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宁县刘家寨子人的习俗 || 作者 杨进荣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3-03-03 发布于上海

会宁县刘家寨子人的习俗

作者    ‖    杨进荣

刘家寨子人,大多都是回乱和西海固环球大地震后,从定西、秦安、通渭、静宁、靖远、西吉等地迁移而来的。方言有别于正宗的会宁和靖远方言。也不同于秦安西吉方言。声宏而柔,语土稍雅。

刘家寨子人的饮食以面食为主,面条佐以洋芋条条,和上浆水。则是人老祖辈的最爱。

计划经济时代,刘家寨子人家一般有三窑三缸两窖,即土沪墍箍的上窑、厨窑和仡窑;装面缸、水缸、酸菜浆水缸;一丈二尺大的一眼水窖,一个洋芋窖。

刘家寨子的男人最喜欢天蒙蒙亮的一罐子茶,当地人叫捣罐子。困难年代,几乎家家上窑靠上炕的炕头边上都支有一个专罐罐茶的土炉子。左手放一个粪笼笼,里面装晒干的驴牛粪蛋蛋,再放一个往炉子里夹驴粪的火钳子。烟熏火燎,上窑的墙壁和窑顶,大多都有一层黑色的釉子。好多年龄长者,一天喝两顿,中午的一顿,太阳正红,烟不易从门窗中散发,上窑里通常会烟满屋子,进门不定眼瞅,喝茶的老汉你都看不清。只能听到被烟炝的哐哐哐的咳嗽声。

喝茶的茶点,最好的是炒面。面就是把粮食炒熟,磨成面粉。一口浓茶,一口炒面。没牙老汉腮帮子一窝一窝地吃炒面,窝几下,吱地一声呡一口茶盅子倒出的茶汁,给人的感觉是他们吃喝地相当过瘾、享受。最上乘的炒面,是把莜麦搓脱去外皮炒熟,石磨磨成的炒面,用它就茶,妙不可言。

一些人空腹浓茶几十年,肠胃没有毛病,真令人佩叹。

刘寨盛产杂粮,莜麦、甜荞、苦荞、糜子、谷子、豌豆、扁豆、胡麻、云盖……刘寨女人的手擀面,吃起来筋道。杂粮面则别具风味。荞面长面,荞面搅团,荞面节节,荞面削片,臊子汤冒上,或炝浆水和上,油泼辣子和咸韮菜拌上,别提有多得劲。常吃至少不会患上三高。莜豆面和一起,擀切成雀儿舌头或跌成跌疙瘩,吃三碗不待商量。

特别是刘寨媳妇子把猪血或鸡血拌以甜荞面,放上调料葱花,灌成血肠或摊成摊饼和血面,自成一味。摊饼加蒜泥搅拌,带春韭一炒,芳香扑鼻。

杂粮做成的米黄馍馍,软甜可口。苦荞面馍馍绿而不苦,发面油饼子加葱花,香酥软鲜。莜麦或小麦,簸净煮熟,晾凉拌上酒粬 ,装盆包裏,置在温热处,发酵成的甜醅,最适夏天解渴。荞榛子搓煮出的凉粉,切条装碗,凉拌或倒入炝熟的浆水,微凉不寒,暑天的上等食物。

当然现在人生活条件好了,炉子上熬茶已成过去,代之以电炉子煮茶。油饼和锅盔代替了炒面。吃杂粮也算吃稀罕。种地的人划算种大面积玉米。

刘寨人注重五节,即春节,宰猪杀鸡杀羊,是办年的大事。接着要压好长面,蒸好馒头花卷,做好肉丸卷帘子。早时,元霄节前再不擀饭蒸馍,自己吃,来亲朋,只下或蒸热就行。腊月廿三,送灶爷。一柱香,一杯茶,一盘水果,一付献馍,家主跪灶前,烧裱上香垫茶躬送。

三十的晚饭少数人吃扁食,即水饺,多数人吃臊子面,长面,喻意长长久久的意思。子时要啃骨头,说是咬鬼。初一炒菜,亲邻相串,互相拜年。一早上,择喜神方位,全庄人积聚一起,互祝问候,长者跪喜神方位,鸣炮烧马,迎接喜神,牲畜带红撒欢,场面很是热闹。

二开始,亲戚互动,叫走亲戚,这项活动到十五后才算结束。

三十日(除夕),下午吃饭前,必须贴窗花对联,挂灯笼,付门神,迎灶神。讲究的家庭还会在院子五个上香烧裱,倒酒泼茶,以敬土神。

除夕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即请先人。一般老人新逝的家庭,都须端上香马盘,在路口焚香奠茶酒,跪请亡掉的先人到宅中的上房。上房中央桌子上有神牌,一帮后裔跪在桌前,上饭跪叩,即开始三夜四天的坐纸。每顿饭熟,必给先人首呈,其余人等方可进餐。亲朋庄邻拜年,先辈先人,叫烧马,再向活着的长者跪拜,方可落坐。正月初三,晚饭前需送走先人。这几天,香火不能断,供品不能扯。没有新逝老人的家庭,族人按辈分轮流坐桩设点坐纸。有些人家不便坐纸的话,三十前必须到亲人坟前祭拜。有些人家坟园太远,则在十字路口送钱粮。

社戏、社火是春节的重大文娱事项。有人才和财力的村社排练或请班子唱大戏,人才奇缺的村舍要扎船和狮子。戏台演大戏,村道耍狮子小船。进户入庄,几人扮上灵官,趋邪送吉祥。

春节的社寺也相当隆重热闹,人们纷纷前去送盘跪番,希望新的一年有新的气象。

一句话,用对待活人一样的想法,对待亡者和神灵。这种礼俗,也算是孝道和忠义文化的载体,既是对活人的一种心灵安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源泉。

清明节,是刘家寨子人的纪念节。大人领着小孩,或步行或开车,要到亲人坟上添土上坟,坟上用土块压五色纸,跪烧花圈冥票,烧香奠茶酒,以示对亡故亲人的纪念。清明节上坟,一般的人家都要看日子,选择好日子,通知出外的人,按日子回来,共祭先人。除团聚的重要,清明上坟也是教育后代认祖归宗,不忘根本的教育日。上完坟,坐在山坡上吃喝乱聊一阵,据说,这样,祖先看到更加高兴,保佑顺遂一年。

刘寨人重视的还有一个节,叫五月五,即端午节。他们不知这个节的来历,只知在这一天,门框上要别上艾柳条,女孩戴荷包,男孩手脚腕子要绑上花花绳,人们跑到麦田边,手抚出穗的麦苗,沾一点鲜露,说一年手才能好。五月五吃凉粉甜醅,基本家家都有餐饮的提前准备。

中秋节,即八月十五。小时,再穷,母亲都要在院子中央先祭供月亮。现在年轻人随意,不讲究这礼,但摆一桌水果,割几斤羊肉,一家人边吃边聊边看电视,其乐融融。

十月初一是寒衣节。人们要用各色纸剪贴成男女衣服,有单有绵。在十月一的晚上烧到十字路口。但要注意两种情况不送寒衣,新逝没过三年的不送,早逝未及成丁者不送。

刘家寨子人对丧葬文化重视而力求简约。一般从逝到埋,三天就下葬。除非逝者逢土旺或没有合适吉利的葬日,只得敛放五到七天,个别也有成十天的。人在咽气前,一般会穿好老衣。咽气后,停放在上房中堂之下,清温卸火后,脸部扇纸,就算停稳妥当。当然现在有水晶棺冷冻,这项工作已变得不那么让人操心费劲。然后孝眷披麻戴孝,跪守灵堂,迎来送往,吃喝住行,都有总理(总管)筹划负责。停稳后,围灵上献饭出纸,长子背告文出告牌。家族大的,夜晚传饭送供,哀乐低徊,庄重有道。间隙,孝眷陪高公,依照亡人和孝子八字,本吉利山相,寻找穴地。当然,进老茔最好。进不了老茔,勘预新茔则十分重要。高公定穴后,斩草动土,开挖墓室。一般年龄越长,穴挖总要深上几寸,至六尺五寸最深。

有条件讲究的人家,设坛诵经,做法事渡亡桥。普通人不搞这些,本着亡人奔土如奔经的理念,顺利埋了就好。

开吊是葬人的头一天。放开让亲朋们吃好喝好最重要。

娘舅家人来,乐队奏乐,孝眷必须跪迎。前来吊丧的人,必须到丧铺灵案前跪祭,方可入席吃饭。

从去世那天算起,一周在门前烧一次纸,越烧越离门远。叫七期纸。其中四期不烧,七期必须到坟上去烧。

家祭一般在开吊的头天下午举行,先领羊,后呈读祭文。

亡人下葬时,必须揭去扇脸纸,改掉捆脚绳,打开脖子下第一个纽扣。老衣穿单不穿双,穿棉不穿化纤。铺盖女儿置,老衣棺椁儿子买。打坟穴钱外甥女婿撇,高公钱孝子端。德寿齐全者,外甥女婿要送铭旌。

下葬后,第三天不见太阳,孝子们要赶到坟上,俗称扶三。即拍拍坟头,让它更瓷实牢固。不烧百天纸,孝眷们一般不去亲邻家的大门,除非都在百日内有过白事。老人去世,百日内家人男不理发刮须,女不洗衣乱倒脏水。

烧纸必须在亡日的头一天烧,曰烧活不烧死。寿高皆可带酒,叫喜丧。

刘家寨子人仍沿习土葬,土葬用明坑,不用窜堂。这与当地土质松疏和笃信风水文化有关系。少亡则用现代火化方式,或撒或埋骨灰。

刘寨人的白事,大烧三、九年的纸,小烧其余年份的纸,小烧就是由本家自己烧烧而已。

刘家寨子人的喜事更加独特。亘古延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子大了,能与与方家说来话的人,被年龄相当小伙家的父母仰求说媒,大相相合,五行相配,则两人约日子见面,叫结准心。之后,择日定情,女方请来亲朋喝定情喜酒。结婚前,有一重大活动,叫抬礼,抬礼后,双方商择日子让儿女合卺。女方则在出嫁的头一天举办宴席,召待亲朋庄邻,称添箱。

抬礼除三金、大彩礼、衣服钱,还要带小礼,即离娘肉(大肉肋骨四条),喜烟,喜糖,喜酒。

娶亲必须要选黄道吉日,最忌红砂破日,娶亲人与新人要属相六合。娘舅,也称上姑舅和尊客(送亲人)为至最客人。再穷难的家庭,必须想方设法让他们吃好喝好住好,慢待了,东家就不得安宁。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了,婚事中间环节大多精简,不过正式办事前,连吃几天的现象,已很普遍,说明人们还是富裕了,吃喝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新媳妇过门三天后要回趟娘家,叫回门。

婚后生孩子,要给孩子办满月或过百路(百天)。俗称喝满月酒。亦如过大喜事一般。

刘家寨子地处会宁东北角,两山夹一川,川地少,山塬地多,地瘠民穷。又属两省四县,自古兵匪乱患不断,自然灾害频发。久留居民少,外来人口众。除个别富户巨贾,百分之九十五的人,数代都过得缺衣少食,衣不遮体。解放前,文盲半文盲率接近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三点七。

刘家寨子人的垮越式发展,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水通了,路油了,电有了,大中专学生普及了。窑洞不住了,家家建新房了,一部分人在城镇有楼房住了。家家有电动车或小车了。无论咋说,人富了,吃喝穿住行再不是什么大问题了。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依然差距不小。这主要是一一思想的局限性扼制了发展的思路。旧文化孕育数代人的能吃饱就好,形成了求稳求安的思维定式。难以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守住创新,突破困局。

封闭的环境,养成了数代人的固有格局与三观。看不远,谋今天,耽误了一些本应干出事业来的优秀者的青春,没有为发展造就出良好的软环境。

单一的农本经营思维,造成了各自守苦的意识。协作、团结、包容的人文气候不浓。

刘家寨子的人苦。刘家寨子的人勤奋诚实。刘家寨子的人深耕苦读。刘家寨子人悌孝朴实。我希望他们,走出去的人守正创新,千万别为挣了几个钱,端了一个饭碗,或混了一官半职而狂忘自大。永远在路上,可不是一句时髦话。我祝愿留下的人,多读信息科技,保护自身身体,走联合经营,科技兴农之路,让自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作者杨进荣,曾用名绿云、罗巴、走天涯、西北星,陇上田园诗人,作家,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和乡土文化的资深研究者,曾在《诗歌报》《散文林》《诗人》《驼铃》《白银晚报》《白银日报》《白银文艺》《乌兰》《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首都文艺》《人文白银》《乡土文学》《乡韵》《陇上风情》《中华诗词》中国网、神州网、今日头条、凤凰网等网络和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游记近万篇,深得读者喜爱。著有散文集《抱朴》和诗集《星云涯罗》等。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