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人那事】见过“两个肚脐眼儿”么? ​| 王绍和

 冰凌花文学 2023-03-03 发布于黑龙江




见过“两个肚脐眼儿”么?


——品故事悟哲理短章8则

文︳王绍和(河北秦皇岛)

读书,常常感到有些故事忒有趣、挺招笑。细品,还觉得有些故事很有嚼头,可以从中悟出为人处世的哲理来。现从日积月累的这类故事中筛选8则、加以点评,与读者诸君们同赏共鉴吧!

见过“两个肚脐眼儿”么?

●听说日本鬼子要打来,葫芦峪村里的人惶恐不安。杜老婆子对乡亲们讲:“日本人就比咱多长了个肚脐眼儿,别的都一样,没啥可怕的!”

——小说《钢锉将军》

 ▲藐视侵略者,安抚众人心,杜老婆子的举动值得称道。但那“两个肚脐眼儿”之说,只是主观的想象,而非亲眼所见,因此是不靠谱的。像她那样识人察事,主观与客观相脱节、不吻合,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所以是不可取的。可取的是清朝思想家魏源所言:“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只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譬;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用勤于体验取代主观臆想,才算睿智,才能靠谱。

当心“吃梨”变“娶妻”

●甲对乙说:“某某吃了5个梨”;乙听了后,就对丙说:“某某有5个姨”;丙再往下传,到了丁的耳朵里,就变成了“某某娶了5个妻”了。

   ——《明清寓言选》

▲吃梨这事,传来传去,弄得南辕北辙、面目全非了,重要原因是“梨”“姨”“妻”是近音。这故事,昭示着,“使人大迷惑者,必有相似之处”。如今有些不实的传言,真与假、实与虚之间,也有某些“相似”的元素,所以传来传去就容易走样。所以,听到什么,较一较真,颇有必要。否则的话,听风即雨,不求甚解,就有传走样、被带偏的可能。

熟知未必是真知

●凤姐命人取出十个黄杨树根整抠的套杯,鸳鸯问刘姥姥:“这杯子是什么木的?”刘姥姥说:我“成日家和树林子作街坊,困了枕着他睡,乏了靠着他坐,荒年间饿了还吃他,眼睛里天天见他,耳朵里天天听他,口儿里天天讲他。好歹真假,我是认得的!”于是回答“断乎不是杨木,这一定是黄松的!”结果惹得满堂哄笑。

——《红楼梦》第41回

▲树木有“表”有“里”:皮干枝叶花果即“表”,木质或纹路即“里”。刘姥姥耳闻目濡树“表”,没有锛凿斧锯深入树“里”,应该说是误判的要因吧?认识有感性与理性之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满足于感觉,认识停留在表层,很难揭示事物的本质。分析事物,从感性入手,向理性升华,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获取真知灼见。不然的话,误把熟知当真知,刘姥姥的失误就有在自身重演的可能。

过时的“毡帽”宜摒弃

●古时有个愚人,酷暑时节头戴毡帽赶路,热得大汗淋漓。遇一树荫,急忙坐下,摘下毡帽当扇子摇了起来。自语:“多亏了这毡帽,要不非把我热死不可!”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

▲这人愚,愚在了不合时宜上。由此联想,有些做法或经验,过去很灵验很管用,但随着情况变化、事物发展,亟需与时俱进、锐意探索、不断创新。否则,对已经不再适用的仍然留恋、固步自封、抱残守缺,那就无异于盛夏戴毡帽了。

身上有“虱”别不认

●甲乙两人同坐,甲从身上摸到一只虱子,抛在地上后说:“我以为是虱子呢,原来不是!”乙捡起来一看,说:“我以为不是虱子呢,原来是!”

——《酸甜苦辣话人生》

▲ 缺点错误,犹如虱子,都是“咬人”的。认识和改正缺点错误,很需要互帮。像甲那样,明明是虱子,却不认头,遮遮盖盖,没有诚意,那就如同违疾忌医了,又岂能把“虱子”灭掉呢?乙当面揭人之短,貌似不近人情,其实那是对朋友的真正的关心爱护,因此是值得提倡的。

无效的“疗妒汤”

●贾宝玉听说道士“王一贴”治病很有一套,便问他女人的“妒病”怎么治?王一贴开了个“疗妒汤”的方子:秋梨一个,冰糖二钱,陈皮一钱,水三碗,梨熟为度,熬汤而饮。宝玉不相信,他就解释说:“一剂不效吃十剂,今日不效明日再吃,今年不效吃到明年。横竖这三味药都是润肺开胃不伤人的,甜丝丝的,又止咳嗽,又好吃。吃过一百岁,人横竖是要死的,死了还妒什么,那时就见效了。”

——《红楼梦》第80回

▲王一贴那“疗妒汤”,现实中有“翻版”:相互交往专拣顺耳的话说;相互批评避重就轻甚至演绎为相互表扬;指导工作尽说“提高认识、加大力度”之类的原则话……其特征酷似“聊妒汤”,也是“甜丝丝”的。表面上看“不伤人”,其实是坑人的:不仅不能“治病”,而且极易令人飘飘然,还浪费时间和精力耽搁着“疗期”。“制造者”与接受者显然当戒,否则就不明智了。

“斧砍鼻灰”与“立不失容”

●郢人垩(灰尘)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砍)之,匠石运斤(斧)成风,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庄子·徐无鬼》

▲鼻沾尘,用斧砍,算“犯傻”。但将其寓意用于相互批评颇有必要:批评欲见效,需要有力度。过分“温柔”,无关痛痒,难以奏效;像“郢人”那样“立不失容”很可取,相反躲躲闪闪、一触即跳,“匠石”就难以“下手”了;鼻沾尘,“若蝇翼”,极不雅。像“郢人”那样正视问题,有改正的欲望,才能勇于请人“斫之”;“运斤成风”,“尽垩而鼻不伤”,凭藉的是高超的技艺。开展批评,宜胸怀善意,心平气和,实事求是,娓娓道来,注重技巧,力避乱抡“斧头”,也就不至于误伤“鼻头”了。

“紫金莲”真的“端坐”了吗?

●苏东坡任职的瓜州与金山寺一江之隔,于是他经常向寺里的禅师佛印求教。自觉修禅有了把握后赋一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嗔、讥、毁、誉、利、衰、苦、乐)吹不动,端坐紫金莲。”遣书童送至佛印阅后,被批“放屁”二字退回。于是动了肝火前去理论:“我的诗与修行你不赞赏也罢了,怎么还骂人呢?”佛印哈哈大笑说:“言说八风吹不动,为何一屁打过江?”苏东坡闻言惭愧不已
——《人一生不可不想的事》

  ▲说脏话、骂人不可取,但佛印的批示如同考卷。苏东坡自以为修行好了,但一检验有差距。这就足以启示我等,凡事唯有更好,没有最好,面对成绩切莫自以为是才是。面对尖锐的批评,苏东坡“惭愧不已”。与其相对比,我等当自问:这一点做到了吗?像他那样勇于接受批评,才能不断地进步。


作者档案

王绍和,笔名傅凝、艾佳、燕山红。河北秦皇岛市抚宁区人,初中一年半学历。种过4年地,当过19年兵,曾做过连队文书、团报道员,63集团军政治部宣传处干事、副处长。转业后在抚宁县委办当材料匠”15年。忙于公文写作之余,热衷于为报刊写豆腐块,离离啦啦见报3000余篇。撰有长篇报告文学《爱家英姿》《蓓蕾争妍绽芳菲》《身影直立竞风流》《略说细品咱仇(qiu)家》和20万字的公文写作实操《捅破那层窗户纸——一个老材料匠的心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