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易斯 | 193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解读(周末好文)

 如意王学习室 2023-03-02 发布于上海

由于他充沛有力、切身和动人的叙述艺术,和他以机智幽默去开创新风格的才华”  --------  获奖理由

全文共3437字,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辛克莱·刘易斯是美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获获得者,他生于明尼苏达州的索克中心镇,童年被认为是古怪的孩子,受到同龄人的嘲笑和孤立,这些经历使得他对家乡的狭隘庸俗深恶痛绝,17岁进入预科学习,通过半年的学习考入耶鲁大学,然而悲剧依然继续,他在大学还是被孤立,这使得他离开学校游历于厄普顿·辛克莱创办的社会主义居民试验区和纽约、巴拿马等地,而后返回学校完成学业。
毕业后在几家出版公司工作并着手创作,1914年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我们的雷恩先生》,并于1916年开始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刘易斯一生创作了20多部作品,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包括三个阶段:
1920年之前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五部具有浪漫气息的长篇通俗小说;
1920年到1929年是他创作最旺盛时期,这一时期他创造了属于美国的文学风格,并且在作品中开始萌生女权主义意识,他一生最具有代表性的三部作品《大街》、《巴比特》、《阿罗史密斯》(获得了1926年普利策文学奖,但他拒绝受奖,以抗议保守派以前对《大街》的非难)都创作于这一时期,此外他还创作了《艾尔麦·甘特利》和《多兹沃思》等长篇小说;
1929年之后他步入衰落期,在这一时期,他的创作热情逐渐冷却,在写作技巧上也失去了之前的光彩,并加入了(妥协于)美国文学艺术科学院,这一机构曾被他批评为阉割和驯服文学的机构,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安·维克斯》、《无辜的人》、《艺术的工作》、《挥霍无度的父母》、《吉顿·帕兰涅斯》和《王孙梦》。

很多文学评论家批评刘易斯的作品结构松散、缺少冲突和深度,由此认为其作品艺术水平低下。
刘易斯常把看似与叙事中心无关的事件联系在一起,这并不是缺乏艺术性,更不是艺术性低劣,这种现代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及其异质化的多元叙事艺术技巧是一种相当超前的叙事策略。
这种叙事策略包括连接-发展-断裂-连接的多元化叙事线条,可以使人物在外界现实环境中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的人、物、环境产生联系,进而将其画面栩栩如生的展示在读者面前。
与此同时,刘易斯笔下的人和物往往有象征意义和普遍意义,他不会着墨于无关紧要的事物,例如在《巴比特》中,刘易斯通过对看似无关而赘余的物的描写,体现出巴比特对外界物质的深度迷恋和崇拜,传达出对于物欲的反思和警惕。
易斯的文学风格代表着美国新文学,他善于利用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方式对“美国生活方式”进行讽刺,语言风格中充满诙谐和直率。

《大街》讲述了女主人公卡萝尔作为一个美国东部城市的女知识分子,大学毕业后嫁给了务实保守的乡村医生肯尼科特,并随肯尼科特来到了他的家乡,这是一个生活富裕但是传统保守的小镇。

卡萝尔立志对小镇进行改革,但是小镇中的保守势力与她的思想无法得到契合,因此开始打击、阻碍她。

她在保守势力的打压下开始感到孤独、无奈和绝望,因此与肯尼科特决裂,并独身去往华盛顿寻求新的出路。

卡萝尔屡次受挫后还是带着恐惧和无奈向小镇妥协了,两年后她回到小镇,把改革的希望寄托于未来。

这部作品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一个美国小镇为背景,通过一个女性的意识觉醒和她内心的矛盾来展开讲述,反映了那个时代中职业与家庭之间的矛盾、女性的意识以及传统性别角色之间的改变。

这部作品一经出版便在欧美国家引起轩然大波,一年内再版28次,被称为“20世纪美国出版史上最轰动的事件”。

作品中讽刺的语言直指美国人惯有的沾沾自喜,因此刘易斯被称为“愤怒的美国人”。

这部作品被选入当时堪萨斯州各级学校学生的必读教材,同年,美国妇女获得了选举权。

在当时的美国,女权运动正处于高潮,而时至如今,女权问题依然是文化研究的重要话题,可见当时文学界的思想之先进。

《巴比特》的主人公巴比特是一个成功的房地产经纪人(应该就是房地产商,看的译文翻译成了房地产经纪人),家庭富裕但是需要在很多限制中进行社会生活。

这种呆板无聊、循规蹈矩的生活使巴比特感到厌烦,于是他跳脱出这种生活去寻找一种所谓的“真正的生活”。

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他经常离家外出,过着玩世不恭、放荡不羁的生活,他尝试日常不可以去接触的生活习惯,甚至在外面“养小三”。

后来他接触到工人革命并加入其中,而这成为了他被曾经的富人阶级排斥的一个导火索。

他曾经的朋友邀请,甚至可以说是威胁他加入“好公民”联盟,而巴比特也因为怀念曾经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地位,最终选择了妥协。

《巴比特》的前七章主要细致的描写了巴比特的一天,把他的物欲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而后面的章节都在描写巴比特在社会中对各个方面的想法和做法,以及外部所给予他的反馈。

作者通过“提喻法”,也就是以局部代表全体的方法,利用一个巴比特,将当时整个美国的巴比特们的唯唯诺诺、沾沾自喜、势利虚伪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崇尚金钱,同时为了获得利益不择手段,但是却又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做着“好公民”。

这部作品问世以来,广为流传,而主人公巴比特则成为了当时美国家喻户晓的名字,而“巴比特”被字典作为新词收录其中,用来形容自以为是、夸夸其谈、虚荣势利、偏颇狭隘的市侩实业家。

这部作品虽然是一本小说,但是更像是一部具有教育借鉴意义的历史纪录片。

它还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处在商业文化繁盛时期的美国,向读者展现了那个时期美国的金钱崇拜、物欲风气,不由得让人联想到那个年代末期的西方经济危机。

《巴比特》中的美国社会有几个明显的特征,首先则是金钱至上。

当时的美国经济繁荣,同时使得金钱的地位处在至高无上的位置。

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主要是由经济水平来衡量的,富有的人则受到尊重和敬仰,而贫穷的人则一文不值。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削减了脑袋往自己的裤兜里装钱,而将道德、信仰等等都抛之脑后。

另一个特征是自鸣得意而极度标准化。

巴比特生活在泽尼斯,这是一个富有的城市,因而生活在这里的巴比特们认为他们的城市是最好的,甚至比纽约都要强上好几倍。

他们的优越感将他们约束在一个阵营之中,而被这个阵营接纳的前提则是遵守这个阵营的规则。

当然这个阵营也并不是只要是这个城市的市民就可以参加,像之前所说的,一切还是以金钱为第一出发点。

在这个标准化和一致性的城市里,巴比特们就像是装在套子里的人,他们被约束和限制,他们没有或者说是不可以有自己的思维,活像是一个经济富足的傀儡。

还有一个特征便是青少年也贪图享乐。

特德只对汽车富有热情;

婷卡则要求和其他女生一样一周看三次电影;

尤妮斯关注电影和明星新闻,敏感于明星们的年龄和报酬但对有用的数学数字则一概无感。

通过这些青少年的兴趣取向,刘易斯表达出对美国未来的担忧,而这让我联想起如今的中国。

如今国内明星的报酬虚高,门槛极低,许多参加选秀节目的选手还是没有进入大学校门的孩子,我们如何让娱乐圈撑起未来的发展呢?

转眼看向全民娱乐,不良的视频内容,毫无营养的直播间,不仅仅挣着亏心的金钱更是消费着中国的未来!

有多少孩子刷着那些视频号不睡觉,又有多少所谓的00后在社交平台无病呻吟?

周总理曾经一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激励着多少人,而现在真的要让一句句“老铁,刷一波礼物”、“666”侵害祖国未来的花朵,让金钱和享乐摧毁光明的前途么?

摘抄/名言十则
1. 房间里没有特别让人开心的东西,不过也没有会让人讨厌的东西。它就像一块人造冰那样工整又很空洞
——《巴比特
2. 全国广告商决定他的生活表面,塑造了他自己的个性。这些广告宣传的产品:牙膏、短袜、轮胎、照相机、快速加热器之类,都是他优越的地位的证明;所有东西都是快乐、热情和聪慧的象征,之后又变成了快乐、热情和聪慧的替代品
——《巴比特
3. 对事业有帮助的不是大学里念的书,而是交上的朋友
4. 在这个世界上想有所成就的话,我们需要的是豁达大度,心胸开阔。我一向主张做人要宽宏大量,通情达理
5. 夫妻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在婚姻的地理上,默认破裂到公开承认的距离正如同第一次天真信任到第一次怀疑的距离
——《巴比特
6. 生活最重要的部分不是去生活而是对生活的思考
7. 即使没有典范标准,我们也奋斗生存过来了,对于坚毅强劲的年轻人来说,没有标准典范可循也许更好
8. 没有失败经验的人,不可能成功
9. 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但是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为自己编织一个笼子,然后把自己关在里面
10. 踏踏实实地考虑问题,干一番事业
——《巴比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