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文化名城丨安乐坊:苏轼在杭州建的“方舱医院”

 grandy3hz 2023-02-02 发布于浙江

2020年初以来,中国的抗疫行动,让我们见到了科学防治的力量。中国历史上,瘟疫从来不是一位“稀客”,那么在一千年前的宋朝,古人又是如何防治瘟疫的呢?

苏轼的抗疫行动

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来杭州当了“市长”。

谁知他刚一到任,就碰到了瘟疫大暴发。杭城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求医问药的穷苦老百姓。而有些药铺竟然在这个时候抬高药价,大发瘟疫之财。

面对瘟疫和黑心药商,心怀百姓的苏轼便开始了他的抗疫行动。

苏轼与安乐坊

抗“疫”第一步:创立“公立医院”

苏轼首先想创立一座类似于现在公办医院的机构。这一点,古人和我们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

那为什么传染病来了要先修医院呢?首先,杭州人口众多,人员流动越强,传染速度越快。其次,假设医院能够及时收治所有病人,那么疫情将会迅速得到解决。

所以,建设专门的传染病医院,其实就是为了及时收治病人,起到隔离的作用,避免疫情传播愈演愈烈。这大概是“方舱医院”的最早雏形了。

古画中建造房屋的场景

资金筹措:苏轼和夫人带头募捐

开设医院需要大量资金,钱从哪里来呢?苏轼和属下商量后,决定采取募捐的办法。

他从府库里拿出2000贯平时省下的办公经费作为基金。可是,用这笔资金来筹建一座医院是远远不够的。

苏轼回家后,把情况同夫人一说,夫人大力支持,带头卖掉自己陪嫁的金银首饰参加募捐。苏轼又拿出自己的积蓄五十两黄金交了上去。

在苏轼的大力号召下,大家你一砖、我一瓦,终于筹足了资金,在杭城中心的众安桥附近办起了医院。这个“方舱医院”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安乐坊”。据说,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公立医院”。

安乐坊

科学防治:古人的智慧

安乐坊建成便立即投入使用,收治贫困的确诊病人。这些病人的收治也很有条理,并不是将他们一窝蜂地安排在一起,而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情轻重分别安排病房,防止交叉感染,直到这些患者痊愈后,才可以离开。慢慢地,医院还开了几个分坊,方便百姓就近看病取药。

医生们也没有坐在安乐坊里等病人上门,而是进行上门治疗服务,每日大街小巷地串门,将药剂和食物送到患者家中,几乎做到了不遗弃一个穷人,让杭州的老百姓能在天灾中活下来。

在苏轼的努力下,这场瘟疫慢慢地得到了控制。

古画中施药救助的场景

从安乐坊到安济坊

这一次解决瘟疫的过程,尤其是“安乐坊”的创建及其运作模式引起了朝廷的极大关注。朝廷觉得这种官办的医疗救助机构,在此次疫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便大力支持和倡导。于是各地纷纷效仿建起了公立医院,“安乐坊”也更名为“安济坊”。

在历朝历代的抗疫中,宋朝的救济工作无论是覆盖的广度还是深度,都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这不仅是因为有像苏轼这样的地方官员,更是因为宋朝经济繁荣发达,医疗体制先进,政府有实力向民间进行医疗救助。这些防疫救助的经验,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清明上河图》中市井繁华的场景

(本文图片来源: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凤凰山管理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