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中医理疗浅谈糖尿病的防治 刘美琴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二病区

 健康医学科普 2023-03-03 发布于山西
作者:刘美琴

以中医理疗浅谈糖尿病的防治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是以高血糖为基本特征的慢性难治性终身性疾病,中医称之为消渴。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继心血管和肿瘤之后,第三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

我国医药工作者一直尝试从中医药中发掘抗糖尿病之良药,发现了许多具有降糖作用的中药,有的已开发成中成药。如何总结这些降糖中药的共性规律,寻求开发更好的抗糖尿病中药,是中医药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与难题。

“酸能胜甘,酸能克甘”是中医五行五味理论与中药“四气五味”学说的基本观点。中医五行五味理论认为,各种性味的物质之间具有相生而化,相克而制的关系。五味在疾病发生、发展、调治中具有重要作用,正如《金匮要略》中所说“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酸入肝”,肝主疏泄,具有调畅全身气机与情志活动的作用,其脉络肺贯胃连心,维持脾升胃降的有序状态,从而调畅水谷精微的生成疏布排泄。

《素灵微蕴 ·消渴解》云:“消渴之病,则独责肝木而不责肺金。”酸为肝之本味,能补肝体,调肝用,使肝有所藏,肝木调达,则脾运化健旺,肾气化正常,进而调控各脏腑功能和机体的新陈代谢。在中医学中虽无胰这一概念,然其功能大体可归人中医之“脾”中。

西医之胰岛,能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调节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中医之脾,主运化,具有吸收、运化、输布水谷精微的功能。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即肝能克脾。酸味中药,通过补“肝”,进而影响“脾”(即西医之胰岛),通过“脾”的运化,消解消渴患者的高糖之“甘浊”状态。

“酸胜甘”,酸能生津,酸甘化阴。因此,酸味药可以克制和消除糖尿病患者体内甘浊壅盛的状态,减轻“高糖毒性”对机体的损伤。此为结合中西医理论对“酸胜甘,酸克甘”的诠释。

“甘浊积聚”之高血糖,可用酸甘之药攻而胜之。中医认为,以多饮、多食、多尿为特点的消渴病,多由过食肥甘、少劳少动、过度安逸而致。如《内经》云:“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甘浊积聚”是糖尿病最基本的病理变化,或者说糖尿病患者的共同特征是高血糖,即具有超过正常人的血液葡萄糖浓度,它是各种症状和并发症产生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

葡萄糖为“甘(甜)味之物”,人体内的葡萄糖,乃饮食精华之所化,输布于脏腑经络、四肢百骸,营养全身,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禀赋不足、过食肥甘、久坐少动等因素,体内葡萄糖等甘味精微物质不能充分利用而积滞为甘浊之邪,壅积于体内成为糖尿病血糖、血脂升高和并发症产生的病理基础。

作为体内精微物质之一的血糖,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担负重要的生理功能。对糖尿病患者而言,其机体代谢紊乱致血糖过高,此时过高之血糖,实则为内生的病理性产物,表明体内有甘浊之邪积聚。

事实上,糖尿病患者多内生肥甘,甘浊之邪雍盛于体内,即西医所说的血中葡萄糖过高,这种“甘浊之邪”积聚越多,也血糖越高,意味着患者病情越重,危害越大。中医五行五味理论认为,酸能胜甘,酸能克甘。临床上凡能消散化解此邪之物均能有效地防止消渴患者的三多一少之症状。如五味子、山茱萸等酸味中药确能克制和消除糖尿病患者体内甘浊雍盛的状态,降低其血糖水平,改善其症状。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均与肝、脾胃气机失调关系密切,“以酸制甘”法治疗糖尿病以中医五行学说和中药四气五味理论为指导,通过调节人体气机平衡来调整人体代谢功能,达到邪去正安之 目的。这为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链接点击


文章: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内分泌科二病区  刘美琴

配图:网络(侵删)

编辑:周小樱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