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祥生:一等功臣匾背后的故事

 laobing719 2023-03-02 发布于内蒙古

图片

《桑榆重晚晴》寄语

图片
图片

马中元

眼前看到的这块功臣匾挂在门楣上已经34年了。松木材质的匾上多处油漆已脱落,原本红色油漆落款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但中间“荣立一等功”五个凹刻的鎏金大字依旧清晰可见

图片

 功臣匾

时间回到1988年12月,长治市城区民政局收到38军112师政治部寄来的立功喜报。城区籍38军112师装甲侦察连班长马中元,在“两山”防御作战中与战友赴敌后侦察,俘获越军少尉军官一名,毙伤敌五名,个人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为此,长治市城区人民政府、长治市城区人民武装部举行了隆重的喜报送达和立功牌匾悬挂仪式。作为优抚干事,我记录了事情的经过,期间采访马中元,他讲述了写遗书、趟雷区、潜敌后、摸敌情、抓俘虏的经过。他平静地述说那些惊心动魄的生死场景。也许是侦察兵大智大勇的沉着,也许经历多了已经把生死看淡。但我透过他刚毅的神情,仿佛看到了中国军人精忠报国的赤诚,把满腔柔情藏在心底,把真爱献给祖国。他们奉献了青春、甚至生命,心里永远装着祖国,装着家乡,装着家乡里的亲人。有句话曾这么说:你之所以看不见黑暗,是因为有人以命相搏,把黑暗挡在了你看不见的地方。用身体挡住黑暗的就是中国军人。
图片
照片中间的为马中元
那是1985年间,越军特工队隔三差五潜入我境内进行袭扰。为有效遏制越军特工队的渗透,我军在老山、者阴山一带部署侦察大队,在我方防御阵地的间隙巡逻、设伏,全力堵截越军特工的潜入。1986年9月,马中元所在的112师侦察连组成新的十二侦察大队特侦二连奉命在者阴山以西八里河东山以东一线布防。进入麻栗坡样万乡驻地后,结合战区地域开展了一个多月的超负荷,大强度战前适应性训练。
图片
左1为马中元
马中元的讲述,很快把我带到了那惊心动魄的前线:“那次从麻栗坡县八布乡楠木坪24号界碑出发,潜入敌后捕俘侦察,连长王跃担任组长,拟定了战斗方案和各种情况处置预案。编为捕俘组、掩护组、救助组、观察组、阻击组,共有20多人,我在捕俘组。第一次在人生地不熟的敌国执行侦察捕俘,在密林深处一人多高的杂草中行军,处处都是地雷,还要时刻提防越军的埋伏。一旦遇到危险,一切只有靠我们自己解决。出征前战友们都在默默地准备,连长要亲自清点每人携带的各种武器装备。捕俘组每人携带微声冲锋枪或79式轻型冲锋枪1支、微声手枪1支、匕首1把、82手榴弹5枚,侦察兵专用食品3袋。夜幕降临后,沿着破障组提前排除过地雷的小道出发了。密林中出奇的静,黑沉沉的天空没有一点星光,平坦的开阔地带都被越军机枪封锁、用地雷封死,只能走深林草丛或者无人的陡坡悬崖,遇有敌人防守阵地,只能绕道而行。经过一夜的行军,天亮之前,捕俘组潜伏在一片离越军阵地不到100米的草丛中。太阳升起来了,草丛里十分闷热,经常会有蟒蛇爬来爬去,还有蚊虫叮咬,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用水润润嗓子。看着越军来回走动却没有合适的抓捕机会,只有等待夜晚。又是一天的潜伏。入夜了,放松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手脚。利用夜色的掩护,抓捕组又向前移动到距离敌阵地40多米的草丛中隐蔽下来。耳机里传来连指挥所发出的提示:“注意观察,万不得已就安全撤退。”就在天微微发亮的时候,从敌阵地一前一后走出两名越军,向我们潜伏的草丛走来,后面的那个越军手持冲锋枪。在距离我们不到十米的地方准备解手。我们分两组一跃而起,分别扑向那两名越军。突如其来的袭击吓得那名持枪越军回头就跑,结果被战友的微声冲锋枪一个点射,背着一身子弹栽倒在地。我冲上去抓住准备解手越军的左胳膊,右手握拳猛击他的太阳穴。他“啊”了一声栽倒在地。就是这“啊”的一声,惊动了阵地里的越军。随即,我扛起倒在地上的越军和战友们沿原路快速撤退。后面响起了密集的枪声,子弹从耳边“嗖、嗖”地飞过去,打得草丛、树枝“噼里啪啦”直响。这时掩护组的重机枪像一条条火舌将敌人阻击在我们身后。经过审讯,我抓捕的那名越军是一名少尉。为此,我被荣记一等功一次。”
图片
照片中间为捕获的越军俘虏
马中元,1963年出生,1983年入伍,党员,参战前为38军112师装甲侦察连班长。在“两山”侦察作战时被编入第十二侦察大队二连,任二班班长。在两次侦察作战行动中,机智灵活,英勇顽强,捕获越军少尉军官一名,毙敌五名,荣立一等功。

图片

一等功奖章

图片

作于2023年2月14日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