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若清谈是学场。

 昵称vR8Dhu4m 2023-03-01 发布于上海

《世说新语》著:

支道林、许、谢盛德共集王家,谢顾谓诸人:“今日可谓彦会。时既不可留,此集固亦难常,当共言咏,以写其怀。”许便问主人:“有《庄子》不?”正得《渔父》一篇。谢看题,便各使四坐通。支道林先通,作七百许语,叙致精丽,才藻奇拔,众咸称善。于是四坐各言怀毕,谢问曰:“卿等尽不?”皆曰:“今日之言,少不自竭。”谢后粗难,因自叙其意,作万余语,才峰秀逸,既自难干,加意气拟托,萧然自得,四坐莫不厌心。支谓谢曰:“君一往奔诣,故复自佳耳。”

此文又是支、许、谢、王这几许人,没能出新意,而是再次清谈,虽然这次并未事先约定清谈的主题,只是偶尔聚会在王濛家,随即倡议清论《庄子》。同样不新鲜的,还有短文描述名士们清谈的言辞,“叙致精丽,才藻奇拔”、“才峰秀逸”等,一如既往地不知道他们详论的经过,如何往来反复。一笔带过,“作七百许语”,“作万余语”。

诸位即便没看得厌烦,我也写得腻味。

换一个角度,不谈他们之间清谈如何雅致,今天说说清论玄理的知识构架,需要看哪些书,读哪些经典才会有所收获,赢得声名。如同说话,不一定意味着会演讲。读书也未必就会清谈。读什么书有讲究?如果只读四书五经,那就如同乘错车,到不了一个终点站。

魏晋玄风流行,庄学渐起。老庄学派在朝廷达官,民间学人倍受推崇。上至皇帝,下到门人都以谈玄论理为尚,甚至择人取官也发生在清谈中间。

清谈为什么选择了老庄,而不是儒学?有其偶然更有其必然。偶然便是何晏、王弼们的这一批人的“正始之音”所创立,及司马昱等一批皇帝的推波助浪。由是,蔚然成风。谢氏家族本是儒学之家,世代习儒。谢鲲,谢安之叔父,引玄入儒,才逐渐融入当时主流,遂家族崛起。

必然是因为老子所处的春秋季世,庄子所处的战国中晚期以及魏晋都是战争不断,兵戈不休的混乱时期。政权频繁更迭,别说达官贵人,甚至连皇帝自身都是朝不保夕。如何避祸全身,并寻找一片精神的寄放之所便是士人们追求的。老庄推崇清静虚己,体性抱神,遁世山林,隐于世外,崇尚无为。这思想正迎合了乱世中的这些士人们。

另外,清谈与老庄学术的特点不无关系。《老子》、《庄子》不仅文字优美,骈联韵致。庄子更是汪洋恣肆,天马行空,其深邃的哲理性思考,引人入胜,不禁让人赞叹其杰出的天才。他们思想中的那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观;天地万物相生相克,相互联系互相矛盾的认识论;自然入素,返璞归真的美学观等较之儒学更具思辨性,艺术特色,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儒家思想一起构筑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雄伟大厦。

文中提到的《渔父》,《庄子》中的一篇,写孔子与渔父对话,渔父劝诫孔子弃绝仁义礼乐,返朴归真。庄子的后学们在《渔父》中描写渔父一派逍遥自适,仙风道骨的相貌,孔子却是一副恭恭敬敬,甚至有些浅陋卑下的形象。尽管这本是道儒相斥之叙,但不影响后世道儒学派的殊途同归,毕竟“无为无所不为”不现实,所以老庄的后学们就提倡君无为而臣有为的观点。

从《渔父》篇看,不仅要娴熟庄学,亦要知晓儒学,否则又如何贬儒扬道,又怎能在清谈中侃侃而谈,机锋犀利?虽说庄子假借渔父之口批评孔子的仁义礼乐之说,其背后又何尝不是饱读其书籍,思考其学说长短,才能如此。所以各家学说都要涉敛,兼蓄并用,并深精老庄,广学释道,方可在清谈中胜地争锋。

如若清谈是学场,我们又可从中学到什么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