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末,凌烟阁功臣降唐,转头去劝说同僚投降,对方一席话让他羞愧

 孤寡老人讲历史 2023-03-01 发布于湖北


屈突通,字坦豆拔,奚族人,隋唐时期名将,后来还名列凌烟阁功臣榜,位居第十二位,这还是因为他早在贞观二年就去世了,否则,排名可能还要涨一涨。

屈突通和唐朝的结缘不是那么愉快,隋朝大业十三年,唐国公李渊从晋阳起兵反隋,第一目标是攻取关中。

而屈突通受留守长安的隋炀帝杨广之孙、代王杨侑之命,率军驻守河东,挡住了李渊南下关中的道路。

屈突通善守,他如果死守不战,李渊也拿他没办法,而李渊又不能长期耗在河东,于是绕过河东继续进军关中。

这下屈突通头疼了,李渊起兵时,关中的隋军主力早已被派出拦截李渊,分成两路,一路是隋将宋老生部驻守霍邑,一路就是屈突通驻守河东。

宋老生被李渊击败,能阻拦李渊的只有屈突通了,而后方的长安也没有多余的兵力,如果屈突通不能击败李渊,长安就危险了。

不得已,屈突通只能把驻守河东的重任交给副手、鹰扬郎将尧君素,他亲自率领部分军队去追击李渊。

不过,屈突通准备通过潼关时,才发现潼关已经被李渊的部下占据了一半。


当时潼关的南北各有一个关城,南边的都尉南城已丢,还拦住了屈突通部继续追击李渊部的道路,屈突通没办法,只能退守潼关的都尉北城。

到此时,屈突通堵截李渊的任务其实已经失败了,李渊迅速进军关中拿下了长安,屈突通反而成了看客。

李渊攻占长安后,派人去招降屈突通,此时的情况对屈突通相当不利,因为他在长安的家眷已经全部落到了李渊手中,李渊派去劝降的人也是屈突通的家僮。

可屈突通不愿意投降,杀死了来劝降的家僮后,留下部将桑显和镇守都尉北城,自己准备率部去投奔在洛阳的隋炀帝杨广的另一个孙子、越王杨侗。

可屈突通刚离开,桑显和就投降了唐军,唐军在刘文静的率领下追上了屈突通。

两军阵前,唐军让屈突通的儿子再次劝降,屈突通拒绝,还准备死战,可他麾下的将士们却不愿意打下去了。

因为屈突通部中的大多数将士都是关中人,老家都被占了,他们哪还有斗志?

屈突通没办法,只能向隋炀帝杨广驻留的江都方向大哭跪拜后,被迫选择了投降。

当屈突通去长安拜见李渊时,李渊很感慨,称赞他为“隋室忠臣也。”


不过,相比起另一位隋将,屈突通就承受不起这个赞誉了。

屈突通从河东出兵追击李渊时,是把驻守河东的重任交给了隋将尧君素,等到屈突通降唐后,李渊就命他去招降尧君素。

但尧君素比屈突通更有骨气,不但拒绝投降,还指责屈突通深受国恩却不思报效朝廷,一番话说得屈突通羞愧难当,《隋书·列传第三十六·尧君素传》中记载:

及通军败,至城下呼之......因谓君素曰:“......卿当早降,以取富贵。”君素答曰:“公当爪牙之寄,为国大臣,主上委公以关中,代王付公以社稷,国祚隆替,悬之于公。奈何不思报效,以至于此。纵不能远惭主上,公所乘马,即代王所赐也,公何面目乘之哉!”通曰:“吁!君素,我力屈而来。”君素曰:“方今力犹未屈,何用多言。”通惭而退。

之后,一些投降唐军的隋朝官员陆续来劝降尧君素,但均被其拒绝。


后来唐军又让尧君素的妻子来劝降,他不但指责其妻“天下事非妇人所知。”还亲自用弓箭射之,其妻“应弦而倒。”

至此,唐军也绝了劝降心思,但尧君素也没能坚持多长时间。

等到江都兵变的消息传来后,河东的隋军得知隋炀帝已死,他们失去了效忠对象,心态就都转变了,随即“君素为左右所害。”

相比起尧君素,屈突通确实当不得“隋室忠臣也”的夸赞,一个做了降臣,一个至死不悔,忠诚度没法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屈突通和尧君素对于隋朝或者说对于隋炀帝杨广的感情不一样。

两人虽然都是隋朝的臣子,可屈突通跟隋朝只是常见的雇佣关系,隋朝用官爵、俸禄让屈突通效忠,而尧君素和隋炀帝杨广却是主仆关系。

《隋书》中记载:“炀帝为晋王时,君素以左右从。”


也就是说,早在隋文帝杨坚执政时期,杨广还是一个亲王时,尧军素就是杨广的亲信部下了,这种关系相当亲密了。

就好像尧君素多次拒绝唐军招降时对部下说的那样:“吾是籓邸旧臣,累蒙奖擢,至于大义,不得不死。”

他效忠的未必是隋朝,更多是效忠的杨广个人,两人之间的关系很难割舍开。

一般来说,在隋唐时期,如屈突通那般只是普通隋臣的人在走投无路时投降,不会有人苛责。

而尧君素这样跟杨广有一定主仆关系的人,即使是因为走投无路投降了,也会被人看不起,会认为他是背主偷生,一辈子抬不起头来。

尧君素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宁愿以死来报答隋炀帝杨广,这是他心中的大义。


现代人或许不理解这种愚忠,但在隋唐时期,尧君素的选择也是值得钦佩的,所以,相比起屈突通,“隋室忠臣也”更适合用在尧君素身上。

参考文献:《隋书》《旧唐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