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欧名导合集,拍尽人性与欲望窥视!

 ZmlZwh 2023-03-04 发布于甘肃

前言

有人说他是罗马尼亚的贾樟柯,他在电影语言及剧作方式上创新程度不高,他的作者策略是非常明确的“自我东欧化“、”情节剧化“和”女性视角“。

他关注社会问题,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历史和后社会主义现实有着深刻的批判性反思。

他不仅善于运用镜头语言讲述故事,题材也都着眼于罗马尼亚后社会主义现实,聚焦平凡人在特定时期的生活。

他在《四月三周两天》片中展现出过人的场面调度能力,场景衔接流畅自然,长镜头一气呵成,他就是——克里斯蒂安·蒙吉

图片

蒙吉的电影成就堪称卓越。他是戛纳的宠儿,以“平地生惊雷”的风格,一次次征服口味刁钻的评委会,将罗马尼亚新浪潮推向巅峰。

三十岁开始电影生涯之前,蒙吉当过新闻记者。

无论是接受采访还是主持论坛,一个问题抛来,他总能滔滔不绝发散出问题之外的问题。

他的身上天然有一种对社会生活的热忱,从外表到谈吐都特别接地气。

图片

从2007年开始,差不多五年出一部作品,讲述少女秘密堕胎的《四月三周两天》摘走金棕榈,探讨宗教与世俗矛盾的《山之外》斩获最佳编剧和最佳演员双项大奖,2016年,凭借描摹中产阶级焦虑生存的《毕业会考》拿下最佳导演。

蒙吉的电影无一不是对罗马尼亚现代社会的白描,这个前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图景,常能让中国观众产生无缝对接的代入感:“太中国了。”

他刻画人浮于事的事业系统,焦灼不安的中产阶级,错综复杂的关系社会,麻木不仁的世态人情,他总能从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出发,进而辐射整个社会的图景。

图片

2007年,《四月三周两天》令蒙吉在戛纳大放异彩,那一年也是戛纳六十周年,主竞赛单元大师云集,科恩兄弟、大卫·芬奇、金基德,安德烈·萨金塞夫……

最高荣誉金棕榈给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罗马尼亚导演,却是众望所归。

蒙吉常常被认为是罗马尼亚新浪潮的领军人物,但他认为得奖只是时机刚好:

“早在《四月三周两天》之前,大概在2001年左右,罗马尼亚新浪潮就开始了。”

图片

图片

1989年末,罗马尼亚独裁统治者齐奥塞斯库政权倒台,国有电影工业体系土崩瓦解,电影院仍归政府管理,政府没钱维护修缮,影院纷纷倒闭。

“400家影院下降到40家影院,大冬天供暖系统损坏无人修理,观众只能在零下两度的电影院看电影,后来就没有人去电影院了。我们流失了不止一代的观众。”观众锐减,影片产量逐年走低,到了2000年,整整一年没有拍成一部电影,被称为罗马尼亚电影“元年”:“一切归零,也是重新开始。”

图片

蒙吉总说自己是幸运的,当他开始电影生涯的时候,政府出台了新的电影法规,设立辅导金鼓励小成本电影的创作。

没有观众、没有票房,商业的衰退反而促使电影创作者集体向艺术倾斜。

图片

2005年,罗马尼亚导演普优凭借《无医可靠》获得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最佳影片奖;

2006年,波蓝波宇凭借《布加勒斯特东12点8分》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

2007年,蒙吉的《四月三周两天》和内梅斯库的《加州梦想》分别在主竞赛单元和“一种关注”高调登顶;

2016年,蒙吉的《毕业会考》和普优的《雪山之家》两部罗马尼亚电影同时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

图片

这个人口不足两千万,平均一年生产十部电影、全年票房4亿左右的国家在欧洲顶级电影节上频频亮相,令人惊叹,

他们秉承相似的美学风格,关注罗马尼亚后社会主义现实,被集体命名为“罗马尼亚新浪潮”:极简主义、自然光、手持摄影、长镜头,尽可能减少剪辑次数,以保存时间流淌的痕迹,呈现“一天一夜”和“此时此地”。

图片

蒙吉的《四月三周两天》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那是东欧剧变前的1987年,也是齐奥塞斯库推行他的人口增长政策的第22年,为了保证人口数量增长,提振经济,这位独裁统治者公然宣称胎儿是社会的财富,不生孩子就是背叛国家。

他颁布法令禁止离婚、堕胎和避孕。

图片

禁令一出,婴儿数量剧增,但落后的医疗设施导致大部分婴儿出生时就死去,孕妇也得不到很好的照料,不少人寻找黑市医生堕胎,死亡率极高。

荒诞可怖的现实中,《四月三周两天》只是其中的一则微不足道的悲剧。

首都布加勒斯特,一名女大学生为帮助好友秘密堕胎,一天内精神和肉体接连遭受磨难。

图片

蒙吉的镜头冷峻克制,像讲述一件稀松平常的日常故事,却有暗流涌动的惊悚感。

阴冷萧瑟的冬夜,女学生怀中抱着四个月大的胎儿残骸,惊慌失措地走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镜头跟随着她跌跌撞撞,她留给观众一个脆弱紧张的背影,观众却能感受她备受煎熬的内心世界。

蒙吉说,这是他回望青年时代,最想讲述的故事,高压政治并不是他电影的主题,那只是电影的底色。

“尊重时间的流逝,尊重每个时刻的真实性。”蒙吉试图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以及时代中具体而微小的人物和故事。

图片

五年后,蒙吉创作的《山之外》,同样也是发生在两个少女之间的故事。

《山之外》改编自报告文学,一名修道院修女的朋友被认为是恶灵附体,最后被绑在十字架上“驱魔”直至死去。

这则完全可以被拍成“震惊体”的故事,蒙吉拍得尤为压抑和冷清。

他从来不会在电影里控诉某个人的卑劣行径或是触目惊心的社会现象,只是尽力陈述一段事实,铺陈细节告诉人们事情是怎么发展到这样的地步,更深层的解读留给观众。

图片

图片

对善恶的探讨延续到蒙吉2017的《毕业会考》中,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一个年近五十的中年男人,蒙吉把自己的生活经历融入了这个故事。

不同于蒙吉此前的作品,《毕业会考》融合了中年危机、升学移民,教育腐败,医患关系、婚外情等社会问题的故事,

图片

主人公罗密欧是一座小城的医生,他的愿望是让女儿去往国外读书。

一切只差毕业会考的成绩就能拿到英国一流大学的奖学金。

考试前一天,女儿意外遭遇歹徒攻击。

面对突变,罗密欧开始使用一些原本自己厌恶的灰色途径解决问题。

他动用了此前积累的”人脉“,希望女儿能够配合通过作弊的手段,完成毕业会考,顺利出国。

图片

早在2002年,34岁的蒙吉拍摄了处女长片电影《幸福在西方》,从一对准备移民的小夫妻开始,发展出三段相互影响的故事,他用黑色喜剧方式讽刺当时罗马尼亚年轻人急于前往西欧淘金的梦想。

在《毕业会考》中,他借主人公罗密欧母子二人的对话,再次提出了“留下还是离开”的问题,态度暧昧。

图片

而在暌违影坛六年之后,去年蒙吉终于带着他的新片《核磁共振》再度回归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这部总投资 280 万欧元并由达内兄弟担任联合制片人的影片于 2021 年 11 月至 2022 年 1 月期间秘密拍摄,主要取景地位于罗马尼亚特兰西瓦尼亚地区的一个多民族村庄。

图片

蒙吉以罗马尼亚语中核磁共振的首字母缩写命名了这部电影,据其称该片正是 ' 一项对大脑的调查,一项试图探测表面之下事物的大脑扫描 '。

尽管《核磁共振》在第 75 届戛纳电影节上颗粒无收,但它依然收获了与金棕榈奖得主《悲情三角》同样的场刊得分 2.5 分。

图片

在第四次入围主竞赛单元后,蒙吉继续以贴近小人物的镜头,以现实主义的选题,通过压缩于短时间内的紧凑故事,精准地描摹了当代罗马尼亚人身处独特的政治、经济、道德矛盾中的心理状态,且仍获得了跨文化的广泛共鸣。

该片在流出中文版资源后,还能拿下 7.9 的豆瓣评分并登上一周口碑榜前三的位置也说明它的价值所在。

M

《四月三周两天
剧情 |113分钟罗马尼亚 |2007年 
导演: 克里斯蒂安·蒙吉
编剧: 克里斯蒂安·蒙吉
主演: 安娜玛丽亚·玛琳卡
豆瓣 8.3    IMDb 7.9


M

《山之外
剧情 |152分钟罗马尼亚 |2012年 
导演: 克里斯蒂安·蒙吉
编剧: 克里斯蒂安·蒙吉
主演: 考斯米娜·斯特拉坦
豆瓣 7.9    IMDb 7.5

M

《毕业会考
剧情 |128分钟罗马尼亚 |2016年  
导演: 克里斯蒂安·蒙吉
编剧: 克里斯蒂安·蒙吉
主演: 阿德里安·蒂蒂耶尼 
豆瓣 7.7    IMDb 7.3

M

《核磁共振
剧情 |125分钟罗马尼亚 |2022年 
导演: 克里斯蒂安·蒙吉
编剧: 克里斯蒂安·蒙吉
主演: 马林·格里戈利
豆瓣 7.8    IMDb 7.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