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年了你为什么还不会构建知识体系?一个构建知识体系的有效方法

 greg3 2023-03-04 发布于广东

写在前面:

我经常在想如果要统计高三老师说得最多的话,排名靠前的会是哪句话呢?

我猜测如果排名第一的是“重视基础”那么排名第二的就应该是“建立知识体系”

这两句话是如此的熟悉,以至于你们都忘了之所以天天听到这样的念叨恰好就是因为这两件事情从来没有被大家做好过,不仅你没做好,你的同学也没做好,不仅今年的你们没做好,已经过去的一届又一届高三也都没做好。

对于这样的历史遗留问题我们要问“建立知识体系”真的靠谱吗?答案很明确:靠谱。

所谓知识体系就是把各个知识点按网状进行整理,就好像把蜘蛛网的每个分叉点都放上了一个知识点,若有若无细长坚韧的蛛丝自然就是知识点之间的或隐秘或明显的联系,这样组织起来的知识不仅记忆更牢固而且提取更方便。

因为我们大脑想要实现任何功能都是靠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而神经元加上连接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通道在你脑中原本就是以网状形式存在的。

如果知识的储存形式和我们大脑硬件的存在形式相似,我们提取已经储存好的信息就会方便很多,整个大脑活动的效率也会因此得到提高。

这就是构建知识体系靠谱的底层原因。

话虽这么说,但多年以来一直有个萦绕万千高三学子心中的迷“总说构建知识体系,到底咋构建呢?”这实在是中国无数学习者心中无法言说的痛,自己不会,老师不教,同学又说不清楚,能怎么办呢?

文章图片1

我想借这个机会给大家解解密,介绍一套我个人认为最简单的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论。

要构建体系,先给“知识体系化”一个清晰的定义。

考虑到无论是按线性还是网状进行组织,知识都是那些知识,那么区别一定不在知识本身,关键是“知识间的联系”。

于是我们可以对“知识体系化”给出最简单的定义:

体系化就是让每个知识点和其他知识点产生尽可能多的联系。

做到了这一点,不同知识点之间就会相互提醒、相互强化,最终以1+1>2的方式得以呈现。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第一步是把知识学透彻,只有把每个单个知识都学懂学透才可能发现知识点之间或显然或隐秘的联系。

要想学懂学透并不复杂,把“费曼学习法”用好就行。

李笑来认为:概念是一切知识结构的基石。

所谓“独立思考”最朴素的描述无非是:能够独立正确地使用正确的概念。

如果要说学习,那无非就是习得一个又一个的概念,然后理清每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最后弄明白每个概念在是不同的情境下应该如何应用,就这么简单。

大名鼎鼎的“费曼学习法”其实就是根植于对基础概念的打磨,并贯彻了最核心的一句话“教才是最好的学”

· 第一步 ·

选择一个概念。这适用于任何学科的任何概念。

· 第二步 ·

教授这个概念。把你的教授对象定位为小学生,用他们能听懂的语言去解释这个概念。(有人可以教那就教别人,没有人也可以在想象中教自己)

· 第三步 ·

返工。这一步针对的是第二步你解释不清的地方,再返回到原材料中,重新学习。当你可以解释清楚后,合上课本,继续第二步教授这个概念。

· 最后一步 ·

回顾和精简。把你刚刚对于概念的解释写下来,然后大声读出来。如果有不够简洁或者听起来让人困惑的地方,那就再一次精简,用最少的文字去解释清楚。而这时,你会发现自己真的理解了这个概念的实质。

这样的费曼学习法,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还是一种思维方式。

对于每一个概念,不要用似是而非的另一个复杂概念去解释,而是问最基本的问题,用最简单的语言来直接解释。

这种思维方式会让我们一直追溯事情的基本真理,然后,从基本的真理出发,再进行逻辑推导。

经过这一系列的重重考验,你才能够说自己已经学懂学透了对应的知识。

你想啊,老师为什么是老师呢?不就是因为他们能在讲台上把知识教给你们吗?要是你也能做到这个地步甚至做得更好,还有谁敢说他学得更好吗?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单个知识学清楚了,下一步是找到知识间的联系,这也是大多数同学在构建知识体系时最头疼的地方,因为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切入也不知道如何思考。

没有明确的思考指向,人的大脑就倾向于不思考。我们需要通过一些手段刺激一下懒惰的大脑,最好用的套路是通过提问来引导自己进行高质量思考。我把用于引导知识联系的问题总结为:十字路口提问法。

十字路口有四个方向,上下左右分别代表一个固定的具体问题,把上下看成对知识的纵向的深度延伸,而左右看成是对知识横向的广度扩充。每当你通过“费曼学习法”学懂一个知识点,就按“十字路口”上下左右的顺序把四个问题统统追问一遍并强迫自己给出答案:

· 上 | 从上而来 ·

这个知识点由什么知识点延伸或推导而来?两者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怎么得到的?

· 下 | 下通何处 ·

这个知识点延伸或者推导出了什么新的知识点?两者之间什么逻辑关系?怎么得到后者的?

· 左 | 左看相似 ·

和这个知识点类似的知识点有哪些?

· 右 | 右看应用 ·

针对这个知识点可能出现的考察方式或者题目类型有哪些?

对于追问自己的这四个问题,一定要强迫自己给出相应的答案,这里的强迫是说无论如何都一定要有个答案。

刚开始对于对知识点几乎一窍不通的你来说肯定非常痛苦,但依然希望你耐住痛苦坚持做下去因为随着后期复习的深入和你掌握的知识点的增加,你的知识联想会越来越顺利,并且你给出的答案对不对好不好都不重要,有去可以联系知识和深入思考才重要“只要做了就比啥都不做要好很多”。

等你对足够多的知识点完成十字路口提问,不知不觉中你已经为各种知识在脑中建立起了紧密且复杂的关系。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学会了通过提问引导自己对知识点延伸和拓展仅仅是在脑中联系起了各个知识点,这还远远不够。

因为现在的知识体系还仅存于我们的脑海里,想要搭建起最坚实的知识体系最好得把脑海里的知识网状结构落实到纸上。

这个过程就要用到大名鼎鼎的“思维导图”了。

大家多少对思维导图有所耳闻,知道好像是五颜六色花里胡哨的知识网状图。也许你也曾经考虑过使用它,但又听说画思维导图有各种技巧你没有时间去了解所以迟迟没有动手。

别怕,明确地告诉你们,任何方法只要抓住了本质,操作起来都非常简单,至于那些五颜六色和花里胡哨都不过是用来锦上添花和包装的噱头,在高三追求极致效率的时期,压根儿不用管。

不管外界把思维导图吹得多神,说白了他也就只是个根据人脑神经元网络结构映射出来的用网状形式记录知识和知识联系以帮助梳理记忆和提取的记录工具而已,既然是记录工具那就和你的课堂笔记没有任何区别,别有任何心理障碍,跟着下面的步骤直接开始画就好。

要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我们一共需要画两种思维导图:

· 第一种 ·

以日期为基准——负责记录的“日期导图”

每天晚自习开始前或结束后抽10分钟足够。(建议把时间固定下来,更容易坚持)

✔写下日期和星期几。

✔写下当天所有上课科目的科目名称。

✔按照自己的记忆并对照自己上课记录的笔记要点。

✔在每个科目后面用最简洁的语言分条目概括上课学了什么,如基础概念、知识点、题型、结论等等,作为知识节点。

尽可能做到一句话讲清楚或者用一个短语代表一个知识点(完全抛弃细节,因为导图不负责呈现知识具体是什么),他的作用是记录并在日后提醒你今天学过了什么。

✔分层次将节点连接起来就好。

以日期为基准的思维导图严格讲没有帮你构建知识间的关系,只是记录了每天都学了啥,做好了这一步是什么效果呢?

不仅能帮你在当日学习完成后及时梳理所学内容,而且是到了周末你打开自己这周的“日期导图”能够清楚地看到这周每天每科都学了什么,然后在那些精简短语或语句的提醒下回忆起每个词语背后具体的内容。

到此程度这一份“日期导图”其实就可以作为后面第二种导图的素材来源了。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连学过什么都忘了你怎么可能全面构建起知识之间的联系呢?

· 第二种 ·

以章节为基准——负责联系的“章节导图”

有了“日期导图”作为素材准备,接下来是最重要的梳理知识联系的“章节导图”。

每周末放假时固定下两个小时的时间,分科目各找一张大点的纸:

✔在纸中心写下这周学习的章节标题或者核心内容的名称。

✔然后从这个标题出发写下任何你能联想到的相关知识关键词、关键短语、关键语句,中间用箭头连接。(这一步可以参考“十字路口法”中你针对单个知识点给出的联想答案)

✔再从这些新增的节点出发写下其他您能你能联想到的相关知识关键词、关键短语、关键语句,中间用箭头连接。

✔如此重复直到你再也写不出新的关键词、关键短语、关键语句为止。

✔回过头审视你写下的所有节点,思考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果没有关系则不管,如果有逻辑关系就在两者间的箭头上写下相应的关系词。

✔将完成的“章节导图”上的知识节点和这一周完整的用于记录的“日期导图”对比,寻找是否有出现在“日期导图”中但尚未在章节导图中出现的“漏网之鱼”,如果发现就单独考虑“漏网之鱼”应该放置在“章节导图”中的什么位置,完成添加后考虑新增节点和其他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加上关系箭头。

通过以上步骤就完成了对于已学知识及其关系的梳理,若下一周学习的知识仍为同一章节就在下周末于同一“章节导图”中进行增补和完善,若知识属于另一章节就另起一张纸。

需要注意的是,“日期导图”当日完成记录后就固定下来不再删改,而“章节导图”本质上是一张动态更新的导图,后期如果在重看资料书或者刷题练习过程中产生任何新的知识节点或者对已有节点之间的联系有了新的体会和感悟都应该及时在导图中补充和完善,直到其成为你个人专属的知识地图。

并且导图做好要及时回看,“知识的固化常常发生在多次重复之后,笔记做完不看那完全就是毫无实际作用的行为艺术。”跟着导图的思路时常回想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发现模糊和遗忘立刻复习才能让你做好的导图变成复习的有力工具。

最终的理想情况是,通过费曼学习法你对导图里的每个知识点本身都学得透彻,然后通过“十字路口法”让每个知识点的延伸和应用在脑中了如指掌,最后在导图的指引下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落在纸上并全然掌握,知识体系便建成了。

都说创新就是想法的连接,其实解题也是如此。

所谓简单题就是读完题你清楚地知道在考察哪一个具体的知识点,会了就会了,不会也不过就是那个点尚未掌握,突破了就行了。

但所谓难题,往往是从一个知识点出发通过隐秘的逻辑联系连接到其他一个或者多个知识点。

之所以他能难倒一大批人不仅仅在于多个知识点中任中一个没掌握就解不出来,更在于由于联系隐秘,看着切入的知识点很难想起和他有联系的其他点,想不起所以用不好,用不好所以做不出。

构建知识体系就是在高三一整年学习和刷题的过程中不断收集整理知识点之间可能出现的联系并争取在考试前全部熟练掌握,等到考场上别人看着一个点想不起丝毫你却照着自己的知识地图思路泉涌,差距和优势立马就体现出来了。

当然了,构建知识体系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初期你并不会觉得自己和别人有什么不同甚至会觉得自己的效率偏低,但相信我,长期坚持下去,当别人每次发现联系进了脑子然后忘掉,你却记录在案还时常回顾整理,那“后劲十足”这个词除了你其他人都不配拥有。

方法给你了,怎么做以及做成什么样都看你自己了。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