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笔记:如何化解个体与个体之间的间隙呢?

 婷先生 2023-03-03 发布于山西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真正得了道,早晨得了道,晚上死了都合算。”

      本篇是里仁篇,整篇的核心,围绕着“仁”来讨论。如果把仁当作内核,那么外用则是,我要去体谅宽容理解他人,我要去做利他的行动,对人讲话要因时、因事制宜。那么,如果“仁”被理解为外用的话,内核则是“道”。但道是什么?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存在于世间一切事物内部的基础法则,和最基本的哲学逻辑。而道的外显之一,便是“仁”。简单来说,当我们的内心趋于“仁”,那么我们就在靠近道,做事情也会更为顺利。

      举个例子来说,当我觉得自己很缺的时候,我就会陷入焦虑和压力之中,即使我的周围环境并没什么太大的危机,但我对周围的人讲话语气也好,态度也好,就比较差,内心处于处处索取的状态。但当我发现别人有需要帮忙的时候,恰好自己手上有能力去切实帮助到对方,我伸出援手了,并且不去奢求任何回报,结果我和对方的人际关系就变好了。人际关系的改善,不是靠单纯的迎合,而是在看到对方真正有需要的地方,智慧地,给予帮助。

      在此,我也想请各位读者朋友,回顾一下自己过往的人生经历:当你和他人的人际关系良善性的变好,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你之前的起心动念是什么?当你和别人的人际关系,变得不那么融洽了,背后的历史原因又是什么?在不融洽之前,你的起心动念是什么?

      前几天,我有个朋友,在雪地上写了一个“二”。其实,每一个横,可以看做是一个个体。那么,如何消融“一”和“一”之间的冰雪?如何化解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冰冷呢?相信各位读者朋友经过上述问题的内省思考之后,多少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了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