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古到今,很多婚姻都讲究门当户对,你知道“门当户对”指什么吗

 零壹贰012 2023-03-03 发布于湖北

前一阵子,去了一趟平遥古城。逛完一个财主大院、正要往外走的时候,见宅门口站着一群游客,正在听导游讲解。

文章图片1

导游

导游很年轻,手举三角小旗,梳着一束乌黑的马尾辫,一讲起话来,马尾辫就在脑后一甩一甩的。

她指着宅门前两侧竖立着的一对圆形盘石说,这叫“门当”,又抬手指了指门楣上凸出来的四个圆形短柱说,那叫“户对”。

文章图片2

抱鼓石

接着又说,在古代,只有地位显赫的豪门大族,才会有“门当” “户对”来装饰大门,这样的宅第,自不是一般但求能蔽风遮雨的平民所能奢望的,所以人们便以此两物来比喻门第的高贵,再后来“门当”“户对”常常同呼并称,成了社会观念中男女婚嫁衡量条件的常用语。

其实,这位年轻导游只说对了一半。“门当户对”这个成语,的确是指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基础上产生的婚姻等级观念,这种观念也确实跟古代住宅建筑上的某些装饰和构件有一定的联系。

文章图片3

门簮

但是,中国古建筑上从来没有“门当”和“户对”这个说法。换句话说,正门前两侧竖立的那对圆形盘石,不叫“门当”,而是叫“抱鼓石”;门楣上的那几个凸出来的圆形短柱,也不叫“户对”,而是叫“门簮”。

何谓抱鼓石

抱鼓石,又称为“门鼓石”,单从名字上就可以知道,这是一对形如抱鼓的石质构建,一般位于宅门入口两侧,由鼓身和须弥座组成。

所谓的“须弥座”,是指一种侧面上下凸出、中间凹入的台基,原为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后来代指建筑装饰的底座。

文章图片4

方形门墩

抱鼓石是门枕石的一种,除了圆鼓形的,还有狮子形的、方形的等等。方形的很常见,老百姓一般叫它为“门墩”。北方人逗孩子的时候,常说“小小子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说的就是这种方形的门枕石,上面是平的,坐上去不硌屁股。

那么,古代住宅的大门口为什么一定要有这两个石墩呢?说到这,不得不说一下门的结构了。

文章图片5

抱鼓石

古时候宅子的大门,跟现在的不一样,它没有铰链、合页等,是靠门枕和连楹来固定门扇的。

这个“门枕”,指的就是抱鼓石。抱鼓石由前、中、后三个部分组成,前部为门鼓,做成鼓的外形,或者刻成狮子造型,也有其他纹饰。中间部分为固定门槛的凹槽,后面部分为门枕,体积较小,上面刻有凹形的圆孔槽,叫“海窝”,用于支承门轴,使得门轴在海窝内自由转动。

文章图片6

门枕石示意图

“连楹”在门框上方,是一个安在中槛、附着于门楣上,且与门楣同方向的长形木质构件,左右两头都有个孔让门扇的门轴可以穿入、转动,用以开关门扇。

因此,抱鼓石最大的功能,就是与连楹一起,共同支撑着两扇门板,使得门板与门扉可以稳定运转、不会产生倾斜或歪闪的现象。同时,还起到防止大门木质轴承受潮腐朽的作用。

文章图片7

连楹与门框

本来,抱鼓石只是一对用来固定大门的石头,是传统民居建筑中不可缺失的部分,但是在封建门第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抱鼓石渐渐演变成为了权力和富贵门第的象征,成为达官显贵们社会、经济、政治等级地位的标志,集中体现了封建王朝的礼制文化和森严的等级制度。

比如,狮子门墩,皇宫可以用,一般官员也可以用。同样是狮子,皇上用的狮子,跟各级官员用的狮子是不一样的,具体就体现在狮子头上的螺髻的数量。

文章图片8

狮子抱鼓石

紫禁城的狮子门墩,狮子头上的螺髻多为45个;一品官员府门的狮子头上螺髻只能有13个,随着官员品级的降低,门府前狮子头上的螺髻也逐渐减少;到七品官以下及民间百姓,宅门前则不允许摆狮子,只能用门鼓造型的门墩,狮子造型仅能通过纹饰方式雕刻在门鼓石上。

何谓门簮

门簮的功用,主要体现在“簪”。

簪,是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首饰,古代亦用以把帽子别在头发上。妇女梳头打扮,青丝高髻,发上有时候还要簪鲜花,簪金钗,除了好看,还有稳固发髻的作用。

文章图片9

簪子

旧时老宅子门框上那几个凸出来的短柱,其实就是巨型的簪子,长度在一尺左右,前端粗大,后部为一扁长榫,其作用跟发簪一样,是为了把门框及其背面的连楹“穿”起来,锁合在一起,使得连楹更加牢固稳定,以便厚重的门扇能够开启自如。

门簪本来就是一个插销,用来固定连楹的,因为前端要留在大门外的,比较突兀,比较显眼,所以就给它扣上一个圆形或六角形的帽子,再装饰以富贵吉祥的瑞兽珍禽和植物花卉,梅鹿、蝙蝠、喜鹊、双鱼,兰、莲、菊、梅等等,精雕细刻,制作得非常漂亮。有的干脆用金漆描绘“福禄寿喜”“惠我迪吉”字样,很直白地表达出追求荣华富贵的世俗思想。

文章图片10

门簮

今天我们看到的门簪,多为六角形和圆形,有人认为,这种形制代表了人们在生殖崇拜中添丁生子的美好愿望,意在祈求家族人丁兴旺、香火永续。

关于门簪的数量,一般来说,民宅门上只需2颗便可以起到固定中槛和连盈的作用了,有些官宦人家往往把门面做得很大,为了使门扉有很好的稳定性,就将门簪数量从2颗增至4颗。

文章图片11

恭王府大门上的门簮

由此,民间传言“户对”是指大门上方的门簪,门簪数量越多,则户主的地位越高,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妥的。

作为具有结构功能的构件,一洞门上只需两颗门簪便可以起到固定的作用了。初时置一对门簪,只着眼于固定门扇作里。后来人们追求美观,将其做得具有装饰趣味,但仍只两枚。

文章图片12

故宫乾清门上的门簮

比如,紫禁城里,很多建筑物大门的门簪数量,大多为2颗,一般不超过4颗,就连乾清门、养心门的门簪数量也仅为4颗。

有人还说,古代精明的媒婆在给人提亲时,要专门看这家门框上有几个门簪、那家门框上有几个门簪,如果男女双方家庭门簪数目一样多,那就是“门当户对”,如果不一样多,那就是门不当、户不对。

文章图片13

故宫养心门上的门簮

其实,这种说法也是没有依据的。门簪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固定连楹,为了方便开启大门。有的大门面积稍大一点,为了更牢固,就做上4颗门簮。因此,门簪数量不存在多少一说,跟区分贵贱也没有太大关系。

那么,人们口中常说的“门当户对”,到底是指什么呢?

什么是“门当户对”

“门当户对”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典籍上的时间,可能是在隋唐时期。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甘肃敦煌藏经洞发现以后,一些和后代宝卷、弹词相类似的通俗文学的写本,渐渐为世人所知。后人把这些讲唱体裁的作品编为《敦煌变文集》,凡8卷。在《敦煌变文集‧不知名变文》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彼此赤身相奉侍,门当户对恰相当。”

文章图片14

门当户对的婚姻

如果再往前刨,可能在汉魏两晋时期,就有类似的成语出现。

《三国志·魏书·文德郭皇后》记载:“诸亲戚嫁娶,自当与乡里门户匹敌者,不得因势,强与他方人婚也。”这里的“门户匹敌”,跟今天我们常说的“门当户对”意思完全一样。

“门从二户” “半门曰户”,是说门有两扇门页,户只有一扇门页。由于住宅的门户最能体现一个人经济、社会、政治地位,所以后世便将门、户,指代家庭的门第等级。

文章图片15

古代民居

“当、对”,是指相称、适合,与“匹敌”是一个意思,指通婚的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政治地位、经济状况相称。

老百姓常说,王八找个鳖亲家——门当户对。在古代,虽然民间社会常有婚姻论财的风气,但人们在选择婚配对象时,考虑较多的是彼此的社会等级与乡里家族地位。

文章图片16

普通民居

明朝嘉靖《吴江县志》记载,江苏吴江“男女议婚,大率以门楣为重。”

清朝乾隆《桐庐县志》亦载,浙江桐庐“婚必择门第,非偶者耻焉。”

清朝光绪《翼城县志》也说,山西翼城“两姓相合,最重门第,不当,断不苟就,贫 富 非所论也,非惟绅士为然,即商贾农工亦尔。倘非偶联姻,则乡党不齿焉。”

文章图片17

古代民居

门当户对这个成语,到了元代以后,在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就非常高了。

元代无名氏杂剧《隔江斗智》第一折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你把俺成婚作配何人氏?也则要门当户对该如此。”

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九回:“想这等一个女婿,也门当户对,不怎么坏了家当,辱了行止。”

明末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满生与朱氏门当户对,年貌相当,你敬我爱,如胶似漆。”

古代民居

由于门当户对是中国封建社会婚姻恪守的规范体系和具体规则,在各个阶层中非常流行,所以人们有时候干脆省略为“门对” “对门” “登对”。

元代王晔《桃花女》第三折:“别人家聘女求妻,也索是两家门对。”

元关汉卿《调风月》第一摺:“怕不依随,蒙君一夜恩。争奈忒达地,忒知根;兼上亲上成亲好对门。”

清代黄世仲《廿载繁华梦》第二五回:“单是周庸祐这些门户,要求登对的,实在难得很。”

文章图片19

古代民居的大门

中国古建筑上的门,最初只是一个用来进出的出入口,到了后来,具有了深刻的政治与社会文化含意,门上的诸多元素,如门簪、门钉、门环、门槛、抱鼓石等等,成为了大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加上门上的附加装饰,如门神、门联、斗枋等等,也逐渐孕育出中国建筑独特的门户文化。(张文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