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含义】 落枕穴,属经外奇穴,出自《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又名叉气、项强、落零五、外劳宫。 落枕穴位于手背,正对掌心劳宫穴,故名外劳宫穴。该穴是治疗睡觉时落枕的特效穴,故又名为落枕穴。 【经穴定位】 位于手背,第二、三掌骨间,指掌关节后0.5寸凹陷中。 ![]() 【精准取穴】 在手背,第二、三掌骨间,掌指关节后0.5寸(指寸)凹陷中。 【简便取穴】 落枕穴位于手背上,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间,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触摸,从骨和骨变狭的手指尽头之处起,大约一指宽的距离上,压之有强烈痛感,即是落枕穴。 ![]() 【局部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筋膜、手背深筋膜、第二骨间背侧肌与骨间掌侧肌。有桡神经浅支分布。皮肤和皮下筋膜结构松弛,富有弹性。 【功效作用】 落枕穴属经外奇穴,具有舒筋活络、和中理气、温中健脾的功效。 【主治病症】 落枕穴主治手背红肿、手指麻木、五指不能屈伸、落枕及颈椎综合征、腹泻、便溏、消化不良、小儿急慢惊风、脐风、小儿消化不良等病症。 1、运动系统病症:手背红肿、手指麻木、五指不能屈伸、落枕及颈椎综合征等。 2、消化系统病症:腹泻、便溏、消化不良等。 3、儿科病证:小儿惊风、脐风、小儿消化不良等。 现在常用于治疗小儿消化不良、落枕、颈椎病、中风手指麻木屈伸不利等。 【穴位配伍】 1、落枕穴配养老、阿是穴,治落枕。 2、落枕穴配新设、颈部夹脊穴,治颈椎病。 3、落枕穴配足三里穴,治小儿消化不良。 4、落枕穴配外关、后溪穴,治手指麻木。 5、落枕穴配风池、太阳穴,治头痛。 6、落枕穴配阳白、颊车、承浆、四白穴,治三叉神经痛。 7、落枕穴配中渚穴,治急性腰扭伤。 【古籍摘要】 1、池澄清.近代《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外劳宫,奇穴。手背中央。针二至三分,灸三壮。主治掌指麻痹、五指不能屈伸、小儿脐风,亦治手背红肿发痛。” 2、龚廷贤·明《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外劳宫,在指下,正对掌心是穴。治粪白不变,五谷不消,肚腹泄泻。” 【操作方法】 1、按摩疗法 该穴是治疗落枕的特效经验用穴,可以左右手交替自我按摩。 以大拇指按揉穴位,用力由轻到重,保持重按10~15分钟,在按摩穴位的过程中配合头颈部活动治疗落枕效果更好。先将头稍向前伸,由前下方缓缓缩下去,使下颌向胸骨上窝靠近,颈部肌肉保持松弛,然后将头轻轻缓慢地左右转动,幅度由小逐渐加大,并将颈部逐渐伸直到正常位置。 5-10分钟后疼痛则可明显缓解。按摩落枕穴既能治疗落枕,又能预防颈椎病,也能缓解手臂痛和胃痛。 2、艾灸疗法: ①用艾条距离皮肤3~5cm,温和灸落枕穴15~20分钟,每日一次,可温中健脾,治腹泻、便溏、小儿急性或慢性惊风、脐风、小儿消化不良等病症。 ②艾柱灸或隔物灸该穴5~7壮,每日一次,7次一个疗程。 3、刮痧疗法 用角刮法刮拭落枕穴,每次刮拭30~50下,隔日一次。可通经活络治手指屈伸不利,手背肿痛等病症。 4、针刺疗法 ①用毫针直刺落枕穴0.5-0.8寸,留针20~30分钟或温针灸3~5壮。可以治疗落枕、颈椎病、手指屈伸不利等。 ②揿针埋针治疗,每次按压50~100下,每日3~5次,可留针48小时。 【注意事项】 1、穴位按摩时,按压力度宜稍大,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止暴力操作。 2、针刺治法需由专业医生操作,患者切勿自行操作。 3、艾灸时,及时清理艾灰,防止烫伤皮肤,以局部皮肤潮红、热力渗透为度。 4、刮痧切勿暴力操作,以患者耐受为度,不可强求出痧,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5、按压揿针力度不宜过大,以皮肤稍有下陷1mm为度。保持针刺周围皮肤干洁,避免潮湿,防止感染。 6、简便取穴的方法只适合日常按摩、拔罐、艾灸等养生防病时运用。疾病的治疗,则需要使用精准取穴。 【参考文献】 [1] 孙国杰.针灸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腧穴主治(GB/T30233-201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3] 赵吉平,李瑛.针灸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4]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世界卫生组织标准针灸经穴定位(西太平洋地区)[M].黄龙祥,胡卫国,胡骁维,等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5]潘文,针灸甲乙经语译及腧穴临证实录[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8. [6] 沈雪勇.经络腧穴学.第4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7] 刘乃刚.精准取穴不出错. 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提示: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不能替代专业诊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