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泽东这一招冻结了四十万蒋军,国民党媒体感叹:毛泽东真高明

 茂林之家 2023-03-04 发布于湖南

解放战争爆发后仅一年,人民解放军发起了战略进攻,共歼敌152万余人。

其中包括一个兵团部、两个整编军部、20个整编师(军)部、66个整旅、12个旅部及205个整团,甚至还争取了1个师起义。

在此过程中,共俘获敌方将级军官150名。此外,人民解放军还收复了15.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文章图片1

其中包括164个城市,其中许多都具有重要军事、政治和经济价值。

这些胜利,极大地改善了解放区的经济条件,扩大了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影响力,促进了各解放区的联系,同时打造出新的中原解放区。

在这个号角响彻中国大地的时刻,毛泽东和周恩来、刘少奇等人,在陕北那简陋的农家小屋里,用几张军用地图详细计划着外线进攻的战略方针。

这个方针不仅逆转了解放战争的形势,还推进了蒋介石政权的灭亡,奠定了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基础。

尽管毛泽东撤离了延安之后,仍继续在环境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指挥着全国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进行作战。

但是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成功地指挥了刘邓大军、陈谢、陈粟三路大军。

文章图片2

其中,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捣中原,并与其他两路会合,解放了中原广大地区,将前线推进到长江北岸,逼近了国民党统治区的腹地。

所有这些胜利的获得,都归功于毛泽东在陕北山沟里的指挥。同时,周恩来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理总参谋长,在与毛泽东的商议中,制定了许多重大战略决策。

文章图片3

后来,周恩来称赞毛主席在最小的司令部指挥了最大的全国解放战争。

毛泽东撤出延安后,蒋介石动用了几十万大军进行多路围追堵截,妄图摧毁我党的指挥机关。

然而,毛泽东不畏危险,留在陕北与军民一起抗击敌人,在政治上具有极大意义。

此举振奋了陕北和全国解放区军民的斗志并鼓舞了胜利信心,同时也令蒋介石十分失落。

在离开延安后的十几个月里,敌人一直搜寻毛泽东的行踪,甚至进行拉网式搜索,但始终未能发现他的踪迹。

毛泽东未被发现,令胡宗南发愁,他难以向蒋介石解释,更令蒋介石焦虑不已。

但毛泽东并没有视敌人如无物,他的注意力仍然放在中原战场上。即使敌人已经逼近,他仍执意发紧急电报,甚至有时一份电报写到半截,被逼搁置后又在前进途中继续。

有一次,在暴雨夜晚,敌人距离仅数百米,大家不敢大声说话。

文章图片4

毛泽东和警卫战士们躲在一个高坎下,注意力集中在敌人身上,他们看到敌人打着手电筒来回搜索,形势十分紧张。

警卫战士们强行压下内心的紧张情绪,枪上的刺刀上好了,做好了拼杀的准备。最终,敌人什么也没搜到,只能悻悻地离去。

毛泽东在这样艰险和动荡的环境下,勇敢地指挥着百万大军向蒋介石发动攻击,震撼了整个世界。

此时,毛泽东除了忙于指挥战争,还需要领导党的全面工作。

1947年7月21日至23日,当刘邓大军正在进行鲁西南战役,渡过黄河时,毛泽东在靖边县小河村召开了中央会议。

文章图片5

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强调加强土地改革和统一战线工作,并提出关于战争持续时间的问题,指出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可能需要长达5到10年甚至15年的时间,因此必须进行长期规划和准备。

毛泽东是个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家,当战争形势发生转折时,他总能早早地洞察到关键点,及时抓住问题,并提出可行办法,指引前进的方向。

这是使毛泽东胜过对手的关键所在。相比之下,蒋介石往往处于盲目乐观的状态,只看到眼前的表象,并忽略了后续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毛泽东召开十二月会议前不久,蒋介石在北平召开了一个军事会议,这也彰显出双方在领导风格和作战策略上的差异。

文章图片6

在10月20日的讲话中,蒋介石宣称:“经过一年的作战,我们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对共产党做到了从陆上、天上、海上的封锁,毛泽东无处可跑。”

然而,这种盲目乐观的言论令人怀疑蒋介石的判断力和执政能力。他自己也开始感到不合时宜,于是飞到青岛召开军事会议,商讨过去一年的军事战略。

在会上,蒋介石解释自己的言论,他说:“今天我们检讨统帅部过去所定的战略目的,可以说已经完全达到。国军占领烟台、龙口,他们海上交通线已被封锁了;解放军没有飞机场,所以他空中的接济也断绝了。我们今天真是关上了大门,关上大门即使是一只老虎也要被我们打死,何况他是一只老鼠呢!”

然而,事实上战局已经非常危险,毛泽东正指挥三路大军攻打中原地区。华东野战军在胶东半岛大战敌人,已经将敌人逼到济南、青岛等孤立城市内。

华北战场我军攻占石家庄市,东北野战军更是将敌压缩在长春、沈阳、锦州、营口等孤城之内。

文章图片7

蒋介石的言论实在太乐观了,可能是嘴硬或缺乏判断,其实,他坦诚地承认错误 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战争已到白热化,蒋介石自信满满,宣称下一个战略目标是追剿,阻断毛泽东的兵源和粮食供应,甚至声称只要犁庭扫穴,就能把我军打成流寇。

这样大言不惭的话,让人不禁感到可笑。

文章图片8

不过,在十二月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和战术指导奠定了基石。

这些原则不但在20年的战争实践中被验证有效,而且在其中,十大军事原则最具有代表性。

这些原则来源于战争实践,经过长期检验后被证实是最有效的基本军事原则,不仅是战役战斗的准则,也是战略指导原则。

在这20年的历程中,毛泽东导演了许多战争活剧。这些活剧,几乎都是以“敌进我退”为基础,大部分是游击战争。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革命战争出现了历史的转折,逐步蜕变成了“我进敌退”,并变成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的攻势战争。

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是他一贯坚持的作战指导方针和原则。这十条原则来源于战争实践,经过长期检验后被证实是最有效的基本军事原则。

它不仅是战役战斗的准则,也是战略指导原则。这些原则的确是中国革命战争成功与失败经验的结晶,是毛泽东用以战胜对手的战略战术思想的集中体现。

随着十二月会议的结束和春天的到来,陕北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蒋介石的计划已经彻底失败了。

文章图片9

在此情况下,毛泽东认为可以离开陕北,于是他决定渡过黄河并前往华北与刘少奇、朱德会合,以便指挥即将到来的同蒋介石的战略决战。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与周恩来、任弼时一起到达黄河西岸吴堡县的川口。

在船尾向岸边送行的陕北乡亲们挥手告别后,毛泽东离开了他战斗的陕北根据地,并结束了在这里历时371天的转战生涯。

接着,他来到了临县双塔村与叶剑英、杨尚昆率领的从延安撤退到这里的中央后方人员会合。

毛泽东对他们表示:“同蒋介石的这场战争可能要打六十个月,前三十个月是我们上坡,到顶,也就是说战争打到了我们占优势;后三十个月叫做'传檄而定’,那时候我们是下坡,有的时候根本不用打仗了,喊一声敌人就投降了。”

毛泽东的这个预言不久便得到了应验。

渡过黄河之后,毛泽东乘汽车通过岢岚、神池、雁门关、代县、五台山,于4月13日到达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

这里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的所在地,聂荣臻为了让毛泽东住得习惯,腾出了自己居住的房子。在这里,毛泽东会合了刘少奇、朱德等人。

到达城南庄后不久,有一天国民党飞机突然飞到这个村庄上空。尽管工作了一夜,毛泽东仍然躺在床上睡觉。

聂荣臻焦急地来到床边,请毛泽东快到屋后的防空洞去。毛泽东若无其事地像平常一样慢条斯理地坐了起来。

文章图片10

卫士们急得团团转,可他还是在开玩笑:“不要紧,没什么了不起的!它们无非是投下一点钢铁,正好打几把锄头开荒呢!”

在聂荣臻和卫士们的簇拥下,毛泽东刚刚钻进防空洞,一个大炸弹就正好落在毛泽东住的房前,门窗都炸碎了。这真是一场惊险的经历!

显然,毛泽东的住处已被敌人掌握了。面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决定在当晚离开城南庄。

聂荣臻一生,都对这次历险对此至今记忆犹新,晚年回忆起来 ,还在后怕。

1948年5月27日,毛泽东开始进驻西柏坡。当时,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正不断向国民党军进行进攻。

随着毛泽东进驻西柏坡一个多月的时间,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争便胜利结束了。

毛泽东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展了一年的战略进攻,不仅取得了辉煌的战绩,还积累了颇为丰富的战略进攻经验。

这些经验形成了毛泽东独特的战略进攻理论,为他增添了一把置敌于死地的利器。

在此之前,由于人民解放军一直处于战略防御的历史环境下,缺乏进行大规模战略进攻的机会,因此缺乏系统的战略进攻理论。

文章图片11

因此,无论是在毛泽东的军事著作中,还是在人民解放军的军事理论和经验总结中,有关战略进攻的理论十分罕见。

虽然过去曾有过一些战略进攻的实践,但与解放战争中的战略进攻相比,规模、参战兵力、持续时间、战场范围、作战形式、作战任务、战场情况及指挥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不同。

毛泽东所精心策划和指挥的这种大规模战略进攻中,蕴含着丰富的经验和理论。

首先,决策者在选择进攻方向和时机时,必须针对敌方的必救之处来进行打击,这是其中一个核心要素。

进攻方向和时机的正确与否,可以加快或延迟战争进程,将战争带入坦途或泥潭。

如谚语所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正是战略决策的实质。

因此,战略进攻的决策是否正确,很大程度上要看攻击的主要方向和转入攻击的时机。

文章图片12

毛泽东的正确决策,在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实际结果中得到了体现。

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战略指导者首先需要选好主要进攻方向。

正确选择主要战略方向对于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具有重大影响,这是古今中外的战略家都认同的观点。

斯大林更是言之凿凿地说,战略基本方向选对了,就能够预先决定整个战争九成以上的结果。

毛泽东非常巧妙地将战略进攻的主要方向选在了以大别山为目标的中原地区,这是一着具有独具匠心的好棋。

这个地区不仅是蒋介石兵力空虚的弱点,也关系到他的安危要害。对该地区实施重点进攻,既催生了我军的攻势,又能攻其必救,迅速突破敌人战略纵深,威胁其腹地。

从而使得蒋介石面临着决定性打击的威胁,对其全局产生了极大的震荡,起到了诸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从我方面来看,中原地区还具有另一个好处,那就是方便我们从不同方向集中兵力,灵活机动作战,既可以把握得住进攻初期的胜利,又有助于乘胜追击,促进全局性的胜利。

文章图片13

当刘邓大军南渡黄河,进入大别山,在陈谢、陈粟两军接踵而至的情况下,我们在中原战场展开了三路的大军,此时,蒋介石竟然显得非常慌乱。

为了增援,他仍不惜从山东和陕北两个重点战场抽调兵力,这就足以说明,毛泽东选择的主攻方向恰恰是踩在了敌人的痛处上。

而与此同时,蒋介石却选择了相反的战略主攻方向,并且分兵多路,与毛泽东的战略主攻方向形成了鲜明的对立面。

蒋介石选择分兵往两个方向进攻,而毛泽东所选进攻方向的高明程度,也因此变得一目了然。

文章图片14

国民党自己的媒体也表达了对此的评价:毛泽东下令刘邓在河南强渡黄河,奇袭陇海路西段,这一策略使得四十万最精锐部队无法参战,毛泽东简直是无法战胜的。

相比之下,国民党动用大批军队仅仅进占一个空城延安,并未能捕捉到解放军的主力。

国军深入陕北时则步入了敌方布置的陷阱,看来失败已在所难免。毛泽东的策略之高明,实在令人惊叹!

不过这篇评论只讲述了一半的真相,却没有光顾及到蒋介石在山东的窘境,蒋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和其他部队片甲不归,损失无算。

毛泽东选择主攻方向打出了几十万的胜仗,占领了中原解放区,而蒋介石在两个主攻方向上惨败,一无所获。

显而易见的是毛泽东获胜,蒋介石失败,胜败的本质问题与战略进攻时机的把握密切相关。

文章图片15

把握好转入战略进攻时机的关键是要看敌我形势转换,只有在敌军进攻开始减弱,自己军队才能有优势。

但是,毛泽东却在转机尚未到来时就提前转入战略进攻,这是一项艰难的冒险,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决心。

毛泽东之所以有如此惊人的胆略,一方面是因为他对蒋介石的弱点了解得透彻,另一方面则是毛泽东在辩证思维方面拥有非常出色的天赋,他能够看到蒋介石进攻虽未完全停止,但已是濒临崩溃的状态。

尽管蒋介石的总兵力仍然处于优势,但缺少强大的机动兵团,这使得他在战略纵深上存在不利因素。

与此相反,国民党军的武器装备虽然卓越,但因政治上的腐败、军心不齐、人心不顺等问题,致使士气普遍低落,无法充分发挥装备的优势作用。

通过全面分析这些相互矛盾的情况,毛泽东认为敌人的进攻尽管没有停止,但是主要机动兵团已转移到山东和陕北,原本的战斗力十分薄弱。

而我军虽处于防御地位,但士气高昂,解放区人民齐心协力支援我军作战。

蒋介石已经处于全民包围之中,这些军事和政治上的有利形势大大补充了我军的劣势,形成了有利的战略进攻时机。

毛泽东在选择战略进攻的时机时,完全出乎蒋介石的意料,起到了战略突然性的作用。

人民解放军南渡黄河,直插大别山,展开了三路大军进行运动战,攻城掠地,东打西杀,使得蒋介石猝不及防,陷入被动地位。

毛泽东指挥战略进攻,采取两种基本样式,一种是以三路大军中间突破,两翼钳制,分三路向敌人的战略纵深进攻,同时令山东和陕北两翼战场积极钳制敌人,防止其派兵增援。

而中间战场则首先以一路大军实行千里跃进,勇往直前,插入敌占区的纵深,进占大别山。以另外两路大军分别进占豫陕鄂、豫皖苏边区,从而取得先敌展开的必要时间。

文章图片16

毛泽东具有良好的决断力和创新精神,敢于打破眼前的一般局面,创造新的局面,是伟大战略家的典范。

一旦站稳脚跟,接下来的行动就是根据敌情来调整战略部署,展开新的进攻。

三路大军在中原战场上疾驰,相互支援,密切配合,以高度机动的作战方式彻底歼灭敌人。

毛泽东创造的另一种作战样式则是内线和外线紧密配合的战略进攻。在此战略攻势开始后,毛泽东清晰的区分了外线和内线战场,并规定了它们不同的战略任务和相互配合的方式。

此种内线和外线战场并存,敌我混杂,内外线部队既在战略上互相策应和协同作战,又能依据当时的敌情自主作战。

这种灵活的作战方式不仅能够发挥各部队的积极性,还能让国民党军腹背受敌,难以应对。由于缺乏战略机动兵力,蒋介石特别容易受到毛泽东的战略进攻方法的影响。

战略进攻开始后,毛泽东先是指导内线部队在山东和陕北战场钳制敌军主力,以便外线进攻部队在中原战场展开行动。

三路大军一进中原,山东和陕北内线战场的敌军立刻加强了增援,从而减轻了内线战场的压力,并乘机展开攻势。

当外线战场的境况愈加紧张,需要内线战场协调作战时,毛泽东会指导内线的兵团加强攻势,把增援外线的敌人牵扯回来或拖延它们的行动,锁定敌人并阻止它们继续增援。

文章图片17

这样,蒋介石只有极少的机动兵力可用,被毛泽东调动的两头奔逃,难以为继。

中原战场开始进攻后,毛泽东还指示华北战场和东北战场积极展开攻势作战,以支援中原战场的外线行动。

在北部战线,毛泽东同样采取了两个战场紧密配合的作战方式。当东北野战军发起攻势时,毛泽东指示华北战场积极行动,制约关内敌军的行动并阻止它们增援东北战场,直接策应东北战场的作战行动。

纵观全局,毛泽东的这种战略指挥形成了南部战线中央和两翼的协作,北部战线关内和关外的协作,以及北部战线和南部战线的协作。

首先,人民解放军采取的内外线配合,迫使国民党军分散兵力,在顾此失彼的情况下从全面防御转为分区防御。

文章图片18

最终,分区防御也无法抵挡解放军的外线和内线同时打击。这种战略进攻样式是毛泽东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情况出发所创造的,也是中外战争史上罕见且独特的。

其次,人民解放军敢于无后方作战,变无后方为有后方。

解放军在国民党统治区域作战,无法得到老解放区直接的支援,在人力物力上受到很多限制。

因此,执行外线作战任务的部队必须树立敢于在无后方条件下作战的思想,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变无后方为有后方。

第三,逐步扩大作战规模。由于人民解放军在开始战略进攻时缺乏兵力优势,并且深入国民党区域作战,敌人尚可集中强大兵团,在对其威胁最大的方向实施反击。

因此,在转入外线作战的初期,毛泽东一再指示各部队应当主要打中、小规模的运动战。

第四,在逐步改善作战条件后,毛泽东又指示各部队逐步扩大战役规模和提高城市攻坚战的比重,攻击敌人的中等设防城市或坚固设防城市,并同时歼灭增援的敌人。

文章图片19

这种逐步扩大战役规模,以及攻克敌人坚固设防城市的方法,被粟裕运用于洛阳战役到豫东战役。

最后,人民解放军采用的这四种基本战略进攻样式,是毛泽东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战略进攻理论的创造性发展,也是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获胜的重要因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