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臭名昭著的汉奸,挥笔写下4个大字流传百年,如今大街上随处可见|李鸿章|清朝|溥仪|满洲国|老照片|郑...

 元康百草园 2023-03-04 发布于山东

他是中国近代史中较为出名的政治人物。

他是清朝的举人,是李鸿章的幕僚,更是溥仪的心腹。

他还在书法方面颇有建树,而且善于作词写诗。其诗词收藏于《海藏楼诗集》,全书共计收纳1043首诗词。

正是这样的一个在文学上、书法上和政治上都富有名气的人,却对伪满洲国的成立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个“大汉奸”就是郑孝胥。

郑孝胥自号为“海藏”,取自诗句

“万人如海一身藏”。

本想用这句话体现他不为名利,甘愿隐居凡世的高雅心境。

然郑孝胥的大半生却和“海藏”没有半点瓜葛,甚至和“争名夺利”四个字密不可分。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传看。

尤其是他曾写下的“四个大字”,至今还能随处可见。

这“四个大字”到底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的大汉奸,作品还可以被世人传看?

天生聪慧受重用

郑孝胥于1860年出生,他的家庭极为优越,无论是父亲还是叔父,都是当世的大人物。

尤其是他的父亲,是清朝的进士,对他日后入朝为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他的父亲从小对他的要求就特别高,郑孝胥对自己也是十分严格。

不管是诗词还是古籍,只要是父亲让学习的,郑孝胥都会一一学习。

皇天不负苦心人,郑孝胥的勤奋有了回报。

22岁的时候他就中了清朝的举人,随后在多方引荐之下,成为了当世大人物李鸿章的幕僚。

之所以深得李鸿章的信任,是因为郑孝胥这个人十分聪明,且忠诚。

李鸿章有什么事情常常会派他去做,每次他都能完成的很好。

一来二去,郑孝胥就成为了李鸿章身边的大红人。

有一次,清政府在国内选拔优秀的年轻人东渡日本学习文化知识。

郑孝胥抓住这次机会,顺利成为东渡日本学习的其中一员。

他知道,这样的机会不多,如果能够以此作为跳板,那今后的官场生涯也会更加顺利。

虽然年纪很小,但郑孝胥很懂事,他知道投其所好,更明白官场的“道理”。

就这样,最开始他只是驻日使馆的一个书记官,经过多方“运作”,、第二年郑孝胥就高升为领事。

随着甲午战争的爆发,清政府和日本关系变得紧张,日本学习的郑孝胥等人返回了国内。

经过去日本学习的一番镀金,郑孝胥可以说已经“脱胎换骨”。

他在官场上平步青云,连升几级,最高时升任到了湖南布政使的高位。

宣统三年,也就是1911年,郑孝胥参与了戊戌变法,和唐才常有比较深的交往。

在此期间,郑孝胥也参加了一系列能够推动新式教育发展的运动。

这个阶段,郑孝胥还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人。

他的努力都是为了国家能够由衰转强,可以说当时的郑孝胥是清朝的有志青年。

然而好景不长,满清逐渐走向了灭亡,郑孝胥的心境也发生了变化。

“满清遗老”

同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向了王朝的末路。

郑孝胥从此以“满清遗老”自居。

从“满清遗老”四字不难看出,郑孝胥始终认为自己是清朝的人。

他的作品一直都在沿用清朝的纪年法。

即使清朝已经十分衰败,但他也不承认其它的政府军队。

对于清朝的统治,郑孝胥是忠诚的,因为他的一切都是清政府给予的。

清政府对他确实十分认可,因此才多次提拔他。

尤其是李鸿章等清朝大臣,对郑孝胥有知遇之恩,所以郑孝胥十分怀念清政府的统治,不愿从那个时代走出来。

此时,郑孝胥的“清心”不死。

郑孝胥还想为曾经的“主子”挽回局面,但无奈自己的能力过于微薄,所以现在的他只能尽量的筹备物资,作为日后行动的启动资金。

革命之后,郑孝胥开始勾结同他一样的“遗老”,一起筹办读经会。

流传百年的“四个大字”

郑孝胥在书法上颇有造诣,他现在唯一的想法就是通过自己的书法多筹集一些钱。

郑孝胥的书法并非徒有虚名,他对于书法的研究很透彻。

他的书法形似苏轼的字体,又同欧阳修的字体有些许相似。

在不断的钻研和临摹中,郑孝胥的书法也有了自己的特点,很多人都对郑孝胥的字体感兴趣。

郑孝胥也知道自己的优势,所以他抓住这样的机会,尽可能的多卖一些钱。

有时候他开出的价格会非常的高,甚至一个字要达到几十两白银。

即使这样,也会有很多人不远千里来向郑孝胥求字。

对于艺术的追求,每个人的想法是不同的。

如果这些人真的很喜欢郑孝胥的字,即使他开出很高的价格也能够接受。

所以在短时间内,郑孝胥就筹集到了大量资金。

当时求取郑孝胥字的人很多,就连交通银行的人出现在求字的队伍里。

银行的老板不仅对郑孝胥的书法大为赞赏,而且对郑孝胥的书法特别感兴趣。

所以交通银行的人特地找到郑孝胥,希望他能够为交通银行提上这四个大字,作为未来银行的招牌。

郑孝胥知道了他们的要求,张口就问银行要了四千两黄金。

银行的人并没有拒绝,而是感到十分开心。

因为银行的人得偿所愿,能够得到郑孝胥题的四个大字,别说四千两黄金,即使是四万两,他们也会答应。

自此,郑孝胥题的四个大字——“交通银行”一直作为交通银行的招牌,挂在交通银行最显眼的位置上。

奉旨入京,成溥仪心腹

1923年,郑孝胥终于等到了自己最想听到的声音——“溥仪的召唤”。

入京不久,郑孝胥就在内务府当了官。

内务府是溥仪最为信任的部门,也是清政府的核心部门,将郑孝胥升任至内务府,说明溥仪十分信任郑孝胥。

次年北京政变爆发,溥仪被迫离开北京。

郑孝胥十分忠诚,始终站在溥仪身边,为溥仪打理一切大事小事。

郑孝胥还多次去日本筹集善款和资金,为溥仪的复辟做准备。

对于清政府,郑孝胥是忠诚的,但是他的忠诚是愚蠢的。

他并不在乎清政府是否腐败,他只是认准了这样的政府,即使背负着骂名,他也心甘情愿。

郑孝胥觉得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来自于这个政府。

所以也做好了随时为政府牺牲的准备,甚至不惜搭上文人的气节。

溥仪复辟,郑孝胥作用极大

溥仪被赶出紫禁宫不久,日本人就找到了溥仪,将溥仪带至他们的地界,给予溥仪保护。

之所以溥仪会被日本人保护,一切都要归功于郑孝胥的操劳。

郑孝胥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溥仪最为信任的人。

郑孝胥陪伴着溥仪走南闯北,时时刻刻为溥仪加油打气,为溥仪勾勒清政府的未来。

溥仪也逐渐重燃了信心,开始相信自己能够重新建立起清政府。

郑孝胥为了清政府的复辟,百般讨好日本人。

手中的白银如流水,大把大把的流入日本人的口袋。

终于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溥仪得到了指示,搭上了去往东北的火车。

到了东北,郑孝胥更是上下打点。

明着为日本人捐款,暗地里给关东军送钱。

就这样,在郑孝胥的打点下日本人成功帮助溥仪复辟清朝。

然而日本人更加看中郑孝胥,将郑孝胥升为了国务总理。

郑孝胥为“伪满洲国”起草了国歌和宣言。

他对于清政府仍抱有幻想,所以不惜背负着汉奸的骂名。

因为这是他的人生目标,所以这一切对于他自己来说都是值得的。

郑孝胥的所作所为,已经彻底的失去了作为文人的“傲气”和“傲骨”。

他的许多朋友,比如陈衍、昌广生等人都先后和他断绝了关系。

郑孝胥如今只剩下了伪满洲国官员的虚名。而且他还受制于人,不得不做日本人的“提线木偶”。

期间郑孝胥为日本人做了很多事。

日本人认为,郑孝胥是忠于日本的,所以将郑孝胥的位子升的很高,目的是用郑孝胥的手控制住溥仪,进而直接控制这个傀儡帝国。

然而他们小看了郑孝胥的忠心。

郑孝胥忍辱负重这么久,实际是为了帮助溥仪复辟,他的心一直在溥仪这里。

所以在伪满洲国成立之后,郑孝胥逐渐不受日本人的控制。

这让日本人十分恼火,渐渐地对郑孝胥感到不满。

有些时候,郑孝胥还会和日本人“对着干”,不顺从日本人的命令。

日本人彻底对郑孝胥失去了耐心,要求溥仪撤销郑孝胥的一切职务。

溥仪只是一个“木偶”,真正控制伪满洲国的人还是日本人。

溥仪迫于压力,最终撤销了郑孝胥的一切职务。

郑孝胥自此抑郁,再不得志,不久后郑孝胥病死于长春。

也有人说郑孝胥是被人暗杀的,其死亡原因众说纷纭,总之郑孝胥死于1938年,其真正死因也不得而知。

为何交通银行沿用“四字”至今?

回望郑孝胥的一生,可以说是“大起大落”。

早年的郑孝胥可谓意气风发,在官场也顺风顺水。

随着清政府的没落,郑孝胥甘愿做清政府的“陪葬品”,陪同这个腐败的政府一起成为了历史。

郑孝胥的人生是两面性的

,他对于书法和诗词的贡献是他的积极一面,而他作为汉奸的消极一面也是不可否认的。

那么,为什么郑孝胥这样的大汉奸,所写的“交通银行”四个字,仍然被银行作为招牌使用呢?

首先,交通银行求字之时,郑孝胥并不是汉奸,也并没有做出格的事情。

他只是当时的书法家,

而交通银行求郑孝胥字,也只是仰慕郑孝胥在书法上的造诣,仅此而已。

所以交通银行喜欢郑孝胥的字,用他写的字作为招牌也情有可原。

其次,郑孝胥虽然是历史的罪人,但是郑孝胥的为人和他的字也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而且“交通银行”这四个字是银行真金白银买回来的,受到法律的保护。

既然国家没有明令禁止使用,就证明这个字是可以使用的。

最后,郑孝胥虽是汉奸,但是他并没有直接对革命造成较大的损害。

所以国家对于郑孝胥的作品并没有过多的制裁。

结语

作为书法家,郑孝胥是成功的。

他的字体苍劲有力,集诸多书法家优点于一身,创立了富有自己特色的字体。

在近代,

可以说郑孝胥是较为出色的书法家。

然而,不可否定的是,郑孝胥也是一个“愚忠”的汉奸。

他一心为满清复辟,自愿为日本人做事,甘心沦为伪满洲国的走狗,最后却落得一个“死因不明,客死他乡”的结局。

从人人敬仰的书法家、文学家,到后来成为人人嫌弃的汉奸,郑孝胥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

或许临死前的郑孝胥回望自己忙碌又荒诞的一生,也会不由的感到悔恨。

若是不执著于内心的“愚忠”,郑孝胥或许会成为后世尊敬的书法家、文学家。

然而世间并没有那么多的“如果”。

历史推动之下,没有人可以做到“知错而回头”,郑孝胥注定只能落下汉奸的罪名遗臭万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