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苏轼会创办历史上最早的“公立医院”

 海曲上人 2023-03-04 发布于山东

苏轼,大家对他的认知,可能都只局限于他是北宋的文坛魁首,是个才情勃发的大诗人,但是,他还是一位精于医药,长于养生,十分重视医疗事业发展的这样一个人。

文章图片1

他在一首代表作品《赠眼医王生彦若》中写到:

针头如麦芒,气出如车轴。

间关络脉中,性命寄毛粟。

而况清净眼,内景含天烛。

琉璃贮沆瀣,轻脆不任触。

而子于其间,来往施锋镞。

笑谈纷自若,观者颈为缩。

运针如运斤,去翳如拆屋。

诗中把眼睛比作“琉璃贮沆瀣,轻脆不任触”,极力赞叹王彦若精湛的金针拨目翳(白内障)技术,并且在治病过程中能够恰到好处地对病人通过沟通进行心理疏导。

这样一位重视医学,重视医疗人才的人,创办了中国历史最早的“公立医院”也就不奇怪了。

据史料记载:公元1089年,54岁的苏轼第二次外放到杭州任知府时,碰到了百年不遇的瘟疫大流行,病人腹痛腹泻、发热恶寒、肢节疼肿,杭州城里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求医问药的穷苦百姓,死者不计其数。然而,城里的不良黑心药商囤积居奇,抬高药价,大发瘟疫财。

文章图片2

面对病疫和不良药商的黑心作为,苏轼也是痛恨万分。于是,他决定建一座医院,来集中收治病人。

可是开设医院需要大量资金,怎么办?他拨出公款2000贯,自己又捐赠黄金五十两。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参加了募捐,办医的资金也募集起来了。

筹集到资金的苏轼,立即在杭州众安桥旁边找到了一处官家的院子,聘用僧人做掌管,并聘请了一些医生,办起了一所名叫“安乐坊”的病坊——也就是题目中提到的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公立医院”。

文章图片3

医院建起后,苏轼立即派官员和医生分赴各社区救治病人,同时免费发放食品、药品。苏夫人还献出了娘家祖传的秘方“圣散子”,这是治疗疫病的特效药。并定下了一个规定:只赠药,不开方;只赠穷人,不赠富豪。有钱人用药,每用一服,须捐助安乐坊纹银百两。

安乐坊在苏轼的经管下,前前后后救活了数千人,还有效阻止了疫情的扩散,获得了长足发展。为了维持安乐坊的固定开支,苏轼还规定每年从地方税收中拨出少许资金作为维持病坊的经费。同时,对于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医生呈报朝廷奖励。甚至在苏轼离任后,还在为这所病坊捐钱。

苏轼不仅自己办医,还教人办医,他被贬惠州时,广州疫症流行,死人无数。当时的太守王敏仲就去信请教,他毫无保留地把在杭州办药坊治病救人的经验介绍给他,于是广州也照他的办法,众筹办起了安乐坊,救活了不少百姓。南宋时期,还效仿苏轼的做法,创办了官办的医疗救助机构——养济院,在宋朝医疗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后来,苏轼众筹办医的做法,也得到了宋徽宗的认可,宋徽宗对安乐坊的医生给予赐紫衣的嘉奖,并将安乐坊改名为安济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