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萧峰为何必须被写死?你看他身负何罪,少室山大战时他已面露死相

 耳东话史 2023-03-03 发布于湖南

八零九零后的孩子应该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他们大多看过几本金庸武侠小说或是几部金庸武侠电视剧,每当闲暇之时,无需邀约,他们总会与自己的伙伴出现操场上,接下来便以他们从那些小说与电视剧中的招式“攻击”对方,但打来打去,其实没人愿意当反派,毕竟谁不想当大侠。

是呀,有人问“读武侠故事有何意义”,尽管我们关注的是“高手对决”,但不可否认,那种“侠义精神”已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这即是他的意义。

(萧峰剧照)

但如果大侠都没能得到好的结局,这样的故事还算一个好的故事吗?比如《天龙八部》中的萧峰,金庸为何要将他写死?此举有何深意?

一、本该圆满的结局

《神雕侠侣》中,当郭襄被金轮法王擒去当人质,此时你心中有何感想?至少对于笔者而言,脑海中的想法不是“坏了,襄阳城或许会因此被攻破”,而是“坏了,要最终决战了,故事要结束了”,至于郭襄本人以及襄阳城的安危,笔者根本不担心,很简单,就因为他们是主角立场的一方,果不其然,杨过神兵天降,救下郭襄,还击杀了蒙哥大汗,接着蒙古退兵,群雄前去华山论剑,故事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好生圆满。

而类似的桥段又发生在了《天龙八部》之中,萧峰被擒,群雄协力救萧峰,尽管辽军势大,那雁门关守军还如同猪队友一般迟迟不肯开门,可以说紧张的氛围是有了,但无论如何,读者心中还是有底的,金庸不可能会让大宋一方落败,中原群雄站在主角一方,自然也可以保全性命,结果依旧不出所料,段誉与虚竹大显神威,将辽帝耶律洪基擒下,继而由萧峰逼他退军,阻止了一场生灵涂炭的浩劫。

(萧峰、段誉、虚竹剧照)

即便此时群雄没兴致来一场“华山论剑”,接下来的剧情也应该是开上一场庆功宴,豪饮一番,让故事在大团圆的氛围中结束才对。

可金庸这次没按套路出牌,萧峰捡起那与耶律洪基断义的箭矢,插向了自己的心口,当场气绝身亡。

萧峰真的有理由去赴死吗?

二、萧峰背负的重压

其实细细品读萧峰的一生,的确是经历了诸多苦难,甚至可以说是常人难以承受的苦难。

自幼没了父母,当然,他不知情,乔三槐夫妇给了他足够发亲情,可这种事,前期隐藏得越久,爆发的那一刻,伤害也就越大,何况他的身份敏感,当他契丹人的身份被揭晓之时,他甚至没有做过任何愧对于大宋的事,就已经被中原群雄视为了罪人,他曾为丐帮立下的七大功劳都不作数,群雄不想跟他废话,聚贤庄一战,人人都是冲着要他的命去的,其中居然不乏他曾经的好友兄弟,这是何等绝望。

好不容易,他遇上了愿意与他患难与共的爱妻阿朱,二人立下誓言,说要一同去塞外过普通人的日子,结果他却亲手打死了挚爱阿朱,这又是怎样的悲剧?

(萧峰、阿朱剧照)

再到最后的宋辽大战,他本不愿意背叛辽帝,也不愿意帮着大宋群雄去伤害辽国的同胞,所以他甘心被囚,奈何辽帝有侵吞大宋之心,他无可奈何,只能以下犯上,而似乎这也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毕竟萧峰死之前就大喊了这么一句:“陛下,萧峰是契丹人,曾与陛下义结金兰,今日威迫陛下,成为契丹的大罪人,既不忠,又不义,此后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

但其实这三件事都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释。

第一点,大宋群雄当年围杀萧峰,可此时他们已经接受萧峰,他们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救萧峰就是最好的证明。

第二点,萧峰打死阿朱是因康敏谗言所误,罪人乃是康敏,阿朱也是认为父亲有罪才坦然代替他赴死,不能怪萧峰。

第三点,背叛辽帝实为拯救了更多人的性命,书中也明确提到不仅是大宋群雄不想打,就连辽军士兵收到退军的消息也都是欢声一片,萧峰此举深得人心,孰轻孰重,萧峰这等大丈夫岂能不懂?

所以真正让他不得不死的理由并非这三点。

三、面露死相的一战

其实早在少室山大战时,萧峰就已经面露死相了,倒不是说他修炼了某种邪功,以至于走火入魔,萧峰所学武功皆源自少林、丐帮,并无邪功,而他在战斗中向来是所向披靡,基本不落下风,他的死自然也与战斗无关。

你觉得金庸写死萧峰不合理,是因为你认定他是“大侠”,是“主角”,所以在“邪不胜正”且讲究“主角为尊”的故事里,萧峰自然是安全的,但读书不能只读个梗概,若结合细节来看,萧峰的身份可仅仅只有“主角”与“大侠”,还有“罪人”。

(萧远山剧照)

萧峰的确是一生坦荡,不曾主动犯下任何过错,至于他杀死的那些人,除了阿朱是误杀,其他多半是罪有应得,即便是聚贤庄中的旧友,也是要取他性命之人,他为求自保,也只能痛下杀手,但有几个角色,却不该死。

那就是他的养父母乔三槐夫妇以及他的恩师玄苦大师。

别诧异,这几位高手自然不是萧峰所杀,但你看在少室山大战时,萧峰从父亲口中得知当年的真相之后,他又是什么态度?

书中有这么一段对话:“萧峰胸口一酸,说道:'我义父义母待孩儿极有恩义,他二位老人家实是大大的好人。然则放火焚烧单家庄、杀死谭婆、赵钱孙等等,也都是……’萧远山道:'不错!都是你爹爹干的。’”

听到这些,萧峰只回了一句:“这些人既是爹爹所杀,便和孩儿所杀并无分别,孩儿一直担负着这名声,却也不枉了。

(萧远山、慕容博剧照)

萧远山报复当年在雁门关围杀他的那二十一位高手是合理的,但杀乔三槐夫妇和玄苦却不合理,当然,当子女的,也没法过多的责备父母,萧峰能做的也的确只有默默地为父亲承担起这一切罪孽。

而萧远山后来在少林寺出家,一身罪孽根本没能被清洗,这事该算在谁头上,自然只能是萧峰了,其实当萧峰提出与父亲共同承担父亲犯下的罪过之时,他就已经面露死相了,毕竟他犯下的是不可饶恕的罪孽。

这才是金庸要宣扬的侠义精神,对错面前无主角,哪怕你是主角,犯了错,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