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焦点|撕掉“网红”标签后 “认养一头牛”还剩下什么?

 网络营销袁帅 2023-03-03 发布于北京

2月28日,认养一头牛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认养一头牛”)主板IPO获上交所受理。同日,其递交主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本次发行股份数量不超过4047.06万股,拟募资18.51亿元。

招股书显示,该公司主要从事“认养一头牛”品牌乳制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业务,产品包括多种款式的纯牛奶、酸奶、奶粉、奶酪等乳制品及生牛乳。

作为一家依靠互联网成长起来的“网红乳企”,认养一头牛依靠“认养模式”在巨头林立的乳品行业,占据一席之地。但随着该公司准备挂牌上市,各种质疑和问询相继而来,证监会甚至提出48个连环问题。

那么,撕掉“网红”标签后,认养一头牛还剩下什么?

推出“认养模式” 3年花了近10亿元营销费

“买牛奶,不如认养一头牛。”这是认养一头牛最火的广告语之一,同时也是该公司主打的概念。

2014年,地产商人徐晓波将目光转向乳制品,拿出4.6亿元在河北投产康宏牧场,并从澳洲进口了一批优质奶牛。紧接着,在2016年,徐晓波创立“认养一头牛”品牌,进入奶制品行业。

“认养模式”是该公司推出的打破行业局面的利刃。2017年,认养一头牛推出两种认养形式:一是通过支付2999元“认养一头牛”,获得牧场奶牛认养权;二是花费一万元成为联合牧场主,享受牧场经营的红利。2020年,“认养模式”升级为“云认养”“联名认养”“实名认养”3种玩法。

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市场知名度,该公司投入大量营销费用。从布局社交电商,到与抖音、B站、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联动,认养一头牛甚至在乳制品行业“弯道超车”,其天猫销售额一度超过蒙牛、伊利。

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认养一头牛的销售费用分别为1.94亿元、3.03亿元和4.83亿元,3年累计9.8亿元。显然,认养一头牛在“讲故事”上是认真的。

当然,这样的营销方式反映在业绩上也颇为突出。

2019年至2021年,认养一头牛的营收分别为8.65亿元、16.5亿元、25.66亿元。在2022年的上半年,其营收达到了15.97亿元。而同期的归母净利润也走出“过山车”般的波动,近2年的利润增长显得较为吃力。对此,认养一头牛解释,2020年、2021年净利率同比下降,与公司销售费用上升,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有关。

认养一头牛业绩情况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认养一头牛线上销售收入逐年增多,近2年已占主营业务收入的7成以上。

证监会连提48个问题 募资一半投入牧场建设

不看营销故事、抛开网红属性,只说产品,认养一头牛表现如何呢?

认养一头牛表示,公司已逐步形成以自主生产为主、外协加工为辅的成品生产模式。事实上,从招股书数据来看,认养一头牛主要产品纯牛奶和酸奶在2020年之前一直没有自主生产能力,主要依靠外协生产。

2020年10月,其山东生产基地完工并投产,生产基地产能释放。但2020年,该公司的纯牛奶和酸奶的自有产量占比也只有8.2%和4.1%。如此来看,2020年,该公司仍有超过9成产能来自外协厂商。2021年,认养一头牛纯牛奶和酸奶的自有产量占比激增,分别达到64%和65%。

据悉,目前认养一头牛的前5大外协厂商包括光明乳业、君乐宝、中垦华山牧、贝因美和佳宝乳业,为其提供纯牛奶、酸奶、奶粉等产品。

如此大规模的外采,也让认养一头牛有着“贴牌牛奶”的标签。当然,其受到的质疑远不止这一项。1月12日,证监会连提48个问题,要求认养一头牛就奶源、毛利率、食品安全等方面进行补充说明——奶源是否能够自足?业务模式是否涉及传销、是否涉及非法集资?

此外,证监会也对其外协加工提出问询,并要求认养一头牛补充披露外协加工的具体情况、必要性和合理性,以及公司对外协厂商是否存在依赖性等。

在诸多问题的堆积下,认养一头牛或许已经意识到,过去依赖外采奶源的轻资产模式行不通。因此,认养一头牛本次拟募资的最大款项用途,就是海勃日戈智慧牧场建设项目。在9.77亿元的募资金额中,它占总募资额的52.81%。

新鲜概念更易受追捧 “云养殖”经济潜力巨大

乳制品市场消费的活跃度并不高。2022年三季度,咨询公司凯度消费者指数的购物者报告显示,酸奶年销售额和上年同期相比下滑7%。2023年1月,中国奶业贸易月报显示,2022年我国共计进口各类乳制品327.19万吨,同比减少17.1%。

尽管认养一头牛存在诸多质疑,但能在乳制品行业突出重围,殊为不易。

对此,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认为,在中国消费多元化的趋势下,人们更愿意追求一些新鲜的概念或产品,这也是认养一头牛初期能够崛起的根本原因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认养”这个概念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企业能不能用一些新的理念或产品来抓住消费者的眼球。认养一头牛显然做到了这一点。

“需要不断夯实自己的供应链体系,从线上回归到线下。”对于认养一头牛未来的发展,宋亮认为,网红品牌来得快去得快,而认养一头牛在获得流量之后,一方面在夯实供应链体系,同时也在品牌和产品上进行创新,开始过渡到“新锐品牌”。

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认为,“云养殖”经济的未来潜力巨大。在万物皆可“云”的时代,这是对订单农(牧)业的最佳践行模式。展望未来,我们或许可以在元宇宙里体验虚拟种植(养殖)的乐趣。比如,当消费者认养一头牛后,能通过VR视频实时观看牛的养殖和生长情况,甚至和牛互动,实现远程喂养的沉浸式体验。

如今,认养一头牛上市在即,但毫无疑问,接下来该公司将面临奶源、市场等诸多竞争。这无疑充满了挑战。

(部分图据“认养一头牛”微博 本文来源 | 封面新闻 新闻记者 | 马梦飞 免责声明 | 仅用于学习交流,并不用于商业用途。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及设计图片,所有转载的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知识归该权利人所有,新社汇·全媒体矩阵不对相关图片内容享有任何权利。)

-----------------------------------------------------

图片来源:网络

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表示,按照《商务部等17部门关于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消费的意见》《发展改革委等30部门关于继续大力实施消费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进一步做好“十四五”时期农商互联和农产品产销对接工作,商务部办公厅、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农商互联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通知》指出为促进农民收入和农村消费双提升鼓励龙头企业、电商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超市采取“农户+合作社+企业”等模式,签订长期农产品采购协议,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引导从事农产品批发、运销、经纪的各类经营主体,通过建立自有、合作生产基地等方式,向生产环节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以利益联结为核心的产销合作关系。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主体,通过直接开设销售门店或在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菜市场等场所设立销售专区等各种方式,向销售环节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销”一体化经营。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创新农业投融资体制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三农”领域。社会资本加速下乡,正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政策层面国家不遗余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图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优化"三农"产业链、价值链和利益链。对农业供应链金融及其资产证券化的研究和市场实践探索,对于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解决"三农"中的金融服务等微观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农业供应链金融进一步发展能够逐步转变传统的农业信贷和信用评估的局限性思路,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资产证券市场的扩容,更为农业供应链金融资产开辟了直接证券化融资的创新通路,这其中“云养殖”对产业发展的未来潜力作用和价值不言而喻。

畜牧业现代化建设要集中化、规模化、数字化、智能化,并以营利为生产目的。畜牧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依赖以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为支撑的智慧畜牧提供新的解决方案,突破畜禽养殖核心关键技术,实现环境保护、畜禽健康养殖、畜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换言之,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畜牧系统是畜牧业的发展趋势。基于芯片、AI、物联网(卫星物联网)、5G、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关键技术,在已有数据分析模型基础上,建立疾病预警、科学饲喂与产量预测等大数据分析模型,打造“云+端”的立体智慧畜牧云平台,打通养殖管理、精准饲喂、疫情预测诊断、生物资产管理、代系管理、产品溯源全产业链信息流,推动多源数据有效融合利用,助力畜牧产业升级发展。

认养农(牧)业是订单农(牧)业的一种,指生产(养殖)者和消费者,也就是所谓的认养人之间达成的一种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生产方式。

消费者预付生产(养殖)费用,生产(养殖)者为消费者提供绿色、有机食品。实现农村对城市、土地对餐桌的直接对接。

说的简单点,就是农(牧)民出地,认养人出钱,来种(养)认养人想要的产品。

近年由于互联网的快速普及,认养农(牧)业形成了两种模式:

一是传统的认养模式。农产(畜牧)品的需要者到农(牧)业产业园区或农(牧)业基地中,挑选某块田地或某一产品,可以亲自参加劳动,也可以委托供养者按自己的要求进行生产管理;

二是互联网+认养农(牧)业模式平台。通过APP,消费者认养农(牧)产品和“线上+线下”监控自己的田地或农(牧)业产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去体验劳动快乐。

互联网时代,万物皆可“云”。眼下,许多互联网巨头已投身“云养殖”领域,无论是推出“AI养猪技术”,还是用全新的窄带蜂窝物联网系统管理“跑步鸡”,都反映了“云养殖”作为“互联网+实体产业”新模式的市场潜力。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疫情驱使各地方政府重新审视经济与产业的发展,运用数字经济加快产业革新的步伐,发挥平台经济作为农产品供需连接器的作用和价值,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溯源认证,重构现代农业产业生态,朝向智慧化、场景化等方向不断迭代升级。

近几年,'云养'概念本就很火,也一直被资本市场所关注,特别是疫情期间,网上出现了多个名称中带有“牧业、农业”的APP,打着'互联网+农(牧)业'的名号,让用户在APP中在线'认领、认养、认购’获取收益。然而伴随着一些骗局的跳雷,一些投机者的面目被揭露,其实此类商业骗局本质上跟'云养殖'无关,只是套用'云养’的新瓶装'庞氏骗局'的旧酒而已。你在这边'云养'、商业骗局在那边'养韭菜’的背后,套路还是那个套路,只不过人家借新概念进行包装炒作。真正的'云养殖’模式,养的是实物(业),是市场消费的订单前置化,是后端市场的种(养)殖规模化、职业化和规范化,是供应链流通的'降本增效',是新兴科技技术与传统实业的强强联合,不是P2P化。'云养殖'经济的未来潜力巨大,但注定不是'云养XX'等骗局支撑起来的。国家鼓励社会(个人)资本流入投资实体产业,在乡村振兴时期帮助地方实业良性发展,在万物皆可'云’的时代,'云养殖'是对订单农(牧)业的最佳践行模式。

展望未来,我们或许可以在元宇宙里体验虚拟种(养)植的乐趣。当消费者认养一头牛后,能通过VR视频实时观看和互动牛的养殖和生长情况,实现远程喂养的沉浸式体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