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维对汉中的防御策略做了哪些调整(实际执行中出现哪些偏差?)

 思明居士 2023-03-02 发布于河北

#历史开讲#

司马昭伐蜀前,姜维在干什么呢?

姜维在一年前已经离开成都,以屯田的名义驻守沓中,走之前他将汉中的防御体系做了重大调整。

蜀汉之前在汉中的防御政策是:御敌于国门之外,错守诸围,这篇文章已经详细论述过:留言回复:三国后期的第一勇烈是谁?(蜀汉在汉中的最佳防御策略是啥?)

文章图片1

丞相走后,蜀汉的军魂也丢了不少(名将对军队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曹爽由骆谷伐蜀,蜀军内部已经有了一点畏敌的气氛。

汉中诸将的意见是放弃在关隘御敌,把魏军放进来,凭借乐、汉两城的坚固城防与魏军对峙,等魏军粮尽,再汇合后方涪城的援军进行反攻(今力不足以拒敌,听当固守汉、乐二城,遇贼令入,比尔间,涪军足得救关)

王平力排众议,坚持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

王平成功的将郭淮、夏侯玄堵在骆谷中,为涪城的救兵来援争取时间(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

费祎率蜀军主力反攻,魏军经过苦战方才得以撤离,死伤甚多,所带去转运的牛马也几乎耗尽,魏军积累的大批军事物资消耗殆尽(费祎进兵据三岭以截爽,爽争嶮苦战,仅乃得过。所发牛马运转者,死失略尽,羌、胡怨叹,而关右悉虚耗矣)

兴势之战证明这个防御策略是可执行的、是可胜的!

但是姜维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诱敌深入,在汉中打一场大的歼灭战!

具体怎么实施呢?

1、放弃汉中盆地边缘阻挡敌军的险要关隘,让魏军顺利通过三条狭长的谷道,放进汉中平原(不若使闻敌至)

2、汉中守军全部退入汉城和乐城,由蒋斌(蒋琬之子)和王含分别驻守,依托坚城与魏军对峙(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听敌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

文章图片2

3、魏军千里运粮,又因战区坚壁清野无法以战养战,自然疲乏(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伺机出动主力,配合守军围歼魏军(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

这个战术也不能说其不合理,打的好,说不定可以全歼魏军主力,顺势打出汉中。

但实际执行中全部走样了!

首先汉中的兵力不足。

要吸引住魏军,首先要预留足够的军队在汉城和乐城,否则魏军完全可以忽视守军,留少数军队监视即可。

蒋琬执政时,在汉中尚有三万精锐,姜维不知出于什么考虑,把汉中军力撤走大半,仅留了一万多人!

其次汉中主帅胡济也被姜维换掉,这其中还牵扯了一些私人恩怨。

256年姜维发起了第五次北伐,和胡济约定并在上邽会合,结果胡济失约导致姜维大败而还,详见这篇:姜维第六次北伐:段谷之战,蜀军惨败的最大责任人是谁?(姜维、邓艾两人在用兵方面谁更胜一筹?)

这位蜀国最后一任汉中都督之后就不在见于史册(也许被姜维撤职查办?)

更关键的是姜维把主力大军拉出了太远。

咱们先看看费祎之前的屯兵点在哪呢:葭萌关(因此入冬后费祎复北屯于汉寿)

而姜维屯兵在沓中,看下图,哪个更近,一目了然。

文章图片3

沓中不仅回防路途艰辛遥远,魏军还能从上邽和狄道两个方向对他进行阻击,事实上后面邓艾就是这么做的。

文章图片4

如此一来,本就兵力单薄的汉中守军就成了孤军,如果守军将领决心足,意志坚定,那还好说。但蜀汉众多高级干部已经被仇国论洗脑,万一有人叛变怎么办?

要实施围而歼之的战略,姜维应把主力前推到白水关,这样既可以随时突击魏军,又能给汉中守军以信心。

也正是因为蜀汉的防守出现了重大漏洞,司马昭才敢下堵本玩一局大的,毕竟如果伐蜀失利,司马氏的权威也就一落千丈了。

再回顾一下司马昭的战前分析会:

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彼若婴城守险,兵势必散,首尾离绝。

魏军思路十分清晰,把姜维绊在沓中,然后主力直扑空虚的汉中。

263年,钟会治兵关中,姜维收到情报后,觉察魏军将有大的动作,于是上表刘禅,请求派遣张翼、廖化分别驻守阳安关口和阴平桥头防患于未然(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

姜维的反应是准的,但是提出的建议有些离谱了,既然你判断魏军要有打大仗的举动,应该主动回防了!

正确的建议应该是这样的:

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臣率精兵护阳安关口,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北上屯阴平桥头,以防未然。

文章图片5

手握数万精锐的姜维不动,反而要求后主从成都调派中央军去堵险要。

你让后主怎么想?

之前荆州派已经和姜维产生过冲突,想要拿下他的兵权(瞻、厥等以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宜表后主,召还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现在这个表现不是更授人以柄,大家会怎么看姜维:莫不是要拥兵自重?

面对姜维的上书,整个蜀汉朝廷的反映是沉默。

毕竟蜀汉的底子就这么点,成都也就几万人,已经捉襟见肘了!(这也是为啥诸葛瞻的军队打完后,后主立马投降的主要原因,实在没兵了)

史书在描写这段的时候,说的都是黄皓的祸国,黄皓告诉刘禅敌军不会到来,别再担心这件事了,就把这事给摁下了(皓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

反正宦官本来名声就不好,有问题都推给他们呗。

后主根本就没有被宦官操控,群臣又怎么可能不知道前线的战事呢?尚书台此时还在荆州派手里,汉中军情紧急后,朝廷也马上派出了援兵。

根本原因就是拿主意的两人:后主和荆州派首脑尚书令诸葛瞻都不同意。

为啥呢?

1、惯性思维

蜀汉对曹魏一直采取的是进攻态势,咱们回顾下历史

刘备的汉中大战

丞相的六次北伐

姜维更猛,北上了八次

文章图片6

战略的主动权基本都握在蜀汉手里,曹魏仅有的两次南征,曹真被大雨浇退,曹爽更是在兴势被费祎、王平大败。

面对曹魏,蜀汉就没慌过!

后主从心里也许就不相信魏国会全面伐蜀,即使魏军南征,也会被汉中的蜀军轻松击退。

2、疑虑

汉中的防守反击策略是你姜维提出,你手里又握有蜀汉最精锐的野战军,你在沓中待着不回防,想干啥?

后主和诸葛瞻对姜维的忧虑可能更大于曹魏(毕竟他不是荆州派,是魏国的降将)

就这样,司马昭的伐蜀良机就在君臣的猜测、推诿、扯皮中出现了。

姜维的做法的确不对,但是益州的江山是你刘家的,这种时候岂能打小算盘,后来汉中失手的最根本原因就是阳平关丢了,如果早点派出援军,本可以避免。

还是那句话,小国容不得犯错,司马氏可以硬扛淮南三次叛乱,可以承受洮西大败,但是蜀汉的国力太弱,容不得有丝毫的犯错,单从这次决策来看,后主实在过于昏庸。

当然大将军姜维更要负主要责任!

查看之前历史文章的方法:

点开胖猫读历史首页,找到下面带框的栏目,向右移动,找到合集,里面就有之前的文章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