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话解读:什么是中医的脾?

 秦楚古方 2023-03-02 发布于陕西
秦山楚水古方中医 点击“秦楚古方”关注公众号
中医如何六经辩治高血压 / 中南山    
这是秦楚古方224篇原创文章

1、什么是中医的脾?

一言句话总结:中医的脾就是饮食入胃后,在脾系统(肝胆、脾脏、胰腺、小肠、肺等脏器)相互协作之下,完成将饮食转化为营养物质、并完成输送的一个系统功能的总称。

如果单纯论述中医理的脾藏,那么中医理的脾,就是西医脾,再加上西医的胰脏。《难经》是这么描述脾的,“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胰脏分胰体和胰腺,颜色不一样,散膏半斤指的就是胰体部位。《内经》云“脾与胃以膜相连”,这个膜,就是指的包裹脾胃的脂膜。

中医很少去谈及某个单独器官的功能,一般都是多个器官的综合功能总结。以下简要说一下与脾系统相关的几个脏:

1、肝脏。从消化系统的角度讲,与脾相关的第一个脏器就是肝。肝脏是人体消化系统中最大的消化腺,成人肝脏平均重达1.5公斤,人体的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胰腺、肝脏及分布于消化管壁内的胃腺肠腺等无数小腺体,大多是由肝调节的,这些消化腺的分泌一般都储存与胆中,消化食物的时候,从胆囊中分泌出来,从胆管及肝管进入十二指肠,帮助消化分解食物。而且,很多动物体内胰脏和肝脏是不分的,直接就是一体,被称为肝胰脏。

中医的肝脏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主疏泄,也就是调节新陈代谢。这里不做详细说明。


2、胰腺。胰腺是人体最大的腺体,外形狭长,长约12~16cm,宽约3~4cm,厚约1.5~2.5cm,重约80g,位于上腹区腹膜后,横跨第1~2腰椎间,可分头、颈、体和尾四部。头、颈部在腹中线右侧,居于十二指肠弯内。体、尾则在腹中线左侧,毗邻胃大弯、脾门和左肾门。

胰腺质软,无纤维包膜,其腹侧为后腹膜所覆盖。胆总管从十二指肠上部的后方略向右行,胰颈为胰头和胰体之间的狭窄部,其后有肠系膜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常于此与脾静脉汇合成为门静脉。胰体向脊柱左侧延伸,向后向上行至左肾上腺和左肾上部的前方,延续为胰尾而终止于脾门处。胰体周围的血管有位于后方的腹主动脉和脾静脉,脾静脉的走向与胰腺长轴一致。胰体上方有腹腔动脉和脾动脉,胰腺下方有左肾动脉。

胰脏既是外分泌腺又是内分泌腺。胰脏本体为外分泌腺,是人体内第二大消化腺,分泌消化酶进入胰管,胰管与胆总管会合成胆胰管,入于十二指肠。内分泌腺散布于胰腺内不足胰腺体积1%的胰岛,其生产的激素直接进入血液和淋巴液,控制血糖。血糖的作用是参与人体新陈代谢。

3、脾脏。内具有大量血窦,是血液循环的一个过滤器。脾脏在正常情况下,只产生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但在病态及大失血后可以制造各种血细胞。脾主要功能是参与免疫反应,吞噬和清除衰老的红细胞,细菌和异物,产生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贮存血液。胚胎时期可造血。

从解刨图上明显可以清晰的看到,脾与胰腺,以及血管联系的非常紧密,所以中医认为脾具有藏血、生化血液的功能。

4、小肠。小肠上接于胃,小肠通体皆是油膜相连,内有微丝血管与小肠通。胆之苦汁,从微丝血管注入肠中以化食物脾之甜肉汁注入.小肠化物而物所化之精汁,即从膜中出小肠而达各脏,故曰化物出焉。小肠附小肠之油膜就是中焦。而小肠又系心之腑,其相通之路则从油膜中血管上膈达心包络以达于心。

5、三焦。 那么中医的的“脾”为什么能降这么多器官的功能联系到一起呢?一是从形体上的链接,无论是胃、肝胆、十二指肠、小肠,无不是形体上相互连接,而且也通过血管链接在一起。可以说,从胃到小肠乃至大肠,所产生的营养物质,都被大大小小的血管统一回收,进入血液循环。供养四肢剂肌肉,这个过程,中医里叫营血。

而另一个方面,人体腹腔之内,有一个脂肪系统,在下包裹肾与大小肠,在中包裹脾胃、在上又联络心肺,在四肢肌肉则又存在于肥肉和瘦弱之间,在皮肤则又连接皮肤和腠理。人体的营养物质,都是靠着三焦脂膜进行调节和运输,就是说明如果三焦脂膜缺乏脾所产生的津液,则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这个功能,中医里成为三焦气化,说明的是人体津气生化的过程,被称之为卫气。

人体的气和血,生化之源都来源与脾,所以脾主四肢,主肌肉。

6、胃与大肠。在人体里,脾的功能,是与胃(肠胃系统)的功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这属于肠胃系统,属于阳明病的范畴,此处不再详细说明

 二、什么是中医的脾?

1、脾主运化。提供营养物质。饮食进入胃后,胆汁先分泌消化液,从胃底注入分解,然后进入小肠,此时胰腺的分解液(肯定包含有胰岛素,张锡纯叫做甜肉汁)混入,在千折百回的小肠里一边蠕动(像不像揉豆浆),一边分解成乳汁状的乳糜(张锡纯说是白色的乳汁,倪海厦说是奶水,还说奶水和经血同源,这个看似荒唐的说法是对的,只是他故意没说那么细),这些甘甜的乳汁,被小肠内壁的万万千千的毛细血管,上传入心室,然后肺气进入,化合成血,再进入动脉血管。

那么这个中医里的津液,就是脾系统化食物水饮为液态营养物质以及能量的一个总称。糖尿病慢性肾炎病人,只所以尿蛋白尿糖,也是因为脾脏的功能发挥失常,没办法将蛋白和糖分解,直接进了小便成了尿糖尿蛋白。所以西医的办法就是直接给你注射胰岛素促进胰脏发挥作用,而中医则统统排出病因的方法,恢复脾的功能(胰脏只是脾功能的一部分,胰脏不发挥作用,光治胰就行了?

在中医的认知中。脾与胃通过经络构成表里关系,人出生后,生命过程的维持及其所需精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生成,均依赖于脾 (胃)运化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故称脾 (胃)为 “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 脾藏血。脾脏是人体的“血库”,当人体休息、安静时,它贮存血液,当处于运动、失血、缺氧等应激状态时,它又将血液排送到血循环中,以增加血容量。

脾脏犹如一台“过滤器”,脾是血循环中重要的过滤器,能清除血液中的异物、病菌以及衰老死亡的细胞,特别是红细胞和血小板。当血液中出现病菌、抗原、异物、原虫时,脾脏中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就会将其吃掉。因此,脾功能亢进时可能会引起红细胞及血小板的减少、

此外,脾脏还可以制造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物质,发挥免疫作用。脾脏还有产生淋巴细胞的功能。


4、脾主肌肉。脾为太阴.主化水谷以生肌肉,肌是肥肉,肉是瘦肉。肥肉是气所生,瘦肉是血所生。二者都与脂膜相连,脾气足则内生膏油,透出于膏膜外,则生肥肉。脾血足,则又从膏膜中凝结而生瘦肉,亦由内生出于外。肥肉只所以包裹着瘦肉,就是气在外而血在里所化生形成的。所以脾阳虚则肉浮虚,脾阴虚则肉消瘦。

5、脾藏意。《素问·刺法论》曰:“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及“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这里的谏议是以政治体制形容脾的作用,脾是一身的营养物质提供者,如果人体生病了,就从脾这里得到了谏议,“知周出焉”也为脾藏意,在志为思提供了营养物质基础。

如果说人体的气血就是经济基础,那么人体的情志、精神、智慧活动就是上层建筑,所以凡是上层建筑的问题,首先就要寻找经济基础的原因,人所思所想,均需要脾提供弹药,这就叫脾藏意,而意能否坚持的长久,在于弹药能否充足供应,这就涉及到人体营养的存藏系统——肾,如果肾能降脾生产的营养物质及时收纳以供上重建筑使用,而且不间断的供给“意”,这就叫肾藏志。

三、什么是中医的脾虚?

一句话总结:脾虚就是脾的功能发挥失常,导致人体的消化功能、营养吸收及运输功能、供血功能等都出现了问题。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常成为判断人生理功能强弱和判断疾病预后的关键指标,并由此形成脾胃学派,出现很多脾胃大家和医学大家,而这些人并不是单纯的只会看现代医学消化系统的疾病。在中医看来,一切疾病都可以与脾胃相关联,疾病发生发展以及预后都可以从脾胃进行论治。

中医认为脾功能异常为什么叫脾虚?

脾的功能是在胃的形体上发挥作用的,中医的胃,就是从口到胃到小肠到大肠的这一整体的消化系统的实体,如果消化系统出现了“实证”,就是出现阻滞、疏导失常、二便异常,这就叫实证,需要保持畅通,所以以实为病,以畅通的虚空状态为健康。

与之相反,脾这种主消化输送的系统,以津液气血充实为健康,如果气虚血少,自然就是脾的功能虚弱无力,就叫脾虚。

脾虚的表现有哪些?

1、消化系统的问题。可以出现消化功能不良的腹胀、消化无力、厌食、泄泻等。一般都是因寒湿引起,脾虚寒或者肾寒都能影响到脾。

2、呈现血虚问题。面色苍白无华,口唇发白,或者贫血,或者出现月经量少、崩漏、便血等出血情况。当然血虚也与肝的新陈代谢及调节功能发挥有关系。

3、化生湿痰。出现水湿积聚不化发生水肿痰湿等痰湿现象。

但脾虚该如何治疗?仅仅是需要补脾吗?非也。脾虚当然不能仅仅靠补。

一是脾虚寒。表现为不想饮食、膈食、腹胀、大便溏泻、泄痢肠痈等症,那么治疗就需要温寒,但大多数的脾虚寒,也伴随着肾虚寒,所以大多用理中汤,四逆汤之类的治疗。

二是阴血虚。就是化生气血助消化的能力弱。这个如果单纯是脾的问题,就需要健脾丸之类的帮助脾消化,如果伴随着肝血不足,肝气不舒,失眠多梦等,则需要归脾汤、逍遥丸等方剂综合使用。如果伴随着肺气弱,需要麦冬、五味子、柏子仁、白芍等严降肺气,化生津液。

三是阴火盛。这种情况一般伴随着肾精不足,比如出现口干口渴,口干咽喉干燥,甚至虚火上浮,这就需要滋脾化液,或者清热存阴,甚至如果呈现大便燥结等,还需要用下药急下存阴。

四是湿痰多。比如咳嗽,风湿病,肢体面目浮肿,这既有脾虚寒的原因,也有肺气虚、肺燥热等原因,需要脾和肺两方面兼顾治疗,或温寒化痰,或清热化痰。如果是风湿病,一方面需要健脾利湿,需要采取发汗解表、通风散邪,或者利尿祛湿等方法治疗。

以上只是简单的分类,其实人体的大多数慢性代谢性异常疾病,大多都与脾有关系,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等,慢性肾炎,生殖类疾病,大多都与脾系统异常有很大关系。

(中南山,秦岭中医,专注风湿病与肾病。关注我,分享更多中医经典与经方解读)


采药东篱秦岭中医 |扫描二维码在线问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