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最早种水稻经并非《稼圃初学记》 而是湘乡大坪易氏《力田明训》

 思想的救赎 2023-03-04 发布于广东
一、关于《稼圃初学记》
农书《稼圃初学记》产生于清初,至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已受到学界关注。1964年,历史学家傅依凌《中国封建后期湖南山区商品生产的一个实例》一文见《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编》,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对它进行了剖析。可能自八十年代开始,农学专家才对它加以瞩目。1982年,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闵宗殿所撰《三百年前的老农种田经—稼圃初学记评介》一文见华南农学院农业历史遗产研究室主编《农史研究》第二辑,应是最早从农学角度评介《稼圃初学记》的专文。

闵文认为,《稼圃初学记》成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只见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的《直隶桂阳州志·艺文》和光绪十一年(1885年)的《湖南通志·卷末杂志》中。《中国农学书录》、《中国古农书概说》,《中国古农书考》、《中国丛书综录》均未收录,估计是一部尚未为中外学者所注意的农书。”就笔者所见,乾隆《湖南通志·艺文》、嘉庆《临武县志》、同治《临武县志》亦有载录。

《稼圃初学记》撰者李晋兴,闵文谓其“祖籍湖南临武(今届衡阳),出身自书香门第,有少量田产并雇人耕种,本人也接触过农业生产。同治《桂阳直隶州志》卷十八中,有一张清朝拔贡表,表中有李晋兴的名字,并注明他是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临武县的拔贡” ,“按清朝的科举制度,生员考取拔贡以后,由学政保送进京朝考,如朝考及格,则可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但在方志中,却查不到李晋兴有这方面的官衔,推想他入京以后,很可能是名落孙山,没有考上”,“李晋兴还写过一篇《黄门岩记》(黄门岩地在临武县西舜峰之麓),收录在光绪《湖南通志》中”。

实际上,李晋兴不仅入过仕,而且政声卓著。雍正五年(1727年),任醴陵县教谕。乾隆七年(1742年),任辰州府学教授见乾隆、嘉庆、光绪《湖南通志》。后列入辰州名宦见乾隆《辰州府志》。其入仕经过,康熙《临武县志》有载:“李晋兴,在城北隅,郡庠生,开祥四子。康煕三十七年,由廪生通过衡州府十州县拔贡第四名。三十八年,领院咨,赴北雍大司成,考湖广全省第七名,咨吏部准铨儒学教谕。于雍正五年奉文催赴抚都院考验,实授长沙府醴陵县儒学教谕。”并有《泉山诗古文集》、《调元堂集》见同治《沅陵县志》、《泉山集》见嘉庆《湖南通志》行世,惜未见存世者。有少量诗作散见于地方志书,如乾隆《辰州府志》收诗一,嘉庆《临武县志》收诗十三同治志收诗同,道光《辰溪县志》收诗一,同治《桂阳直隶州志》收诗二。

嘉庆、同治《临武县志》载其生平最详:“李晋兴,字康侯,号泉山,幼负姿颕异,闻人读书声,輙默记不忘,潜心理学,言动举止一遵先贤矩矱,以拔贡司谕醴陵,文章品诣为士民宗。先是,醴学科目迍邅,晋兴到任,日勤讲授,奖劝士类。明年乡试,文武三捷。雍正十三年,逆苗肆虐,屠戮黔民,闻之发竖,每以年迈不克执戟前驱致恨。忽羽檄夜驰,委之漕粟。黔省时有以滩险石恶,道经苗匪巢窟,虑不测者劝以年耄辞。晋兴曰:'忝列一职,不能披坚执锐,为国家敌忾,区区挽输,得以耄辞乎?’捧檄由洞庭溯辰沅而上,卒保无虞。乾隆三年,奉文征取书籍,装父文集《暨巳集》贡入。七年,升辰郡教授,孜孜以文行导士。十三年,例行截取,文已至,捐馆。官署任醴十七年,任辰七年,月有课,季有考,谆谆诱诲,颇着成效。平生手不释卷,腹笥淹博,工诗、古文辞,着有《泉山集》二十四卷行世。其卒也,辰郡太守陈公嘉糓题以'贞毅’,邑学博李公抡题以'文庄’,皆肖其人云。

对于《稼圃初学记》的学术价值,闵文予以高度评价:“《稼圃记》一书虽小,但在农学史、农业技术史,特别是水稻栽培史上的地位却是不可忽视的,这不仅因为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老农种田经,而且还因为它为我们了解三百年前的农业技术水平,弄清一些农业技术的来龙去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闵文之后,农学界对它进行了更为全面的探讨,或称为我国最早的种水稻经见朱汉民总主编、肖永明主编《湖湘文化通史》(2015年),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科学技术志》(1992年)或称为我国最早记载稻田养鱼的著作见《湖南农业志·第2分册征求意见稿》(1985年),游修龄、曾雄生著《中国稻作文化史》(2010年),曾雄生著《中国农学史》(2012年),或称为我国最早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全面分析的著作见周肇基著《中国植物生理学史》(1998年)。《中国古代科学史纲》1998年卢嘉锡、路甬祥主编则认为,“对于落谷稀育壮秧的方法和道理,《稼圃初学记》中说得更加清楚。”

可见,《稼圃初学记》在我国农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已为学界公认。
 
二、关于《力田明训》
《力田明训》仅见于《大平易氏七房谱》。大平易氏因发源于湘乡大平亦写作“大坪”而得名,始祖易炎正,南宋进士,为宁乡丞,有善政,学问旁洽,四方踵门受经者甚多,人称涟溪先生见同治《湘乡县志》。可见,南宋时易氏已是望族。四世祖易华,元末湘中农民起义领导者,死后成为湘潭、湘乡一带的民间神,被称为“寨主公公”、“易公真人” 参见《中国神话人物辞典》、《湖南大辞典》,湘潭乌石镇乌石峰至今有庙祀之。清代的易氏名人有易贞言、易宗涒等。易贞言,学者,康熙五十一年,以孝旌。雍正二年,入祀乡贤。四年,入忠义孝弟祠。易宗涒,易贞言子,雍正二年,掌岳麓书院。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充慎郡王府教习。十四年,奉旨旌表建坊。见同治《湘乡县志》

《力田明训》撰者易万埜,字新泉,大平易氏第十代,“以只身摒挡家政,不侮善良,不畏强御,而性严正,一生勤本业,凡浮嚣伪妄之习,皆厌薄之。绳家有法,教子读书,旁及农桑之务,著有《力田明训》传后。明嘉靖十八年己亥十月初九日卯时生,万历三十二年甲辰五月初四日午时没,寿六十五。”见《大平易氏七房谱》可见,他既熟读诗书,又稔熟农事。因此,《力田明训》是农书,却浓缩了作者的人生理念、生活经验。其开首云:“今之人,耕则不读,读则不耕,非宜也。子程子谓:'学者以穷理尽性为第一着,不得以谋生理财为第二着。’昌黎子谓:'朝出耕,暮归读古人书。’大哉言也,其至矣。”可见,作者认为耕、读二事不可偏废,都是“第一着”。而彼时持“耕则不读,读则不耕”观念者当不在少数,故触发作者写作此文。
 
三、二者的关系
二者的关系简直是一目了然的。《稼圃初学记》除了起首和结尾的二百多字与《力田明训》有所不同外,主体部分也就是关于种水稻的内容和《力田明训》几乎雷同。易万埜是明嘉万间人,辄《力田明训》早于《稼圃初学记》一百多年,后者内容沿袭自前者当无疑问。而《力田明训》中关于如何选择耕牛、如何制用枯肥、看谷种忌食酒、池塘养鱼、植树等内容没有被《稼圃初学记》承袭,故前者内容比后者更为丰富。出现在前者中的水稻种类比后者多,可能说明湘乡种植的水稻种类比临武多。

《稼圃初学记》在开头交代了写作缘起:康熙五十年(1711年)夏,撰者从事于田间,“遇老农于田堘间,既为余惋惜禾稼之黄,问余家几口?耕几亩?抚膺叹曰:'先生长复如是,其能免困踣哉!’因授予以力田之法。”也就是说《稼圃初学记》是由老农口述、作者笔录而成。现在看来这个场景显然是作者虚构的。

易氏族谱首修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早于《稼圃初学记》二十多年。因此,李晋兴应是从易氏族谱中见到《力田明训》的。他何以能看到易氏族谱不得而知。

李晋兴祖父李国祯、父李开祥,俱为诸生。李国祯创瀛洲书馆,“规模颇壮,为诸子开祥等与邑文士讲肄会课处。馆罹癸之粤师树栅之变,摧毁无遗。后开祥复结茅编筠,偕诸儿读书其中。邑侯赵公琎美喜其山水之胜,额以八景洎今。”见康熙《临武县志》瀛洲书馆在黄门岩,故又称黄门岩书屋。李开祥重建后,名柏子书屋,既是李氏后辈读书之所,且因风景佳胜,又成为文人雅士游宴吟诵之处。“(桂阳)州北湘南书院、临武黄门岩,及州南刘氏小墨庄,皆各邀题赏,竞为赋咏,黄门岩最为著焉。庄始自康熙初,诸生李国桢拓建,县令赵琎美、张声远并游其地。声远子允中及客谈其征、王图并能吟咏。又其地当溱水之奥,尤多幽秀,转胜于城郭名园。”见王闿运纂同治《桂阳直隶州志》谈其征、王图俱为外省名人,可见李氏交游之广。也许就是通过广泛的人缘,李氏得到了《力田明训》。

由于《力田明训》仅见于易氏族谱,坊间难以得见。而《稼圃初学记》因被志书采录,遂得以为世人所知。

综上所述,《力田明训》将我国最早种水稻经、最早记载稻田养鱼著作的时间前推了一百五十年。学界对《稼圃初学记》的诸多称誉,从现在起应该转交给《力田明训》。
 
附录:
 
力田明训
今之人,耕则不读,读则不耕,非宜也。子程子谓:“学者以穷理尽性为第一着,不得以谋生理财为第二着。”昌黎子谓:“朝出耕,暮归读古人书。”大哉言也,其至矣。读不具论。论田事,牛也者,耕田之笔墨也,两角欲其宽,前脚欲其直,两肋欲其松,后脚欲其曲,尾欲其硬,毛色欲其纯,不可不察也。凡用枯以代粪,棉枯则一亩以石为率,麻枯、菜枯半之,豆枯六十斤足矣。槌之欲其碎,浸之以小便,欲其酿且烂,其力乃足。清明前三日浸谷种,每田一亩足者,需净谷五升,不足者三升,是先年选收者。凡看谷种忌食酒,食酒者以酒气熏之,谷种必酸坏。凡谷种,桂东粘、苏州早为上,谷净米白。大油粘次之,乱麻苏、湘潭粘、顺水拖又次之,一二年宜换种,不然,则土顽,而少结食。米香滑,线长,但惹白露,迟数日收,种数亩,可免收成急遽。他如无名粘,需肥,非粪多,难耕。近有早种禾,米之香滑一类,晚种与桂东粘齐收,宜耕一、二亩,仓内杂十分之一,米俱香。晚种俗呼大禾,若要接荒,则南京早、蓝山禾、六十粘俱早收,此是田之缺水者,不得已耕之,要肥、犁耙。早,犹少收也,盖日不足,以力胜之。凡插秧,宜视节气,节气早宜早谷秧,节气迟宜迟欲秧,不可与违,违者害其事。糯者大糯为上,迟则作酒,多酻又不若酸,作糍亦洁白。冷水粘次之,三百颗又次之,又,有须糯、无须糯,此谷之种类也。凡谷种要浸七日,又取上三日始播于秧田,先要肥更透,人粪为上,割青次之。有肥鱼塘作秧田,则不须肥粪,而秧更好。又有用桐枯肥者。谚云:“阔肥秧田窄肥园。”然必粪多而后可扩,扩则播种疏,秧必大管,谓之扇骨秧,莳下田,长亦扶疏。窄则播种挤,长必小管,谓之丝毛秧,莳下田,长亦紧促。播种后,早则退水浪秧,夜则上水灌秧。不记上水浪硬泥,则秧难长难分。如此经七八昼夜,看秧已青出,则不必退水,昼夜如秧之高低,酌量上水,要露出青苗,受阳气,长快者二十余日,慢者一月即可分耳。亦尚有不能如此法者,遇春寒,甚雨,则谷芽不可退水,在水中犹耐守几日。浸谷种之前,要早事犁耖,临分秧时逼迫为之,则泥不烂。所以有力者,于先年收成后,即此处当失“犁”字一轮,谓之冬田。有水者水冬,无水者干冬,有力者全冬,无力者半冬。谚云:“冬田当层淤。”盖冬则草根枯也。已冬之田,春犁不费力。未冬之田春耕,好犍牛一日可犁二三亩。犁要仔细,泥深者深犁,浅者浅犁。犁毕,锄堘角、耖田,每日可耖四亩,要去高补低,耖得平。已耖,复回耖,使烂。耖毕,便铲堘再耖,日可耖六亩。耖毕,铲堘面草,扶厚泥,作堘面光滑,一以点豆,一以稳田水,他日不滋漏,耐旱也。耖后,下淤灰,谓之落脚淤灰,此亦加倍肥田法,使秧莳下即受用。不及下淤,下灰亦可,更宜两件并下。免他日又要过水方下淤灰,不得停蓄也。淤不为量,自先年四五月积淤,勤垫牛栏,牛栏宜低陷,则润湿易此处当失“烂”字。要早起勤拾犬豕粪。淤屋要宽敞高燥,宽敞则便翻淤,过风易干,高燥则不浸水走肥。浓当为“淤”之误干肥,浓且易挑,一可当二也。每亩淤多则十石,以下至四、五硕亦可。灰要先冬烧出,贮好,不要漏湿,湿则如无灰矣。春间烧,多是石,慎之,每亩得坏灰一百斤已足,多是咬痴泥,次此处当失“年”字减谷。落脚淤灰要在分秧之先一二日方妙,下久又无大益也。耖田后,临分秧,加一横耖即可分秧莳矣。如黄泥田,深者加一耖,复加木耖一长。分秧莳法,扇骨秧少莳两管,稍疏些。丝毛秧多莳两管,稍密些。又,肥田疏些,瘠田密些,不参差,均亭成行,行列可喜。莳下三日,水视秧之高矮为深浅,要露一半,谓之长秧。有死者,有浮者,以田内莳剩之秧婆补之,谓之补莳。牛路田,夹牛路,要坚密。五日后,落萎叶,长新叶,谓之翻玉。莳下二十二日或一月,即可薅矣。每人一日可薅亩半,烂者可薅二亩。薅之力要去草,松苗根烂泥,薅得到,长得快也。且要于此时随便拣去田中之稗,稗种易蕃上,农夫留种时拣稗,分秧时、拣薅时又拣,方可净。薅毕,割净堘面。未下淤灰者,及此时下淤,宜浅深,则搀淡灰,则深亦可。俱要晴日,如过水田,则宜下淤后方薅,薅毕下灰,咬两日过水,则不走肥矣。自莳下秧,或宜水深水浅,而总不宜缺水。或水或干,浪出浪入,草亦长,泥亦硬,不走禾根,枉费前功矣。凡犁与耙、下淤灰、薅一回两回,多要及时,且一件要赶做完,不及,雇人帮,则有益,不可展延过时。可放鱼之田,量放鱼,自此后无余事,但要检点。不缺水少水者,多贮以御旱,坐待收成。秧好,苗好,犁耙好,淤灰及时,苗受用,薅得泥烂,无草,无稗,兜兜是禾,则禾长大疏散青葱,见禾不见水,生意不紧促,则每兜多抽七八穗,每穗多结十余粒,而粒又大颗,颗颗皆实无秕,所以每亩比人多收。已收成,不止收谷,且要收稿,人食谷,牛食稿,粪亦出此。冬日无稿又无草,牛缺食,于心安乎?稿要收干净,愈多愈好,有余,春闲,农忙,不及采薪,亦可代。收成,选收各项谷种,择大粒有宝色者。或曰谷种收时,曝烈阳七日,则播种时耐得冻,未知验否。至于耕田之暇,兼及田堘,堘面点黄、黑豆,堘上棉花、黄瓜、软豆之类,各有所宜,而软豆易。软豆未长,种夏菜。收了夏菜,软豆长于薅过,插豆竹,牵豆索,不时浇水,不时检藤蔓,使达上,则软豆多收,此堘基收成也。春蔬有莴苣、苋菜、蛾眉豆、蒲达、丝瓜之类。谚云:“三兜丝瓜当园菜。”苦瓜用盐水浸根,栽之不蛀。辣椒之叶,可以为羹土,种芝麻则草根皆腐泥,栽水芋则过年必换。至东瓜、南瓜,春种,秋收,便贮藏。秋冬园蔬,青白、芥菜为上,宜多栽,收之不尽。谚云或谓:“七月七日种芥,得菜百二十皮,八月栽菜有千皮。”萝葡四季可种,葱、蒜、韭、冬苋、莙荙、菠薐之类,不可缺。谚云:“园是小禾仓。”岂可轻视?盖鲜食、腌食、干久食,无不利益。荞麦有春冬二种,一岁两收。池塘蓄草鱼,饱之以草,三伏长三斤,兼可蓄鲢,有“一草养三鲢”之谚。壕园多栽丛竹,密排刺藤,可以取薪,可以御盗。山地树植,宜勤巡视,但勿栽果,免邻儿窃取,以致不睦。顾吾思之,人之教子弟者,郊原使之负耒,家塾使之横经,二者不好兼营,久之必成大器。其资质次者,务宜带牛佩犊,而又以其三时之余暇,择一技艺以执之,以为衣食之谋,则可免于冻馁,仰以事其父母,俯以畜其妻子矣。
 
 
稼圃初学记以乾隆《湖南通志》为底本
临武山多田少,地瘠民贫,余自幼惟知读书,承祖父分业,自置田仅三石零,附郭可督耕之田,仅石有奇,余发佃耕,收一半。庚寅旱,收谷缺额。辛卯夏,又旱,心为惊惧。不得已,戴酷日,往探田水,须发枯燥,面目黧黑。遇老农于田堘间,既为余惋惜禾稼之黄,问余家几口?耕几亩?抚膺叹曰:“先生长复如是,其能免困踣哉!”因授予以力田之法。曰:“耕田就大段论,清明前三日浸谷种,每田一亩需净谷三升,是先年选收者。桂东粘为上,谷净米白。大油粘次之,米香滑,线长,但惹白此处当失“露”字,迟数日收,种数亩,可免收成急遽。他如无名粘,需肥,非粪多,难耕。近有旱种禾,米之香滑一类,晚种,与桂东粘齐收,宜耕一、二亩,仓内杂十分之一,米俱香。晚种俗称大禾,近临少耕。若要接荒,则南京早、蓝山禾、百日粘俱早收,此是田之缺水者,不得已耕之,要肥、犁耙。早,犹少收也,盖日不足,以力胜之。糯者,大糯为上,迟则作酒,多酻又不惹酸,作糍亦洁白。冷水粘次之,三百颗又次之。又有有须糯、无须糯,此谷之种类也。凡谷种要浸三日,又取上三日始播于秧田。秧田先要肥透,人粪为上,割青次之。有肥鱼塘作秧此处当失“田”字,则不须肥粪,而秧更好。又有用桐枯肥者。谚云:“阔肥秧田窄肥园。”然必粪多而后可扩,扩则播种疏,秧必大管,谓之扇骨秧,莳下田,长亦扶疏。窄则播种挤,长必小管,谓之丝毛秧,莳下田,长亦紧促。播种后,早则退水浪秧,夜则上水灌秧。不记上水浪硬泥,则秧难长难分。如此经七八昼夜,看秧已青出,则不必退水,昼夜如秧之高低,酌量上水,要露出青苗,受阳气。长快者二十余日,慢者一月即可分耳。亦尚有不能如法者,遇春寒,甚雨,则谷芽不可退水,在水中犹耐守几日。浸谷种之前,要早事犁耖,临分秧时逼迫为之,则泥不烂。所以有力者,于先年收成后,即犁一轮,谓之冬田。有水者水冬,无水者干冬,有力者全冬,寡力者半冬。谚云:“冬田当层淤。”盖冬则草根枯也。已冬之田,春犁不费力。未冬之田春耕,好犍牛一日可犁二三亩。犁要仔细,泥深者深犁,浅者浅犁。犁毕,锄堘角、耖田,每日可耖四亩,要去高补低,耖得平。已耖,复回耖,使烂。耖毕,便铲堘再耖,日可耖六亩。耖毕,铲堘面草,扶厚泥,作堘面光滑,一以点豆,一以稳田水,他日不滋漏,耐旱也。耖后,下淤灰,谓之落脚淤灰,此亦加倍肥田法,使秧莳下即受用。不及下淤,下灰亦可,更宜两件并下。免他日人“人”当为“又”之误要过水方下淤灰,不得停蓄也。淤不为量,自先年四五月积淤,勤垫牛栏,牛栏宜低陷,则润湿易烂。又要早起勤拾豕粪。淤屋要宽敞高燥,宽敞则便于翻淤,过风易干,高燥则不浸水走肥。淤干肥,浓且易挑,一可当二也。每亩淤多则十石,以下至四、五石亦可。灰要先冬烧出,贮好,不要漏湿,湿则如无灰矣。春间烧灰多是石,慎之,每亩得坏灰一百斤已足,多则咬痴泥,次年减谷。落脚淤灰要在分秧之先一二日方妙,下久又无大益也。耖田后,临分秧,加一横耖即可分秧莳矣。如黄泥田,深者加一耖,复加木耖一长。分秧莳法,扇骨秧少莳两管,稍疏些。丝毛秧多莳两管,稍密些。又,肥田疏些,瘠田密些,不参差,均亭成行,行列可喜。莳至下三日,水视秧之高矮为深浅,要露一半,谓之长秧。有死者,有浮者,以田内莳剩之秧婆补之,谓之补莳。牛路田,夹牛路,要坚密。五日后,落萎叶,长新叶,谓之翻玉。莳下二十日或一月,即可薅矣。每人一日可薅亩半,烂者可薅两亩。薅之力要去草,松苗根烂泥,薅得到,长得快也。且要于此时随便拣去田中之稗,稗种易蕃上,农夫留种时拣稗,分秧时、拣薅时又拣,方可净。薅毕,割净堘面。未下淤灰者,及此时下淤,宜水浅深,则搀淡灰,则深亦可。俱要晴日,如过水田,则宜下淤后方薅,薅毕下灰,咬两日过水,则不走肥矣。自莳下秧,或宜水深水浅,而总不宜缺水。或水或干,浪出浪入,草亦长,泥亦硬,不走禾根,枉费前功矣。凡犁与耙、下淤灰、薅一回两回,俱要及时,且一件要赶做完,不及,雇人帮,则有益,不可展延过时。可放鱼之田,量放鱼,自此后无余事,但要检点。不缺水少水者,多贮以御旱,坐待收成。秧好,苗好,犁耙好,淤灰及时,苗受用,薅得法,泥烂无草、无稗,兜兜是禾,则禾长大疏散青葱,见禾不见水,生意不紧促,则每兜多抽七八穗,每穗多结十余粒,而粒又大颗,颗颗皆实无秕,所以每亩比人多收。已收成,不止收谷,且要收稿,人食谷,牛食稿,粪亦出此。冬日无稿又无草,牛缺食,于心安乎?稿要收得干净,愈多愈好,有余,春闲,农忙,不及采薪,亦可代。收成,选收各项谷种,择大粒有宝色者。或曰谷种收时,曝烈阳七日,则播种时耐得冻,未知验否。至于耕田之暇,兼及田堘,堘面点黄、黑豆,堘上绵花、黄瓜、软豆之类,各有所宜,而软豆易。软豆未长,种夏菜。收了夏菜,软豆长于薅过,插豆竹,牵豆索,不时浇水,不时检藤蔓,使达上,则软豆多收,此堘基收成也。春蔬有莴苣、苋菜、蛾眉豆、蒲达、丝瓜之类。谚云:“三兜丝瓜当园菜。”至东瓜、南瓜,春种,秋收,便贮藏。秋冬园蔬,青白、芥菜为上,宜多栽,收之不尽。谚云:“八月栽菜有千皮。”葱、蒜、韭、冬苋、莙荙、菠薐之类,不可缺。谚云:“园是小禾仓。”岂可轻视?盖鲜食、腌食、干久食,无不利益。余言止此,先生仿而行之,不避晴雨,自督率,勤而且俭,可致丰裕。”余聆其言,惝恍若失。夫恒产,王政所重。素餐,《伐檀》所讥。天子躬推亲稼穑,余何人?而为不勤不分乎?或曰,稼圃之学,圣人讥为小人。嗟乎!学大人之学,而仅拾其糟粕,致投闲置散,等于无用,敢辞小人之讥乎!且陶靖节先生劝农有诗,不可不卒读焉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