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中懊憹的表现

 一得斋主人 2023-03-03 发布于山西

79条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发汗吐下后”,不是用了三种方法误治,而是发汗造成吐下的后果。首先,提示我们不是“不汗出而烦躁”的大青龙汤证。其次,外感风寒,肯定要发汗,但发汗要有度,“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过汗伤阳,胃阳不足,不能温化津液就会出现水饮,这时候饮水也好,喝药也好,外水引动内饮,就会出现呕吐,如果继续发汗,造成里虚寒,还会出现下利。

“虚烦不得眠”,吴谦注:“未经汗吐下之烦,多属热,谓之热烦。已经汗吐下之烦,多属虚,谓之虚烦”。没有误治就出现的心烦是因热而烦,称为热烦。经过误治出现的心烦是津液虚而阳气相对亢盛的烦,称为虚烦。上条还讲了诊断虚烦的方法,“按之心下濡”。同样是过度发汗,“漏汗不止”的桂枝加附子汤证不会虚烦不得眠,因为胃家还能化生津液,本条出现“虚烦不得眠”是因为胃家津液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阴虚,心阳无所制约则烦,阳不入阴则不能入眠,但相较于“反复颠倒”,虽然睡不着,但不会来回翻身。如果胃家津液不足,化燥上扰心神的是实烦,“大汗出,胃中干燥,烦不得眠”就是过汗亡津液,化燥后病转阳明,轻证少少饮水,重证调胃承气汤治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这是严重的虚烦不得眠的具体表现,“反复”是简化字,康平本作“反覆”,翻转,颠倒。反覆颠倒,老百姓叫翻烙饼,因为心烦睡不着,翻来覆去,一直翻身。但不会起身,有些人翻来覆去睡不着,下地走一走才能回来继续睡的称为“卧起不安”,是栀子厚朴汤证。吴谦注:“烦,心烦也。躁,身躁也。身之反复颠倒,则谓之躁无宁时,三阴死证也”,吴谦先生将反复颠倒视为躁无宁时的三阴死证,值得商榷。三阴死证的手足躁扰是无意识动作,反复颠倒是心里烦而来回翻身,有意识的动作,属于三阳证,二者不能混淆。“心中懊憹”,《素问·六元政纪大论》:“火郁之发……目赤心热,甚则瞀闷懊憹,善暴死”,心中懊憹是一个很古老的病名,与内火有关,伴见头昏眼花,心烦闷乱。吴谦注:“懊憹者,即心中欲吐不吐,烦扰不宁之象也”。“心中”比“心下”的位置高,在剑突后面,老百姓叫心口窝。心口窝欲吐不吐的状态,是生理上的客观反应,山西方言称为肚子硌搅,就像喝多酒之后胃里的感觉,与懊悔、烦闷、莫名生气等心理上的主观反应同时出现。虽然心中懊憹是虚烦严重时出现的证候,但不等于虚证,实证也可表现为心中懊憹,如太阳篇第41条:“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明篇第150条:“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第162条:“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第165条:“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第183条:“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金匮要略·黄瘅病脉证并治》:“酒黄瘅,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栀子豉汤主之”,栀子色赤入心,苦寒降火,折心火于肾水。豆豉色黑入肾,《本经疏证》:“大豆其性本重,如水既沉,浸之水而使为黄卷,则益重而下行,善发极下之闭郁。蒸之火而使为豆豉,则变轻而上行,善发上焦之蕴结”。豆豉轻清,可起肾水上济心火,俗话说:“阳盛则烦,阴盛则躁”,心火不能下行则阳盛,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豆豉引肾水上济则阳能入阴,水火既济,心肾相交,虚烦自止,安然入寐。将息法:“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两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先煎栀子,药力后行,后下豆豉,药力先行。豆豉象水,水升火降,与自然现象相仿,如同夏天闷热,一场大雨后神清气爽。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以水四升,四为金之生数,金性敛降,迫心火下行。金能生水,促肾水上济。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人体四肢接受胃中水谷精微以濡养,过度发汗造成胃中津液亏虚,不能输送至四肢则浑身少气无力,补中气就成了当务之急。《灵枢·五味》:“谷不入,半日则气少,一日则气衰矣”,反复误汗,以至于吐下,中焦不能化生水谷精微,需要外源性的补充。《伤寒论》中四大补药,参、草、姜、枣,人参补气津第一,治吐利的三泻心汤、四逆加人参汤、吴茱萸汤、理中汤中都有人参,但是有烦不用人参,如小柴胡汤,“胸中烦而不呕”去人参、半夏。反观甘草,甘以缓之,可以留诸药于胃中,持续释放。《神农本草经》:“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甘草可以“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既可以祛邪,又可以扶正,是治疗“少气”的绝佳药物。

“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千金方》:“若上气呕逆,加橘皮二两,亦可加生姜二两”,说明生姜并非唯一用药,橘皮也可以止呕。在《伤寒论》中,治疗呕逆主要有两味药,生姜、半夏,生姜、橘皮、半夏三药皆辛温,但生姜、橘皮性湿,半夏性燥,燥伤胃阴,反增烦乱。其次,半夏有“下气”之功,而本方中豆豉的豆为肾谷,其形象肾,五臭为腐,五味为咸,发酵的过程模仿了腐熟的过程,所以豆豉的气机运行向上、向外,半夏的气机运行向下,会影响本方的功效。而生姜、橘皮的运行方向向上、向外,可以协助栀子豉汤起效。

徐灵胎《六经病解·阳明病解》:“治阳明内热之表有三法:热在上焦,用栀豉汤吐之,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家不实矣;热在中焦,用白虎汤清之,胃火得清,胃家不实矣;热陷下焦,用猪苓汤利之,火从下泄,胃家不实矣……太阳以心胸为里,故用辛甘发散,助心胸之阳,而开元府之表,不得用苦寒以伤上焦之阳也,所以宜汗不宜吐。阳明以心胸为表,当用酸苦涌泄,引胃腕之阳,而开胸中之表,不当用温散,以伤中宫之津液也,故法当吐,不当汗。阳明当吐,而反行汗下、温针等法,以致心中愦愦怵惕懊恼,烦躁谵语,舌苔等证,然乃不离阴阳之表。太阳当汗反吐,便见自汗出,不恶寒,饥不能食,朝食暮吐,不欲近衣,欲食冷食等证。此为太阳转属阳明之表,皆是栀豉汤证。盖阳明以胃实为里,不但发热恶寒,汗出身重,目痛鼻干,谓之表。一切虚烦虚热,如舌苔,喘满,口苦咽干,不得卧,消渴,小便不利,凡在胃之外者,悉属阳明之表,但除胃口之热,便解胃家之实,此栀豉汤为阳明解表之圣剂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