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晚清历次战争看甲午战争之近代转折点

 茂林之家 2023-03-02 发布于湖南

说到中国的晚清近代史,甲午战争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如果要对中国近代晚清的战争进行一个排名,那么甲午中日战争毫无疑问名列第一,实至名归。甲午中日战争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场战争也被后世史学家公认为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衰弱的原点。说到这里,其实在中国晚清的近代历史上,在甲午战争之前和之后也爆发过许多战争,著名的比如有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等这些,可却为何只有甲午战争被后世公认为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下面我们就从晚清的历次战争来侧重说明。

首先我们来说第一次鸦片战争。众所周知,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这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爆发的第一场列强侵略战争。这场战争爆发的起因是1785年英国工程师瓦特改良了蒸汽机,由此引发了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而英国也率先成为欧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给当时的整个英国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其最直接的表现是将英国从原来的封建资本主义国家蜕变成了近现代工业化资本主义国家,由此英国国内出现了产能过剩,无法自给自足的局面,为此,英国开始积极寻求发展海外贸易。

1793年,英国正式派遣特使马戛尔尼访问清朝,以此希望能跟清朝通商贸易,但可惜却被当时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清廷给拒绝了。英国见正面通商行不通,便开始玩阴的,为了扭转贸易上的差距,从1800年之后,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英国对清朝倾销鸦片的直接后果是导致清朝的白银大规模外流,入不敷出,同时鸦片的侵蚀使得当时的清朝百姓萎靡不振,死气沉沉,身心健康都受到极大的伤害。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839年6月,清朝道光皇帝委派钦差大臣林则徐前往广东禁烟,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林则徐虎门销烟事件,虎门销烟也由此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以此为借口,1840年6月,英国派遣了由47艘舰船和4000名陆军组成的侵华远征军正式入侵清朝。战争的结果自然不用多说,毕竟这是一个近代工业化国家对一个封建农业化国家的战争,人家的武器是洋枪洋炮,而你的武器是大刀长矛,战争的态势基本是一边倒。第一次鸦片战争过后,清政府被迫和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清朝向英国赔款1470万两白银;二是将香港岛租借给英国作为临时贸易据点;三是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中英通商口岸。从《南京条约》的内容上来看,其实说实在话,第一次鸦片战争对清朝的伤害并不大,毕竟当时的清朝地大物博,人口众多,1400万两白银这点小钱还是赔得起的,而香港只是弹丸之地,规模也就相当于中国现在的一个县,开放五口通商也只是仅限于沿海地区,由此我们说第一次鸦片战争对清朝的伤害并不大,最多只是伤及皮毛,其实真正打疼清朝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过去14年之后,英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于是借口以中美《望厦条约》届满十二年后贸易及海面各款可因时变更的规定,援引自身最惠国待遇,也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对于英国的这一无理要求,清政府当然予以拒绝。为此,在美、俄、法等列强的支持下,英国勾结法国一起主动挑起与清朝的战争。

1856年12月,5600人的英法联军在广东珠江口集结,大举进攻首府广州。攻陷广州后,1858年4月,英法联军沿海北上,经上海抵达渤海海域,由大沽口攻入天津,威逼北京。同年6月,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天津条约》,并同意其原先提出的换约要求。本来事情到此已经告一段落,可是在换约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原本清政府指定英、法代表由北塘登陆,经天津去北京换约,但英、法两国公使却不顾清政府的再三警告,坚持由大沽口一带登陆进京,由此遭到大沽口清军炮台的还击。

1860年2月,英、法两国以此为借口,再次大规模派兵入侵中国,同年8月,18000人的英法联军从北塘登陆,攻占天津,接着由天津进逼北京。同年9月,英法联军攻陷通州,9月21日,清军与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展开决战,清军惨败,隔天咸丰帝逃往热河避暑山庄。尔后,英法联军从安定门攻入北京,在进入北京城之后,英法联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为了迫使清政府屈服,英法联军放火烧圆明园。10月24日,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两国分别签订《北京条约》,由此第二次鸦片战争宣告结束。第二次鸦片可以说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和扩大,这两次战争的性质基本上是完全相同的,但相比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才是真正把清朝打疼了。

原因很简单,第一点首当其冲的就是这次英法联军直接攻陷了清朝的帝都北京,这对于当时的清政府和其治下的中国百姓来说,其心灵上带来的冲击都是非常巨大的,毕竟连一国首都都被别人给占领了。第二是这次战争过后,列强侵略势力开始从清朝沿海各省逐步向清朝内陆地区扩张,由此为列强倾销过剩商品,掠夺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更加提供了方便,从而使得中国受到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性更强更大。第三是战争之后的清朝统治者开始投靠列强势力,希望借助其力量镇压当时的太平天国起义运动,由此清廷逐步沦为它们的附庸和工具,主权进一步沦丧。第四则是领土损失上,战败之后,英国在原香港岛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清政府租借新界、九龙地区,由此奠定了今天香港行政区的版图,而沙俄也趁战争期间巧取豪夺走清朝的外兴安岭之地。

综此四点,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才是真正把清朝打疼了,真正有了切肤之痛。与此同时,这场战争也把清朝打醒了,正是因为这场战争比第一次鸦片战争带来的伤害性更大,所以这场战争过后,清朝统治者以及整个士大夫阶层才开始真正认识到自身与西方国家的巨大差距,所谓痛定思痛,由此开始反思,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从而发起了之后的'洋务运动'。

再来说中法战争。前面提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让清政府感受到了切肤之痛,也因此真正认识到自身与西方工业国家的巨大差距,于是从1861年之后,清朝发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西化改造运动,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洋务运动”,借此来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改革的具体措施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积极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建设海军;兴办轮船、铁路、电报、采矿、纺织等各种民用企业;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洋务人才;翻译西方著作,学习西方的治国理念、军事思想和科学技术。

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自两次鸦片战争的战败,让长久以来以中国为主导的东亚统治秩序开始动摇,清朝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大大下降,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国与清朝爆发了中法战争。中法战争爆发于1884年,是法国和清朝为了争夺东南亚藩属国越南而引发的一场战争,同时这场战争也是甲午战争之前最临近的一场战争,比甲午战争早爆发十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法战争可以说是之后甲午中日战争的预演。

原因有四,第一是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一样,都是清朝在发起“洋务运动”改革自救之后所爆发的战争。第二是这两场战争都是因邻国而起,中法战争的起因是清朝为了保护藩属国越南而被迫与法国交战,中日甲午战争则是因为清朝为了保护藩属国朝鲜而被迫与日本交战。第三是虽然这两场战争都是清朝为了保护自己宗主国地位而引发的战争,但最后这两场战争都不约而同的将战火烧向了中国境内,中法战争里清军与法军首先是在越南交战,之后战火逐步扩大到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而中日甲午战争清军与日军首先在朝鲜交战,之后战火逐渐蔓延到中国的整个北方渤海地区。

第四是这两场战争的整个战场态势基本都相差无几,中法战争爆发后,清军陆军先败后胜,前期清军在越南节节败退,之后在镇南关清军依靠着冯子材的指挥打退了法军,海军南洋水师则基本全军覆没;而中日甲午战争清军陆军也是如此,虽然在前期的朝鲜战场上清军一溃千里,但在撤入辽东后清军在总兵聂士成的率领下利用摩天岭的有利地势扼守,几次打退了日军的进攻,甚至还主动发起了反击,使得日军最终被迫放弃了攻占辽阳和沈阳的原定作战计划,将主攻方向改为海城和锦州一带,海军北洋水师则基本全军覆没。

说到这,既然这两场战争如此相似,为何中法战争却没有像十年之后的中日甲午战争那样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呢?原因很简单,这是因为法国开战的目的只是为了夺取清朝在东南亚的藩属国越南,想让其变成自己的所属殖民地,本质上并不是真正冲着清政府而来的,并非一心想要置清朝于死地,此战过后清朝只是失去了越南宗主国的领导地位,并没有割地赔款。

而中日甲午战争就不同了,虽然甲午战争日本也是为了夺取清朝在东北的藩属国朝鲜,但其本质上更多的是冲着清政府本身而来,夺取朝鲜只是日本为了下一阶段侵略清朝提供跳板,早在战争前期日本就进行了长时间的策划和准备,一直把清政府当作自己的最终假想敌,从开战之初就一直不遗余力的想要置清朝于死地,从而实现割地(割让台湾岛和辽东半岛)、赔款(数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的最初目的,而不仅仅只是为了获得朝鲜的控制权。

其实在鸦片战争之后和洋务运动之前,还有一场浓墨重彩的战争,就是太平天国运动。我们都知道,太平天国是一场农民起义运动,说到这里,其实纵观整个清朝,农民起义的事例多如牛毛,比较有名的像白莲教起义、天地会起义、捻军起义等等,那却为何只有太平天国运动最广为人知呢?这是因为太平天国是清朝的农民起义之中最成功、声势最浩大的一次,太平天国从最初的广西金田村几千人起事,一路转战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微、江苏数省,逐步发展到数十万众,最后问鼎南京,雄据一方,与清朝对抗了十多年,把当时的整个大清朝搅了个翻天覆地。

太平天国之所以能成为清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这要归功于当时的起义领导人,太平天国的主要领导人有六位,但其中真正有才干的只有两人,一个是东王杨秀清,一个是翼王石达开。东王杨秀清的带兵能力一般,但他厉害的是战略,他是太平天国里唯一具有战略眼光的领导人,虽然当时太平天国名义上的最高领袖是天王洪秀全,但实际的真正首脑却是东王杨秀清。

其实在太平天国早期的时候,一直在广西打不开局面,为此,杨秀清高瞻远瞩,将目光瞄向了千里之外的南京,他向众人提出了“今日上策,莫如舍粤不顾,直前冲击,循江而东,略城堡,舍要害,专意金陵(南京),据为根本,然后遣将四出,分扰南北,即不成事,黄河以南我可有已”的大战略,由此太平军得以从偏僻的广西山区走进了广阔的江南腹地,此后太平军一路势如破竹,连克武昌、九江、安庆等重城,最后夺取南京,定为都城,并改名天京,从而成为了当时清朝最强大的一支起义武装力量。

所以可以说,正是得益于杨秀清的规划,才使得太平军成功走出了困境,从一支被动的遭受清军围追堵截的军队,变成了一支转入进攻的军队,太平军也从一支偏处一隅的军队,变成一支与清军争夺天下的军队。石达开则跟杨秀清相反,石达开的战略眼光一般,但其带兵指挥作战能力突出,在太平天国早期的作战中,石达开就长期担任全军开路先锋的角色,而在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许多跟清军的大战役都是石达开打的,曾数次力挽狂澜打败企图进犯南京的清军和湘军,其先是在庐州(合肥)的围城之战中,迫使湘军名将江忠源自尽,尔后更是在九江战役中大败湘军,逼得后来的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差点投河自尽。

更重要的是,石达开在作战中打破太平天国以往重视攻占城池、轻视根据地建设的传统,石达开每占领一处地方,便整肃军纪,恢复治安,赈济贫苦,抚恤百姓。石达开的这些举措,因而得到广大平民百姓的争相拥戴,就连当时的清朝都哀叹“民心全变,大势已去”。当然了,也正是由于杨秀清和石达开二人太能干了,从而使得当时的最高领袖洪秀全坐不住了,害怕他们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洪秀全先是密谋杀害了东王杨秀清,后又排挤逼走翼王石达开,而没有了杨秀清和石达开辅助的洪秀全,就像失去了左膀右臂,此后太平天国便逐渐由盛转衰,一步步走向了灭亡。

如果和上面的这些战争比起来,太平天国应该算是破坏力最大的了,上述的这些战争与其相比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太平天国运动前后历时数十载,给当时繁华的江南地区带来了毁灭性打击,战争过后,整个清朝的人口锐减,江南到处一片生灵涂炭,间接造成的经济财产损失更是无法估量。也许大家会觉得,既然太平天国的破坏力最大,那自然它的影响力也应该是最大的,但可惜不是,如果从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上看,太平天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始终有限,从本质上来说,太平天国属于内战,只是中国上千年来几千次的农民造反里的一次,与前面这些外国侵略战争的性质截然不同。

最后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比甲午战争晚六年爆发,这场战争的起因是1900年,清朝北方地区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主要以“扶清灭洋”为宗旨,因而得到了清朝统治者的暗中扶持,义和团冲击了当时各国列强驻清朝北京的领事馆,并杀害多名外国传教士。同年,列强以清朝坐视义和团攻击其使馆不作为,没有尽到义务保护各国使馆和公民安全为由,发起了对清朝的侵略战争。当时的侵略军主要由八个国家组成,分别为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意大利和奥匈帝国,所以被后世称之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8月,5万多人的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进入北京城后,八国联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抢掠,遍施恶行,而后各国士兵从紫禁城、中南海、颐和园偷窃和抢掠的珍宝更是不计其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晚清爆发的最后一场与列强的战争,同时也是近代晚清以来和列强交战国最多的一场战争,交战对象最多时高达十一个。这场战争过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朝向各国赔偿4.5亿两白银,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亿两白银,由此《辛丑条约》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大的条约,超过了甲午战争时的赔款。

以此为标志,中国自此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为这是清朝最后一场与列强的战争,所以这场战争对之后的形势发展最有影响。首先是在这场战争中,当时的中国南方各省公然违背清政府的意愿,实行东南互保政策,成为其半独立的开始,由此为之后的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其次是战争期间,沙俄趁机大举入侵清朝的东北地区,此举使得觊觎辽东已久的日本大为不满,此后日、俄两国的矛盾不断激化,由此为之后的日俄战争爆发埋下了伏笔。综上所述,虽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清朝近代历史上交战国最多,赔款最多的战争,但它却并不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原因在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其实是甲午战争造成的恶劣影响。

为什么这样说?前面我们说过,清朝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后,认识到自身与西方工业国家的差距,于是发起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后历经将近三十年,期间清朝迎来了一个发展小高潮,史称“同光中兴”。在此期间里,清朝的国力已经逐步开始上升,国际地位也大大提高,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大规模民变爆发的概率是很小的,而正是因为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清朝三十年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日本一战又将清朝打回了原形,甲午战争过后,列强更是掀起了一阵瓜分中国的热潮,并加强了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大大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使得广大的中国百姓深受其害,由此成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

与此同时,甲午战争另一方面的影响则表现在对清廷上,甲午战争的失败,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甚至说打垮也不为过,此战过后,清朝统治者基本丧失了判断力,开始胡乱出牌,所谓病急乱投医,才会导致盲目相信义和团“刀枪不入”的鬼话,把宝押在其身上。

总结起来,从上述的这些战争里我们可以看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其实对清朝而言伤害并不大,只是伤及皮毛;第二次鸦片战争虽然真正让清朝有了切肤之痛,但却没有伤筋动骨;而中法战争只是让清朝失去了东南亚的宗主国地位,并没有伤其根本;太平天国虽然破坏力最大,但影响也终究有限;而最后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一群强盗来中国抢劫,虽然这次清朝赔款是历次战争里最多的,但归根结底这场战争是甲午战争带来的后续影响,如果没有之前的甲午战争,清朝不至如此。相反,真真正正对清朝甚至说中国造成无法弥补伤害的只有甲午战争,甲午战争跟上面所有的战争全然不同。

甲午战争的起因是1894年1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农民起义,为此朝鲜向宗主国清政府求援出兵镇压,同年6月,清政府派兵入朝平乱。与此同时,日本因享有与清军在朝同等出兵的权利,遂以清军入朝为借口,亦派兵入朝“协助镇压”,但日军入朝之后,并没有帮助平乱,反而直冲汉城(今首尔),并迅速抢占从仁川至汉城一带的战略要地,同时设立战时指挥部,为接下来的侵略战争作准备。7月25日,日军首先向屯驻朝鲜牙山的清军发动大举进攻,同天日本联合舰队在丰岛海域附近对中国运兵船发动突然袭击,由此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

战争爆发后,清朝陆军和海军与日本陆军及海军在朝鲜和黄海展开了大规模的会战。朝鲜战场上,9月15日,日军攻占由清军重兵布防的朝鲜北部重地平壤,将战线推进至鸭绿江一带,由此朝鲜全境陷落。黄海战场上,9月17日,日本联合舰队与清廷北洋水师在黄海鏖战5个多小时,最终北洋水师战败失利,此后清廷采取“避战保船”的策略,日军夺取黄海制海权。

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合起来构成了甲午中日战争的转折点,以此为标志,清军完全丧失了陆上和海上的战争主动权,由此日军全面控制了战场形势,尔后日军兵分两路,一路由朝鲜北进辽东,一路由渤海登陆辽东,两路齐进,双管齐下,发起了对辽东半岛的侵夺战。1895年1月,以日军攻占北洋水师舰队基地威海卫为标志,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辽东半岛大部沦陷,最终清政府被迫向日本乞降。同年4月,清、日双方在日本马关(今日本山口县下关市)签订《马关条约》,从而宣告甲午战争的结束。

为什么说甲午战争与跟上面所有的战争全然不同,原因就在于:

一、甲午战争的爆发背景不同。在这点上,甲午战争是爆发于清政府“洋务运动”进行改革自救之后的一场战争,而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太平天国运动都是爆发于“洋务运动”之前的战争。换句话说,那时的清朝还没有进行改革自救,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农业化封建国家,而甲午战争就完全不同了,经过“洋务运动”之后的清朝已经开始向近现代化国家转型,各种工业基础设施都有了初步建设,国内也出现了早期工业化经济的萌芽,而甲午战争却刚好发生在清政府从农业化封建国家过渡到近现代化工业国家这样的一个关键转折时期,使其因为甲午之战的失败而中道夭折,前功尽弃。

当然了,清朝在“洋务运动”之后还有过中法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但本人之前已经分析过了,中法战争中法国并不是一心想要置清朝于死地,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则是甲午战争的后续影响,为此就不多赘述了。

二、甲午战争的开战目的不同。在这点上,甲午战争相比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中法战争这些列强侵略战争的开战目的实有天壤之别。说实在话,这些列强侵略战争的开战目的只是想打开中国的市场,获取在华利益,期间虽然也有过烧杀抢掠,但不可否认虽然它们做了很多坏事,但多少都还给清朝留有余地。但甲午战争就不同了,这场战争开战之初日本的目的就很明确,就是要一战将清朝彻底打垮,从而获得巨额赔款和大片割地。

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赔款给日本2.3亿两白银,这比第一次鸦片战争的1470万两赔款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1600万两赔款两整整多出将近8倍,是当年日本国内将近四年的国家财政收入总和,而且还同时割让台湾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从本质上来说,日本要的可不止辽东半岛这么简单,日本的终极目标是吞并中国的整个东北地区,辽东半岛只是日本侵蚀东三省的第一步罢了,这可是日本从明治维新起就制定的基本国策。当然了,虽然日本后来因为三国干涉还辽被迫吐出了辽东半岛,但这是偶然因素,并不是日本的本意,而在甲午战争十年后日本卷土重来又围绕辽东半岛与俄国爆发了日俄战争,最终“得偿所愿”得到了辽东半岛,乃至之后的整个东北。

三、甲午战争的作战准备不同。在这点上,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是林则徐的虎门销烟,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为了扩大在华利益,中法战争是法国为了夺取清朝的东南亚藩属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因为义和团运动,总的来说这些列强侵略战争都是见利起意,并不是长久预谋。而甲午战争则不同,为了这一战,日本进行了二十多年处心积虑的精心准备,天皇带头节衣缩食,日本全民总动员,上下一心全力以赴,就是为了一战打败清朝。

战争爆发前日本派出了大量的谍探打听消息情况,将清廷的内部情形全部都了如指掌,同时绘制了详细的中国山川地图,做足了战争的前期准备工作,而且还制定了海陆兼具的详细作战计划,对整个战局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估。而战争爆发后更是不遗余力的倾尽全国之兵,对清廷穷追猛打,像平壤之战过后已经全占了朝鲜的情况下还继续越过鸭绿江侵犯辽东,黄海海战获胜后继续围困刘公岛务必要全歼北洋水师,不给清朝有任何的喘息之机。

四、甲午战争的战争规模不同。在这点上,相比历次列强侵略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时的英国出兵4000多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的英法联军18000多人,中法战争时的法军2000多人,就算是交战国最多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军队加起来也才5万多人。而甲午战争仅一战日军就动员了将近24万众,清朝这边也出动了近20万人,同时双方海军更是精锐尽出,进行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铁甲舰队大决战。从战争的规模上看,我们从中也不难看出此战清朝不可谓不用力,此战过后,清廷的海军力量基本全军覆没,而陆军中最能打的淮军和湘军也损失殆尽,可谓一战将清朝数十年来苦心经营的国防家底全部掏空。

正是因为这场战争的作战规模远超之前和之后的历次列强侵略战争,反之同样的道理,才使得这场战争对清朝的反作用力也最大,造成的损失和伤害要远比上面的这些战争来得大。当然了,前面说到过,要论起战争规模和伤亡率,最大的莫过于太平天国运动了,但本人之前也说过了,太平天国运动属于内战,只是中国上千年来几千次的农民造反里的一次,与这些外国侵略战争有本质的不同。

五、甲午战争的性质意义不同。在这点上,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中法战争中的这些西欧列强都是远涉重洋而来,它们跟中国完全不相邻,两者之间相隔十万八千里,即使是跟中国最为毗邻的沙皇俄国其重心始终在欧洲地区,远东只是其次要方向。而日本则不同了,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同居东亚,并且两国渊源极深,文化习性上有很多共通之处。虽然在甲午战争之前,清朝在历次的列强侵略战争中接连败北,但毕竟这些列强身处西欧,与中国完全不在一个地区,可以看成是另外的一个世界,因为距离遥远,所以即使它们再强也不会对清朝在东亚地区的核心地位构成威胁,清朝弱后只是相对于它们,相比于东亚地区同一时期的朝鲜、越南甚至是明治维新前的日本等国,清朝还是强于它们的。

甲午战争与上面这些列强侵略战争性质上根本不同,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围绕东亚地区主导权的一次对决,是新兴的日本想要取代中国在东亚地区长久以来的统治地位,如果说中法战争让清朝在东亚地区的统治地位产生动摇,那甲午战争则可以说是清朝在东亚地区的主导秩序彻底解体。

六、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不同。在这点上,首先是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清朝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宣告失败,中国好不容易所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全部化为乌有,又倒退回了起点。其次,战争的失利使得清朝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是至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最严重、最苛刻的一个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清朝割让台湾岛和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取消)给日本,并赔款2.3亿两白银,割让台湾岛使中国的主权进一步沦丧,而巨额赔款则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洋务运动”后清朝独立的财政系统彻底破产,清朝不得不四处举借外债,以出卖中国的海关、铁路、资源、厘金、内陆港口等条件作为抵押,致使西方列强完全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并且随着通商口岸的进一步开放,帝国主义的势力开始由沿海深入到中国内陆。

再者,战败之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此后西方列强更是掀起了新一轮瓜分中国的狂潮,以此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危机。接着是甲午战争打断了近代中国海军的建设历程,甲午一战使得清朝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北洋水师是中国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于1888年成立,舰队实力曾排行亚洲第一,世界第九,此战过后清朝再也没有能力和精力重新打造这样一支规模宏大的舰队,北洋水师的覆灭使得中国的海军建设整整迟滞了将近一个世纪,让中国的海防事业许久都缓不过劲来。

最后是甲午战争为以后的日本侵华战争埋下了伏笔,甲午战争过后不久,日本便吞并了朝鲜,终于实现了千百年来独占朝鲜,再以朝鲜为跳板入侵中国的企图。日本全占朝鲜之后,便开始实施其原定计划,一步步染指中国的东北地区,1931年9月,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彻底占领了整个东北,尔后又发动“七七事变”,吹响了全面侵华战争的号角。综此,我们可以打个比方说,甲午战争前的清朝就像是一个费劲全身力气好不容易刚从坑里爬出来的人,然后又被日本狠狠的踹回了坑里,可以说甲午战争打断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对中国的历史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倒退。

综上所述,由此甲午战争无可争议的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