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军事战争史-283》军队结构与编制体制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3-03-02 发布于上海

军队结构与编制体制

军队结构和编制体制内容庞杂,各个国家的情况差别较大。这里主要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若干变化趋势。

1.规模

军队规模是指军队的总员额。二次大战以后,除冲突地区有关国家以外,主要国家军队的规模经历了缩小——扩大——再缩小——再扩大——再缩小的变化过程。

战争结束时,美国和苏联的军队都达1000万人以上。战后最初几年,各国军人大量复员。到1948年,美国军队减至150万人以下,苏联军队减至300万人以下。两国军队规模的差别,主要是两国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武器装备状况和不同的计算方法造成的(美军的许多工作由文职人员承担,未计算在内)。

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建立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标志着东西方之间开始尖锐的军事对峙。1950年发生朝鲜战争。美苏等国开始扩充军队,到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时,苏联军队超过570万人,达到战后军队员额的最高峰。美国军队在1952年达到360多万人的战后最高峰。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其他成员国的军队规模也有所扩大。

1955年到1958年,苏联再次大规模裁减军队,总员额减少到360多万人。这次裁军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其中包括:朝鲜战争结束后,东西方关系趋向平稳;苏联试图通过裁减军队争取政治上的主动地位,并集中力量同西方进行经济方面的竞赛;随着核武器技术和战略导弹技术的成熟和发展,苏联把发展军备的重点由常规力量转向战略核力量,认为不必保持数量庞大的常备军。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军队的规模也有所缩小,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保持在300万人以下,并积极发展战略核力量。中国自1950年起致力于裁减军队。朝鲜战争后,经过几次裁减,军队总员额由1952年的600余万人减少到1958年的200余万人,为194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60年代后期起,各国军队规模又有扩大的趋势。由于越南战争,美军再次超过300万人,最高时达到350多万人。苏联军队在70年代保持在400万人以上。由于越南战争和中苏关系紧张等原因,70年代初中国军队规模超过50年代末一倍以上,达到和平时期最高水平。

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末,各主要国家先后基于不同的原因裁减军队。

美国在越南战争结束后迅速缩减军队规模,到70年代末现役军人减至200万人左右,80年代略有增加。美军另有100多万文职人员。军职人员与文职人员合计,规模超过300万人。在缩小规模的同时,美军加速更新武器装备,提高军队现代化水平,以质量优势弥补数量劣势,因而作战能力并未降低,反而有所提高。中国在80年代初改变了对国际形势的估计,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在80年代初两次整编的基础上,于1985年决定裁军100万人,将军队规模缩小到300万人左右。80年代后期,苏联已无法承受军备竞赛的沉重负担,根据"合理的足够"的新理论,并随着东西方裁军谈判的进展,从80年代末起大规模裁军。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续缩减军队规模。

90年代初,多数国家的军队规模都已缩减到二次大战以后较低乃至最低的水平。但是,总的看来,仍然超过以往和平时期的最高水平。

2.构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军队的构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变化之一是新的军种和兵种大量出现,军队的构成日益复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多数国家仅有陆军和海军,空军多分别隶属于陆军和海军,仅个别国家有独立的空军。二次大战期间,空军的作用逐渐突出,战后世界各国普遍设立独立的空军,由陆、海两个军种改为陆、海、空三个军种。随着战略核力量的发展,核国家先后建立了相对独立的核打击部队。如:苏联军队由五个军种构成,即战略火箭军、陆军、防空军、空军和海军;美国军队有四个军种,即陆军、海军、空军和海军陆战队,战略核力量分属海军和空军,设有专门的战略空军司令部统辖洲际导弹部队和战略轰炸机部队,在参联会下设立联合战略目标计划参谋部集中指挥战略核力量;中国在陆、海、空军以外设立管理和指挥战略导弹部队的第二炮兵。随着航天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日益广泛,美军在80年代还建立了专门负责航天计划的机构。此外,各国军队中还出现了许多新的兵种。例如:许多国家的陆、海、空三军中都有担负不同作战任务的导弹部队;使用直升机的机降部队;专门从事电子干扰与反干扰的电子对抗部队等。传统的步兵逐步发展成为摩托化步兵和机械化步兵。几千年来一直是重要突击力量的骑兵基本消失或不再用于作战。

变化之二表现在各军种和兵种在军队总员额中所占的比例方面。随着空军的迅速发展和战略核力量的出现,陆军和海军所占的比例显著下降。美国是海洋国家,到80年代,陆军和海军分别占军队总员额的13稍强,空军占14强,其余为战略核力量。苏联是大陆国家,但到80年代,陆军所占比例已不足一半,空军与防空军合计超过海军一倍。其他主要国家陆军仍占一半以上,空军普遍取代海军成为第二大军种。一般地说,发达国家空军和海军比例较高,发展中国家陆军比例较高。在陆军中,步兵所占的比例急剧下降,装甲兵、炮兵以及战斗保障兵种和后勤保障兵种迅速增加。在一些发达国家,步兵已全部摩托化,仅占陆军总员额的百分之十几。在美国陆军重型师中,可徒步作战人员仅占百分之几。

变化之三是战斗兵种的比例逐渐下降,保障兵种的比例逐渐上升。随着武器装备的现代化,侦察、通信、工程、电子对抗等战斗保障兵种和军需、运输、维修、卫生等后勤保障兵种的地位日益重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军队中保障作战的勤务部队人数已超过作战部队。在战后的和平时期,虽然保留较多的作战部队,勤务部队仍占40%以上;如把军队文职人员计算在内,作战部队的比例不足40%;在大规模军事行动中,参战部队中勤务部队一般占一半以上。在苏联和其他发达国家军队中,勤务部队也保持较高的比例。特别是空军,勤务人员一般要占23以上。发展中国家武器装备较落后,作战部队在军队中所占的比例较大。

3.编制

主要国家的军队结构大致可以分为总部、军种、战区、部队、分队等几个层次。总部和军种前面已介绍过。战区是根据地理条件和战略方向等划定的战略区域。美国、苏联、中国等大国都设有战区。战区指挥机构统一指挥和协调战区内各军种部队的作战行动。各军种的部队编制不同。以陆军为例,通常设有集团军、师、旅、团、营、连等层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和作战理论的变化,部队编制不断改进。主要特点是合成程度和灵活性、适应性逐渐提高。在主要国家陆军中,团以上作战部队都已由多兵种合成编组。

美国陆军在战后进行了几次编制改革。在50年代实行陆军师由五个战斗群组成的编制,60年代恢复三旅制师,80年代根据新的作战要求制定新的陆军军和师的编制。按照新编制,军是陆军基本战役军团,不固定编制,可根据战时情况编组。军以上还设有集团军,也不固定编制。标准的重型军由4—5个装甲师和机械化步兵师组成,并配备炮兵旅、航空旅、通信旅、工兵旅、核生化旅、宪兵旅,后方地域战斗旅、防空旅、电子战情报群等作战支援部队,以及器材管理中心、运动控制中心、支援群、弹药群、运输旅、卫生旅、自动化数据处理中心等勤务部队。师分为重型和轻型两大类,均由3个作战旅和各种支援部队、勤务部队组成,并配有航空旅。作战旅的编制也不固定,平时不辖实兵,战时根据情况由若干作战营组成。营、连是基本作战分队,各种不同的作战分队在战时可组合成适应不同情况的作战单位。这种编制的特点是固定编制与非固定编制相结合,易于灵活地调整编制,以适应不同情况的需要,并在各个层次上都保持较高的合成程度。

苏联陆军的基本战役军团是合成集团军,下辖数个摩托化步兵师和坦克师,并有地面炮兵、火箭兵、防空兵、反坦克兵、航空兵、空降(机降)兵、侦察兵、通信兵、工兵、化学兵、电子对抗兵、运输兵、维修兵、卫生兵等部队。师以下采用团、营、连的传统陆军编制。团实行合成编组,但合成程度和兵力兵器均逊于美军的旅。在集团军以上,平时为军区或军队集群,战时设方面军。

中国陆军原设野战军、兵团、军、师、团、营、连等层次。50年代初先后撤销野战军和兵团。80年代将陆军军改组为集团军,集团军下辖数个步兵、摩托化步兵或机械化师以及坦克、炮兵、防空师(或旅),并有通信兵、工程兵、防化学兵、电子对抗兵、航空兵等部队和其他勤务部队。组建集团军后,合成程度进一步提高。

绝大多数国家军队规模较小,总部以下不设战区,陆军中没有集团军或军一级组织,最大的单位是师或旅,一些国家的最大单位是团或营。

各国海军和空军的规模、装备、任务不同,编制体制也不相同。一般地说,大国的编组层次较多、结构较复杂,中小国家层次较少、结构较简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