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味药就能治失眠的栀子豉汤

 司徒号南 2020-04-23

栀子豉汤药物组成很简单,一共两味药,一味是栀子,一味是淡豆豉,我们先看栀子的形状,它象一个大点的枣核形状,颜色是红色的。临床上入煎剂时我们把它捣碎,栀子不是很硬,比较容易捣碎。

栀子,味苦,寒。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皰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这是《神农本草经》里对栀子的一个描述。我们去学习一个中药,首先要了解它的性味,栀子是苦寒的。刚才大家看它这个是红色,中医的藏象观里五脏的心也是红色,所以说栀子入心,能清心火。

淡豆豉,味苦,寒,无毒。主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又杀六畜胎子诸毒。

淡豆豉,又叫香豉、豆豉。因为在《神农本草经》里没有记载,所以我就摘了一段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的解释,《本草经集注》也是我们经常要参考的关于中药的书籍。淡豆豉实际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食物,南北方都有这种菜,在我们北方有一段时间流行一道菜,叫豆豉油麦菜,它实际上就是黑大豆。

栀子味道比较苦,但这个苦和黄连比起来还是差很多。豆豉的味道很不错,就是一种食物的味道,嚼起来味道还是比较好。单从口尝时有一丝丝甘味,也有一点苦味,这是口尝的味儿。我们在药房的时候常用的中药可以口尝一下,体会一下。

豆豉的形状类似我们的肾脏,所以也有的医家说豆豉入肾,从脏腑辩证的角度有的医家说栀子豉汤可以沟通心肾。我们理解这个药物还是要从气和味,从它的气味来进一步理解它的功效和应用。豆豉这味药,它的性味,不同的医书描述都是有些差别。我们说在《本草经集注》里说它苦、寒,一般是微寒。主要还是这两个性味,还会有一些甘味,一些酸味,一些辛味。我们说豆豉,最先想到的时在《肘后备急方》里有一个叫“葱豉汤”,就是葱白和豆豉。如果通俗的理解可以说是一个麻黄汤的轻剂,作用类似麻黄汤,但比麻黄汤要轻很多,适用于感冒初起,怕冷、发烧,不是很重的情况下。豆豉有解表的作用,因为它有一定的辛味,辛以发散,有解表的作用。

那我跟大家详细的讲栀子和豆豉,是让大家对栀子和豆豉的性味、功效有一个认识,然后我们来解条文,然后再来解这个方。

一、栀子豉汤条文详解

下面我们来看栀子豉汤的条文。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在整个伤寒论里条文还是比较多的,应该有五、六条吧。虽然仅有两味药,以苦寒为主,以清热为主。它核心来说是一个阳明的方。但是我们看,76条在《伤寒论》全书的什么位置啊?76、77、78连着三条讲栀子豉汤,都是在太阳病篇里。

如果说我们对伤寒论比较了解的话,会清楚伤寒论这个体系,虽然它是按六经为顺序来写这个条文和经方。但是我们知道大多数的方其实在太阳病上、中、下三篇里都出现了。那这绝不是说这个大多数的方都是太阳病的方。为什么在太阳病篇出现呢?因为很多病都是从太阳病开始发病,有的是传变,有的是误治。所以在太阳病篇里为了很好的去把这个连贯起来,很多包括阳明的方,少阴的方都会在太阳病篇里出现。所以在太阳病篇里出现这个方的时候,这也充分说明一个问题,什么呢?我们说每一个经方它可能会倾向于某一经,但是它和六经都有关联,它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它不是说固定死某一方就治某一经的病,包括六经之间也是相互传变的,叫并病或者合病。

我们看条文。如果我们不去深入学习条文,如果我们只知道栀子豉汤这两味药不外乎就是一个苦寒清热。那么用在阳明有些热象的时候,你对整个方,它这种方势,清热,清哪种热,都不会有很深的了解。那如果我们真正把栀子豉汤相关条文深入学习完,我相信栀子豉汤在你头脑中会建立一个非常系统的印象,你就能真正读懂栀子豉汤。仲景他是怎么用的?他想怎么用?在什么情况下去用栀子豉汤?栀子豉汤用了以后有一些变证怎么办?其实我们用经方,就是要观察人体“阴阳的出入,邪气的进退”,其实不外乎这个问题。我们讲条文都是围绕着这十个字“阴阳的出入,邪气的进退”。

我们看“发汗后”,为什么发汗?76条放在太阳病篇里,他肯定是有一个太阳表症,所以要发汗,对吧。一会儿我们讲221条阳明病,那时候他就自己给你说,阳明病怎么怎么样,患者直接就是一个阳明的状态。而在76条讲的是在太阳的状态,“发汗后”,那可能我们说这个发汗发多了。“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那我们说为什么水药不得入口,是因为胃气大虚。胃气为什么大虚?因为发汗发多了,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个患者本来胃气就是虚的。如果说这个患者是一个承气汤证“痞、满、燥、实”,你怎么发汗他也不会出现这个程度的胃虚(当然也虚)。第一点他可能是胃气素虚,第二点发汗过多,这都有可能。总而言之,他表现的症状是“水药不得入口”,推导出的病机胃气肯定是虚的。那我们看他已经胃气虚了,有气逆了,你还发汗,必“吐下不止”,这个好理解,我们就不说了。津液更少了,这人上吐下泻都有可能出现。

“为逆”,说“逆”,这里面一句话一个字我们都不要放过,有些人讲这个条文,说“为逆”一定是水逆,一定是气逆。真实的情况是这个逆有很多种的呀,有水逆,有血逆,有气逆,还有饮逆,那这个我觉得还是以气逆为主。至于有没有饮逆有没有其它的东西我们就得往下看你才知道。

那也就是说这个人已经胃气虚了,接下来条文是“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也就是经过发汗又吐又下,这个病机很好解释,直接的结果,第一表现是津液的亏虚。那这种情况西医到门诊首先要输液,他要给我们补水。那我们中医也要补津液,我们的补津液和他的方法不一样。

这个条文最重要的是“虚烦不得眠”这一句,所以我们说栀子豉汤在临床上,很多医家其实应用最广泛的,就是在失眠上应用栀子豉汤。我们知道《伤寒论》原文中治“烦不得眠”的条文有很多,干姜附子汤、五苓散、猪苓汤、酸枣仁汤,对吧。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319、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以上条文都明确提出治“烦不得眠”,那哪种情况就是栀子豉汤,当我们今天把整个栀子豉汤条文学习完,你整体去理解一下每个条文所论述症状的底层病机就会清楚了。我们缺乏的是真正沉下心来去看条文,去理解条文背后的病机体系。

本条虚烦不得眠前面的文字说的就是一个津液大亏,所以出现这个“虚烦不得眠”。我们往下看“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懊憹就是懊恼的意思。那我们看,“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很好理解,他严重了。“反复颠倒”,那也就是说这种“烦”的状态呈现出来了,特别的心烦。我们知道失眠,还有一种情况,我不烦,就躺着,也不闹心,眼睛直溜溜看着天花板,就是睡不着,那这个是不是栀子豉汤呀?一定不是对吧。那栀子豉汤是什么呀,首先告诉你“虚烦不得眠”,然后有的人严重的怎么样?“反复颠倒”,在床上翻来覆去,然后“心中懊憹”。这是不是给我们一种情况,如果说有一个失眠的患者来了,怎么个失眠呢?我们经常是失眠三问嘛!

第一、失眠你是入睡困难吗?

第二、失眠你是醒得早吗?

第三、是眠浅多梦吗?

患者给你讲了有的是入睡困难,有的是醒得早,如果他说我这个是入睡困难,特别烦燥,很烦闷,翻来覆去睡不着,怎么样呀?是不是说有栀子豉汤的证和病机在里面了,但并不是说烦的失眠就一定要用栀子豉汤。

好了,这条就解到这儿。后面还有“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这两条我们放到最后再讲。我们先讲栀子豉汤。这条就是一个栀子豉汤最基本的地方,仲景非常清楚给我们讲出来了。我相信这条很多人看了很多遍,但我今天这么一讲,你应该知道它对治的失眠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但是呢他这种阳明热和津液的状态到底到什么样的程度,我们再往下看。虽然这一条仲景写的条文已经够详细了,但他怕我们用不好,他又用别的条文来告诉我们怎么用。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我们看77条,76条仲景说发汗后,77条说发汗若下之,每一句话都有根有源,有理有节。那么76、77都是从太阳病来的,太阳病可能发汗过了,下过了,伤津液了,伤津液以后,出现一个上焦的热,在胸中。“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我们说这个津液亏了以后出现了一个热。那么我们学黄连汤也讲过胸中热。黄连汤里,仲景只是说胸中热,他没给我们描述出来有哪些表现,只能我们后来去通过以方测证去反推。

但是栀子豉汤仲景给我们描述的真是太清楚了,那么在上条他说了出现虚烦不得眠,严重的翻来覆去睡不着。那么这一条他就告诉你了,烦热没啥说的了,好理解。胸中窒,那就说,我出现了什么症状呢,就说感觉胸中有点儿喘不上来气,胸闷。那这个胸闷,我们讲《金匮要略》里枳实薤白桂枝汤,也有胸闷,那是胸中阳气不足,同样的症状但病机不同。

那么从病机上来看,烦热也好,胸中窒也好,实际都是邪热壅滞于胸中。这也始终体现一个字,虚,他是一个虚热,是因为胸中虚,邪热趁虚而入停滞在上焦和胸中,出现的一系列症状。第77条,仲景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这种烦热会出现胸中窒,胸闷或胸中发紧这样一种表现。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我们看78条,更明确了,“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信息量很大,大家跟着我的思路走。你看,大下之后,不仅仅是(汗出好,下也好)津液丧失,比如承气汤,会急下存阴,会泄热。但是这条“身热不去”,说明大下之后,热并没有去。反之,有些没有身热,在大下之后,表邪内陷,会形成一个结胸症,甚至有的是痞症。那就完全是另一个层面了,对吧。我们说结胸用什么呀?可能是大小陷胸汤,痞症用什么呀?可能是泻心汤。但是为什么这条你还用栀子鼓汤,它有一个最关键,核心就是身热不去。

所以这绝不是说,我们说条文里有“心中结痛”,就是栀子豉汤。你心中结痛,那可能是陷胸汤证。我们说结胸症和痞症有什么区别?从理论上说大结胸是不按也痛,小结胸是按之则痛,痞症是不痛。你就出来一个“心中结痛,栀子豉汤”,核心点在哪?在“身热不去”。这不就一目了然了,一下就清楚了。那来一个患者,我这胸口痛,烦热,身体也特别怕热。那不就是栀子豉汤证吗,一个邪热客于胸中,就是这么一个病机。

那身热不尽呢,我在思维导图里解释其病机“其邪未尽入里”,就是表的邪没有完全入里。虽然他下了,我回到那句话:“邪气的进退,阴阳的出入”。你下法,大下,下猛了,就表邪入里了。我也是大下,但是这个表热很重,表邪没完全入里,还是应该用栀子豉汤,把热解了。

这个条文的重点在“身热不去”。但是这里第二个问题,“心中结痛”,我们看77条说了,叫胸中窒,是胸闷。那么78条“心中结痛”是不是在程度上又重了一些,那也就是说这种邪热客于胸中可能仅仅是心烦,表现的是心烦,我睡不着觉;可能心烦基础上喘气儿费劲了,有胸闷了;我再重一点儿会怎么样呢,我疼了。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当有栀子豉汤的其它症状和病机的一个个有力证据的时候,你就知道这都是栀子豉汤症。

我在这里给插大家一个病例。这是我四月份在营口的一个患者,他是一个既有肾病又有糖尿病,这样的患者。然后舌苔黄厚腻,他的症状也比较多。当时最主要是晚上睡觉特别烦躁,感觉心烦,特别闷,大便也比较干。我给用的是栀子大黄汤,不是栀子豉汤。这个栀子大黄汤,将来也会讲到,栀子豉汤是栀子大黄汤的子方。栀子类方,栀子大黄汤、枳实栀子豉汤在临床上有很多应用,可以具体变化应用。我用的是栀子大黄汤,按七天一诊吧,他来了三、四诊以后,整个晚上睡觉一点儿问题没有了,整个烦躁没了,这说明你这个用方的方向对了。

这样的案例比较多,这个栀子豉汤整个在临床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当然只有我们把他的这个病机学透。他在阳明这个层面上怎么样去发挥作用,我们再往下看。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我们看条文,他第一句话,描述一个阳明病的状态。“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到这加个句号,因为后面有个若怎么怎么样,所以说到这用句号比较合理。

我觉得这一条是栀子豉汤的核心条文。伤寒论里栀子豉汤的条文较多,那么这条可以说是核心之核心。而且有几个难理解的点。第一个“脉浮而紧”,第二个“身重”。别的我们说都很简单,阳明病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这个好理解。那么这里面肯定是有里热,主要是里热熏蒸于外出现的咽燥口苦呀,我们临床见到口苦的患者非常多,我们说以前有人一口苦就想到小柴胡汤。当然口苦从经络的走行与胆经有关,你可以这么理解。但是口苦本质上是一个有热,津液的不足。所以我经常说,这种口干口苦口气,其实底层病机都是一样的。

难点在于“脉浮而紧”、“身重”。我们先说脉浮而紧。脉浮而紧就是提到脉法了,我们在伤寒论前面有两篇专门论述脉法。

[辨脉法第一]

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问曰:曾为人所难,脉从何而来?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虚冷,故令脉紧也。

所以我们就先从字面理解,那么脉浮好理解。浮沉,就是一个表里的问题。那么除了太阳病脉浮里热薰蒸于表的阳明也会有脉浮,脉紧是一个寒像。我在开始的时候讲豆豉的时候,葱豉汤里豆豉有解表的作用。所以说如果它有一个表寒啊,也就是说他本身整个一个阳明热这个大的状态下又兼有表寒,这个完全有可能。那么我们一会儿再往下看,“若”怎么样,我觉得更印证了我说这一点。实际上这个不仅仅不是错简,反而是给后面打下伏笔。

“身重”我认为就是有水饮有湿。这是我们常规的一个思维,这个身体为什么发沉,是因为有湿邪壅滞于肌表,所以会身重。

那好了,我们先这么理解。那后面这几个“若”,更印证了我之前的说法。我们看“若发汗则燥”,说通俗一点,一个人阳明热很明显,咽燥口苦,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我们说这种情况下你还给他用汗法,这不符合常规的逻辑吧?

我记得以前有学员问,伤寒论怎么那么多误下呢?这个好理解,很多太阳表证的疾病确实伴有便秘呀。以前农村那时候感冒就吃点儿类似巴豆那个丸药,一拉,感冒就好了,你这个好理解。你说伤寒里误下多。但是这条阳明病都热成那样了,不恶寒反恶热,你还发汗,你是治病还是要命啊?

我们要这么理解,这个医生不是我们想的那么不合逻辑。因为“脉浮而紧”,脉象在这里面就有深意了。实际上“不恶寒反恶热”,这是患者的自觉症状。但是脉像上有紧脉,他有表寒在里面。所以医者采用了发汗的治疗方法,这是根据。但是结果产生“心愦愦反谵语”,阳明热盛了。“不恶寒反恶热”,为什么说叫“反”恶热?如果一个阳明热患者来了,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恶热不是正常现象吗?怕热对吧,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后面,就是一个白虎汤证。这是很正常的。为什么你说“反”恶热?我在思维导图里说“脉紧,故恶热曰反”,脉紧为有寒象所以应该是怕冷的。那么这时候他不怕冷反恶热,所以这里面有一个“反”字。所以说伤寒论里面每一个字都是有深义的。

 “若发汗则躁”,发汗肯定不行,津液更亏了,都谵语了。“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还是这个道理。你都热成这样了,你还给他用温针。温针是什么呀?就类似于火针吧。那为什么用温针?我觉得还是有“身重”呀,有湿邪,它是温针应该的一个指证。所以说,这里面的每一个字都是有根有源的。

但是下法,我们之前讲猪苓汤时讲承气汤时叫“急下存阴”,虽然下法会伤津液,但是有的时候,承气汤需要急下,把这个小火炉给他下下去。虽然短暂的失去津液,但是为了让津液更多的恢复,有的时候是可以采用的。当然,在目前的情况下,看来还是个错误,“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恼。”这一条既告诉我们阳明病的三种误治导致津液更重,同时误治后出现的症状又丰富了栀子豉汤的一个病证库。这里面所有症状都是栀子豉汤证可能出现的症状。而这里面其实就埋下了一个伏笔,栀子豉汤在临床上其实对治的阳明热,他绝不是像我们想象的单纯,就是一些怕热、汗出,还会有什么呀?甚至一些怕冷一些表寒。甚至有一些湿邪,有一些水饮,有一些溢饮。栀子豉汤都很完美对治。这个将来在临床应用更多,将来有机会给大家再讲。

然后我们看“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这个舌上胎者,又让很多医家产生争议。因为什么呢?你说舌上苔者,是白苔还是黄苔?所以不同医家就不同观点。我在这问题上最开始也思考很久,但是后来我一想,我认为这个好理解,没有必要争来争去啊。舌上胎如何理解?有的医家说这个是热在胃里就是黄苔,在胸中就是白苔。我不太认同这个观点。你这个患者阳明热很重,都咽燥口苦,发热汗出,腹满而喘,我认为这个黄厚苔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我觉得这个上没有必要从理论上去争,而是应该更多的从临床上去考虑。

228.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论》中关于“头汗出”有哪些条文和经方呀?大家想一想。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金匮要略》[水气病]附方《外台》防己黄芪汤 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

我们说这叫类症类方,这样特异性的症状,我们都需要把它总结出来归纳出来,你在临床才能得心应手。

我们先看“其外有热,手足温”。我们之前说,如果说下得厉害,那么表邪陷里,那就形成一个结胸症了。但是栀子豉汤的特点是什么呢,“其外有热”对吧,我在讲上一条的时候讲78条说了“其外有热”是栀子豉汤的关键。

“其外有热,手足温”,说明表的热邪没有完全入里。接着跟了一句“不结胸”,不是结胸症、不是痞症。然后“心中懊憹”,这个之前都说过了邪热客于胸中。“饥不能食”,我们之前讲过胃中有热叫消谷善饥。那么这个患者,他肯定是也有热了,里面热,虚热。所以饥,但是不能食,说明什么?胃虚了,因为什么呀?津液丧失太多,所以它虚了。所以叫胃虚,故虽有热,不能食。

我们再来说但头汗出。但头汗出呢,很有特异性。因为有些患者真是他就后胸勺出汗,或者就脖子出汗。就是说这些特异性,如果我们真正伤寒论你看完了,你理解了,没有那么复杂,你就遇到这样的患者,其实无外乎就是这几个病机点,我给大家说一下你就明白了。

我先打一个比喻。我们点一个蜡烛,这个蜡烛最热的地方在哪?我们说温度最高的地方是不是火苗的尖上,就是热气往上走。首先你要明白一个自然界的自然现象,我们去体会医理,一定要结合我们身边的自然现象。那么这个热一定是往上走,当然我们说会不会有些患者说我脚底出汗,有没有,有呀。

四肢出汗那是另一个病机,咱们在这不说。咱就说这个头汗。首先,热往上走。我们经常说三阳经交会于头部,所以为什么人是上热下寒的多,口干口苦。那么头汗出首先第一点要符合一个热往上走,专业的词语叫“热客胸中熏蒸于上”。因为栀子豉汤这个热是不是在胸中?不是胸,为什么会有之前讲的胸中窒啊?胸中结痛?是不是热在胸中。那么热在胸中的时候,就像我刚才给大家讲的小火苗,蜡烛点火在那个位置,咱最热的地方在哪儿?在他的顶端。说你热在胸中,但是你汗出在哪,熏蒸于上,在头部出汗就对了。

好理解吧。这就是为什么但头汗出了。当然进一步说,他一定有津液的损失。那么这个人这么热,如果津液特别足的话怎么样,全身就出汗。这也就是我们解释“手戢戢然汗出”那个阳明病大承气汤的时候“戢戢然汗出”也是这个道理。如果很热津液足,他就全身出汗了。他为什么只有一个部位出话。第一说明津液不足,第二你要解释这个部位,为什么在这个部位出汗。

二、栀子豉汤组方详解

我们来看一下它的组方,一共两味药,多么的简单。栀子十四个,香豉四合。这个煎服法我们要看呀,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则止。

重点看栀子苦寒,豆豉苦甘辛微寒,那么还有医家说豆豉也有酸味儿,酸苦涌泄。那么在栀子类方服法后都有一句话,叫“得吐则止,止后服”,也就是说服栀子汤如果呕吐出来了,等吐了停止以后再服。

关于这一点,很多医家都从自己的实际应用来出发,讲了很多。我自己用并没有说出现喝了栀子豉汤或栀子类方出现呕吐这种情况。比如有的医家说也有出现的,那实际从仲景的整个栀子类条文里面,他确实是一个涌吐的方法。就是热从上焦走。

我们说阳明有三法,叫上越、中清、下夺,那么上越呢,实际上是从上焦,比如说涌吐,催吐之类。中清,那可能类似一个白虎汤清里热。那么下夺,咱们就说承气汤吧,或者是我们之前讲的猪苓汤对,利小便,从小便走。那么栀子豉汤,这个从阳明的方法来看呢,他本身热在上焦,所以说他其实是一个涌泄的方法,从上焦走。

由于在临床的应用中,他并没有吐出来,但是我觉得这个理法,是可以理解的。栀子清心火也好,是清上焦的热也好,那他确实是可能通过汗排出去的,或者是我们说不一定是呕吐这个渠道。但是呢,在立法的时候,他确实是一个酸苦涌泄,他是一个从上焦清除阳明之热的这么一个方法。那么我们当看药物组成,药物的性味的时候,我们在这个角度去理解。我们说从上焦,阳明热从上焦涌泄;然后讲这个白虎汤,白虎人参汤,他就是阳明的一个清里热啊,就中清;然后再讲猪苓汤,承气汤,从下走。

我们要站远一点儿来看这些条文,你就会有一个更清淅的认识。

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豉汤的两个类方,一个是叫栀子甘草豉汤,一个叫栀子生姜豉汤,都是条文本身带的,就差一味药。这两个方正好又体现了我刚才说的仲景的病势发展的一个思路,我们去理解他这个用法,仲景给我们立方立法的这些整个的思路,你通过这一个方的学习,重要的是学习贯彻整个伤寒论的仲景的病势进退的整体观念。

如果单从条文好理解,“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那么也就是在栀子汤的基础上,加了一个炙甘草二两。我们说“少气者”,是什么呢?我在思维导图里病机分析为“胃虚津亏。”那可能字面很好理解,我们讲了那么多,我明白了,栀子豉汤就是治疗胸中热,那么胃也虚啊,肯定是胃虚。因为什么呀,我们之前讲了,“饥不欲食”,对不对,那他有胃虚。而且对治胃虚是豆豉,我们说豆豉既能发表,他同时有甘味儿,还能补虚。然后我们说这种情况,“少气”,这个少气是少什么,可能我们说这种胃虚再进一步虚的时候,这种叫“阴阳的出入”或者是程度上的不一样。我这个胃有症状表明他这个少气或者胃气更加不足。那么我们说具体临床哪些症状。我说不仅仅是有这种就说,比如说没有食欲,我吃不下去东西,吃下去东西以后胃的一些反映。当然我们可以加甘草,对吧。那么还可能比如说患者,就像我们那条里面说的脉浮紧,患者可能还有表寒。如果说胃虚不能温煦体表,那么我们说有一些怕冷。这种情况如果你栀子豉汤都坐实了,这时患者说了“我平时还怕冷”。如果没有深入学习条文,我认为你可能就容易想偏了,好象太阳表症也出来了,需要用一些辛温解表的方法 ,实际上这时候是太阴里虚引起的一个表的不能温煦,它是不是就一个典型的栀子甘草豉汤。你加一个甘草,把胃气和津液补一下,这个就解决了吗。

栀子生姜豉汤

比较而言,栀子生姜豉汤就更好理解了。我们说胃虚会有什么表现?胃虚会有很多表现,对吧。你胃虚直接的表现是饮食的问题,我刚才说了还会可能胃虚,里虚,还可能有表寒的问题。那么我再重会不会有一定有胃气上逆,甚至胃虚不能化饮,饮逆、气逆,出现呕吐。是不是就是一个轻重程度的问题,我胃虚,进一步虚出现饮逆,那我加生姜既能止呕又能化饮,是不是非常完美啊。

那么我为什么要讲这两条,这两条很简单,就让你们自己也能理解。但是我要强调的是一个病势的进退,实际上就是轻重程度的差异。但仲景怎么加减,他这一味药的加减,绝不是像我们说的这种单纯从症状上,哎呀,他出现呕吐了,所以我加生姜。那呕吐,我们知道还有小半夏汤呢,对吧。实际上就说我说从胃虚,你一定要从病机层面考虑。那说明他胃虚更重,所以他才出现一个呕。那我们可能还是要解决胃虚这个根本上,我可能加一位生姜,问题就解决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