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与“真”之间的虚实转化关系,《二十四品》中的道家思想

 艺术观止 2023-03-03 发布于河南

关于“道”和“真”的关系,二者皆是兼该有无,对照着一种“存在”。只不过道侧重于无的本体性,故有时是超验的;真侧重于有的实在性,故常是可知可感的。道是隐而之显,道之极玄之又玄,将化生万物。求索道会发现道无处不在,日用而不离。真是显而之隐,真之极不可言、不可知。探究真会发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远引若至,临之已非”。

所以真即是道,道即是真,道侧重于体,真侧重于用。道之虚无容易使人陷入迷茫和焦虑,真之实在则处处唤醒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由此也可见,庄子所提出的“真”的概念极大地完善了道家的理论。

在具体的运用中,《二十四品》直接引用《道德经》的地方并不多,主要有三处。

8.劲健

守中:出自“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8.实境

希音:出自“听之不闻名曰希”,“大音希声”。

20.形容

同尘:出自“和其光,同其尘。”

与此同时,直接引用《庄子》之处则甚多,现将《二十四品》引用《庄子》各篇之处列之如下。

1.雄浑

环中:出自《齐物论》:“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又《则阳》篇:“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

2.冲淡

饮之太和:出自《则阳》:“故或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

5.高古

畸人:出自《大宗师》:“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

窅然:出自《逍遥游》:“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7.洗炼

体素:出自《刻意》:“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返真:出自《秋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8.劲健

存雄:出自《天下》:“天地其壮乎!施存雄而无术。”

10.自然

俱道:出自《天运》:“道可载而与之俱也。”

天钧:亦作天均。出自《齐物论》:“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又《寓言》篇:“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

11.含蓄

真宰:出自《齐物论》“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

13.精神

死灰:出自《齐物论》中有“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14.缜密

造化:出自《大宗师》:“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

15.疏野

:出自《山木》:“形莫若缘,情莫若率。缘则不离,率则不劳;不离不劳,则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

天放:出自《马蹄》:“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

17.委曲

圆方:出自《知北游》:“物已死生方圆,莫知其根也,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

18.实境

泠然:出自《逍遥游》:“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二十四品》直接引用《庄子》之处达16处,涉及到12品。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作为一本艺术美学著作,《二十四品》的作者非常认同庄子追求精神的自由逍遥和万物齐同的思想。艺术本质上就是精神真实而自由的表达,这是艺术之所以能够穿透种种有形和无形的障碍,直抵人心的原因之所在。也是艺术能够产生无限魅力,绽放永恒光彩的根源。

大美者无过于天地,从广义上来说人其实也是天地的一部分,但作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精神只有在人类这里才得到了最为充分的展现和实现。所以《二十四品》中的很多品都是按照天、地、人的结构加以展开的,而贯穿其中的则是精神,揆其本原,则又无不同,因为它们都是“道”和“真”的某种展开,这也是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思想的一种具体表达。而以上这两方面的思想内容都是在《道德经》中未予充分展开的。

同时,通过《二十四品》对于《庄子》相关知识点的运用可以发现其是深得《庄子》之个中三昧的。甚至不夸张地说,《二十四品》与《庄子》可成表里,读懂《二十四品》对于理解《庄子》是大有裨益的,反之亦然。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老子的“道”与庄子的“真”,《二十四品》中的道家思想

「美学标准二十四品之形容」艺术对于“形”的提炼加工和重新组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