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在重庆6号线地铁上听到两个年轻人的一段对话,觉得挺有意思。 甲说:“上高中的时候,我们老师说,不要去考虑高考后的事情,先把分数考高一些就行,至于选什么样的大学和专业,分数出来后再说!”乙说:“我是高一的时候就对大学和专业有些了解,当时想的是如果先有大致的目标,学习动力就会足一些!”甲说:“那时候哪里知道,比起考多少分,其实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更重要!特别是对于大多数不是特别优秀的学生来说!当然如果能够考一所名校,不管什么专业毕业,人家看你学习能力够强,或许不会太在乎你的专业。我的小学同学是北大考古专业毕业的,后来进入中国银行工作,人家单位看重的是名校毕业!但我这种中上成绩就不行!读了一个211的林学专业,现在却在卖农药!”甲又说:“其实还是因为我家在农村,父母当初希望我大学毕业后尽快有所回报。于是刚毕业找工作那会,全靠自己去摸索,只看工资高低,不考虑发展,职业规划根本没有,走了很多弯路,错过了很多好的机会。后来换了几次工作,不断清零,经常迷茫彷徨,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未来的路在哪里,包括现在都是。工作后接触了一些人后才发现,人家城里孩子的父母眼光就很好,对于子女的发展有清晰的定位,很值得我们学习!”乙说:“不仅农村小孩,城里小孩其实也一样,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并没有教我们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反而是传输更多的焦虑,让我们匆匆忙忙又稀里糊涂,一路都在错过,甚至一生都在后悔,最后或许终于在当爸妈的年龄真正懂得了何为规划何为成长,却又被家庭所困,只得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说实话,在对专业方向的把握上确实应该由有见识的长辈或有阅历的父母来把关,因为这个时候比的就是父母有多大的见识和是否有远见了,古代的大家族很多生存经验方面的东西都是辈辈代代口耳相传的。农民、普通企业员工是不太具备的这方面能力的,就连一般公务员可能认识都比较有局限!”乙又说:“你看嘛!现在很多孩子的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天赋资质并不了解,也没有系统学习教育理论,只是一味的攀比。别人的孩子学什么,就追着去学什么;别人的孩子上私立学校,他的孩子也要上私立学校:别人的孩子出国,他的孩子也要出国。不管自己的家庭条件,不问孩子是否具备承受能力……教育变成了一场你追我赶的赛跑!”甲说:“不竞争,不赛跑又能怎么样嘛?社会资源有限,人人都想多分一杯羹!”乙说:“你想过没有?如果在陆地上赛跑,兔子肯定能够跑过乌龟,但在水里呢?兔子只能被淹死!所以一定得找准跑道,一个人只有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才能成为领跑者!”甲说:“有钱有资源的人家就什么都不怕!反正不担心吃饭问题!”乙说:“只能说他们的抗风险能力稍微强一些!就像普通人划的是小船,他们乘坐的是大船而已,但并不是说大船上就没有风险!船上的人多,矛盾会更多,一旦出了问题,船毁人亡,倒霉的人自然也多!”甲说:“那到也是,我们普通人承担的社会责任小,只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大势规划好自己和小家庭的发展方向就行,让自己不至于像玻璃瓶里的苍蝇,看起来前途一片光明,拼尽了全力却找不到出口在哪里,总是碰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