿奉献,顽强奋斗、辛勤工作。1959年冷湖油田年产原油近30万吨,占全国12%,成为闻名全国的石油基田。当时我国石油产量极端低下,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社会又严酷制裁封锁的情况下,父亲他们一代的中国石油工人,为我国摘掉贫油帽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据相关资料称,青海冷湖油田炼制的成品油,供应西藏边防部队用油,为中印自卫反击战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 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当时工作上的失误,导致我国粮食和各种副食品供应极度匮乏。柴达木冷湖油田的地理环境,更是雪上加霜,职工的定粮供应大幅削减,吃饭成了最大的问题。当时,父亲已经从野外勘探队调到冷湖局机关,升任为一油田职工食堂的管理员。 为了渡过困难时期,冷湖油田针对柴达木的环境特点,采取自救措施。父亲作为几百上千人的食堂管理员,肩上的担子可想而知,他协助组织挑选复退军人中枪法好的人组成打猎队,远上昆仑山打野生动物;也搞过暖棚种粮食蔬菜,泥土需从外地运来,成本高且效果差而放弃。 为了分担国家困难,遵照中央文件精神,青海石油管理局动员职工回乡务农,精简部分职工家属,尤其是家属在农村的工人。 父亲本来不属于精简下放人员之列,自己却多次带头向组织上打报告要求精简下放,而且,这一切事先均没有和我的母亲商量及征求意见。组织上开始没有批准父亲的要求,直到1962年6月,国家暂时困难的形势已经开始逐渐好转,职工大多都不愿意回农村务农,最后还剩一些精简下放的指标较难完成的情况下,父亲又一次挺身而出,带头申请下放回乡,组织上才批准同意。 父亲一直来就是只响应党的号召,分担国家困难,而不考虑家庭困难和不管家庭的这样人。所以,当父亲精简下放回到家时,我们全家人都一无所知、目瞪口呆。母亲不但抱怨,简直是恨透伤心之极。我也是抱怨不已,我们好不容易挺过三年困难时期的难关,现在城镇户口转为农业户口,又一次成了地道的农民。我刚读了一年的初中,才14岁少年就要辍学务农,虽然父母亲再三叫我继续读书,中学的班主任老师和教导主任也来我家劝导我去上学。但是,考虑到我家共有七人,只有父亲一个劳动力,我是长子帮家责无旁贷,就决心随父种田,开始了人生中最辛苦的阶段。 现在的年轻人怎能知道当时我国的贫油状况,怎能清楚那个年代的艰难,也很难理解老一辈人的理想和行为。然而,他们为摘掉贫油国的帽子,那代人的豪迈气概和付出的沉重代价,默默无语,甘心前行。 灯红酒绿、追捧明星,讲究实惠、唯利是图的今天,还有谁能说清楚他们为了什么?还有多少人记住这些中国石油奠基者的前辈! 当然,现在我国油田和石油工人的生活条件、生产环境大大改善和提高,我的父亲那代人也早已离开了油田,离开了工作岗位,甚至离开了人间。但是,父辈那代人艰苦创业的身影,早就刻在我少年时的脑海里,他们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我也知道写这种落伍过时的东西,没有多少人会看。可我每当听到那首气概豪迈、壮志凌云的《我为祖国献石油》歌曲时,心底会骤然产生一股敬意、一种冲动,想用拙笔把父亲那代人的真实经历粗浅地记彔一点下来,以缅怀为祖国的石油事业作出贡献的一代先辈。 作者简介:老长不大:男,浙江宁波人。曾经农学兵工,捎带衙门杂役,唯缺商,故无财。如今退休可闲不闲,忙孙辈、忙读书、忙信笔由缰,虽喜爱,然少才。曾经少不更事,不谙世事;如今老不成熟,依然故我,可谓老长不大也。 平台启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