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石油现状调查报告:英雄迟暮 寂寞冷湖

 wangliangqing 2012-07-08
石油工人工作不易(资料图片)
石油工人工作不易(资料图片)

  中广网北京7月7日消息(记者季苏平 王菲)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进入到21世纪,随着私家车步入普通人家庭的脚步越来越快,汽油价格也翻着跟头往上涨,速度超过了沪深股市,甚至超过了GDP。在人们抱怨成品 油价格太高的同时,也越来越真切地感觉到石油的重要性。

  但是,即便如此,却很少有人意识到,中国其实是一个贫油国,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也逐年提高。那么,中国石油生产的现状究竟如何?记者走进中国石油生产一线,调查中国石油现状。

  “天上没有鸟,地上没有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这里是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北边缘的冷湖。6月底的正午时分,烈日和冷风的迎接,让来自远方的记者一下子分不清楚季节。直到被疯狂聚集的高原蚊子袭击,才知道这就是高山戈壁的夏天。

  冷湖3号基地上全部的28名队员一齐出现在记者面前,在他们的脸上绽放着或欣喜或羞涩的笑容。欣喜与羞涩源自寂寞。在这里工作17年的采油工冯永刚告诉记者,除了偶尔出现的运输车司机,他们平时根本没有机会见到陌生人。

  冯永刚:平时只能偶尔见到运输车的司机,大概一个星期有2到3辆运输车从这里经过。基本见不到别人。这里离哪里都远,条件艰苦,就连我们吃到的“新鲜菜”都是从基地3天以后才能运到的。

  忍受寂寞为的是在这片荒凉土地中蕴含的石油。这种发现于100多年前的能源,驱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们很难想象失去这种黑色的液体,世界将会怎样?因为湖水冰冷的得名的冷湖曾经是建国之初中国石油的四大金刚之一。54年前,这里的原油是喷薄而出3天3夜,日喷量达到了达到800吨。

  然而,与当年人声鼎沸的场面相比,今天的冷湖是寂寞荒凉的。曾发现自喷油井的地中四井,早已在78年停产。如今自喷井已经绝迹,取尔代之的是机械压采抽油机,也就是俗称的“磕头机”。从喷薄而出的原油,到人为挤压抽取,采油方式的悄然变化暗含着石油资源的逐步枯竭。冷湖3号基地队长李强叹息,即便用这种“压榨”的手段有些油井一天的产量只有不到100公斤。

  李强:后来,冷湖油田的好多井都只能产0.1吨了,但是没有放弃,这是战略物资嘛。为了国家的利益,虽然产量很低,但是工作量很高。

  这就是冷湖油田传承到今天的“0.1吨精神”:即便井再深,油再少,哪怕有0.1吨原油,也要把它采出来!所以今天,在这片青藏高原的荒漠中,大大小小的“磕头机”和它的名字一样,在竭力地上下挪移,向天地索要宝贵的石油!

  为了保障正常采油,每一架磕头机都会定期维护保养,尽管如此,那些斑驳的外层漆皮仍然划满了艰苦作业后留下的风霜。

  设备都如此,都不要说在这里工作的工人们了。李强队长那张黝黑而粗糙的脸,让记者觉得他的年龄应该在40岁上下。谁知这已是保守的估测,还是给扎根这里的西北汉子年纪长了10岁。

  李强:我看起来像40,但其实比你看到的年龄要年轻一些,在我们这里工作的人要比内陆同龄人大上十来岁。这边氧气不够,一动就喘,在这种条件下,精神是很值得提倡的。一位老部长来视察时说,你们就算在这里躺着,什么都不干都是一种贡献。

  倘若不是和工人们面对面,恐怕我们永远都体会不到老部长的这句话中所蕴含的那份带着苦涩的敬意。不远处,一条并不平坦的石子路通往的冷湖四号纪念碑,无声守候着曾经奋斗在这里的人们。

  半个世纪里,几代石油人在荒凉戈壁上燃烧生命,寻找石油。如今,冷湖油田,这座昔日辉煌的老油田,带着英雄迟暮的悲凉感和时代的迫切感,以每天10吨原油的产量继续“战斗”,而这10吨原油转化而成的3800升汽油,仅仅能保障几千多公里外的北京70几辆汽车一天的耗油。在寂静中,一丝丝对中国石油的担忧在脑海中回荡……
 
一桶油成本是伊拉克近7倍
2012年07月08日09:05
来源:中国广播网 作者:季苏平 王菲
[提要] 石油,因其不可再生的珍贵属性,被形象地称作“黑色黄金”。在世界范围内,围绕着石油展开的经济纠葛,政治纷争乃至于战争此起彼伏,从未停止过。在中国,即便有大庆油田,即便有胜利油田,即便有聚宝盆柴达木,毋庸置疑的是,中国是一个贫油国。[网友有话说][财经首页更多精彩新闻]
  中广网北京7月8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每一次油价的波动,都牵动着人们的神经。当石油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中国经济的时候,人们却往往忽略了我国实际是一个贫油国,这些被称为“黑色黄金”的液体正在逐渐消失。

  记者走进中国石油生产一线调查发现,曾经是中国石油“四大金刚”之一的青海冷湖油田,如今疲态尽显,越来越多的油井一天的产量已不足100公斤,曾经自喷的油井已然消失在历史的暮霭中。请关注《中国石油现状调查报告》第二篇:消失的黑色黄金。

  在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狮子沟的狮20井,6月末的傍晚,依旧风沙紧锁,烈日当头,青海油田采油三厂的工人们仍在这海拔3430.09米的地方进行繁忙地作业。一年四季,他们都在这全世界海拔最高的油井上“与寂寞为伍,与荒凉为伴。”

  工人:这里的天气情况很不稳定,我们经常一天中经历四种天气:晴天、沙尘暴、下雪、下雨等。

  说到工作环境,厂长李占民的语气举重若轻,但回忆起这里曾经日自喷油产600吨的辉煌,他却是兴奋中带着落寞。

  李占民:从老一辈的口里听说,下面的那一片全是黑黑的,因为每天1000多吨的产量,罐车都拉不及,后来就把下边围了一个大坑,当时的场面特别壮观。

  然而,这样的壮观仅仅持续了两年半的时间,1987年狮20井停喷关井。直到2006年,虽是加大投入力度对其重新侧钻,但投产后的每日产油量仅为20吨,相比十几年前缩减了30倍。狮20井的今昔对比,恰好是目前中国石油资源大趋势的缩影。青海石油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孙晓岗坦言,“无论单井产量还是油田产量,都在逐年下降,这是难以改变的事实。”

  孙晓岗:这是一个大的规律,勘探难度越来越大,因此成本也就越来越高。现有储量品质相对比以前差很多,都是一些低剩、甚至是特低剩的复杂的油气厂。 这种油气厂的开采难度大,技术要求高,造成采油成本总体上升。

  石油,因其不可再生的珍贵属性,被形象地称作“黑色黄金”。在世界范围内,围绕着石油展开的经济纠葛,政治纷争乃至于战争此起彼伏,从未停止过。在中国,即便有大庆油田,即便有胜利油田,即便有聚宝盆柴达木,毋庸置疑的是,中国是一个贫油国,而现在“黑色黄金”正在消失。青海石油公司边远油田开发公司经理王德林的比喻很形象,中国是在石头缝里“挤”石油。

  王德林:伊拉克的石油都是自喷井,形象地讲,拿铁锹在砂子里面挖几锹,油就出来了。而我们一口井打下去几千米,还不见东西(油),你得射孔、压裂多重措施。一口井,上百万。

  一口井投入上百万,但是油井打好后,由于储量不同,压力不同,开采的成本同样令人惊愕。伊拉克一桶油的开采成本只要3美元,而在青海油田一桶油的成本要20美金,是前者的近七倍。上游采油成本高昂,但是,对处于下游的炼化板块来说,形势更不容乐观。青海油田格尔木炼油厂党委书记淡明盛的话耐人寻味:

  淡明盛:我们曾经到了一个什么程度,液化气已经一滴卖不出去了,如果是地炼就很灵活,亏损就可以不加工了,而我们亏损也还要加工,这就是我们责任和灵活性操作的问题。(记者:那咱们去年全年亏损了多少?)我们在中国石油排名还属于中游,还算亏得少呢,谁炼得多,谁亏得就多。

  一边是国内对稀缺能源的高成本投入,一边是国外价格相对低廉的原油,我们为何不直接选择石油进口?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一句道破天机:油价背后,不仅是价格博弈,更是国际政治博弈。

  周望军: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也是一个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国家。这么大的国家完全依赖石油进口是不可想象的。一旦遇到国家战争或者自然灾害,国外石油供应一断,就是死路一条。国内的自给率是必须保证的。国际油价和地缘政治相关,环境恶劣,变化复杂。我们的需求量太大,增长速度太快,必须两条腿走路。仅仅靠进口,或者仅仅靠国内石油开发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只能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在国内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另一方面千万百计找资源,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

  根据《2011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预计2012年中国石油消费量接近5亿吨,同比增长5%。2011年,中国全年原油产量只有2亿吨左右,超过56%的原油依靠进口,这种态势还将继续攀升。

  如同跷跷板的两端,一头是日渐萎缩的供给,另一头是不断剧增的需求。对于正在消失的“黑色黄金”,我们不仅是有需求,而是重度依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