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卧龙出山记(四)

 思想的救赎 2023-03-04 发布于广东
咸丰九年五月,李续宜探亲刚回到家乡,正好遇上宝庆被围,遂投入与太平军的战斗,为宝庆解围立下大功。十年春天,他拜访了刘蓉,然后重返安徽军营,经过湖北时,谒见胡林翼。胡很可能由此得知了刘的情况。

随后,胡林翼致信刘蓉,请他出山佐助骆秉章。刘复信解释不赴骆聘之因,主要是官场风气不好:“惟南幕一席,实不易居。主人翁廉静寡欲,而乏刚果有为之志。欲嘿然以运之,则事必不举。苟奋起以图之,则喁喁者且交集于其身。盖十馀年来,上下相习既久,机缄深而揣摩日熟,稍欲提挈纲领,综核名实,规画甫施,而画诺坐啸之谣,都人已争传之。”然后他谈到左宗棠在骆幕时,用人不公,所用非人:“则所陟者或非其人,所黜者或附他途以规复用,于是枉直杂糅,观听惶惑,所谓吏治者多出于粉饰铺张之途,而风尚一变矣。”可见,他认为湖南吏治的问题,左是有责任的。

刘蓉把骆秉章聘请之事写信告诉了在广西的朱孙诒。朱认为入骆幕是施展才能的好机会,劝说刘出山:“当今之大吏,无有贤于骆籥门先生者,欲籍赞襄以资展布,当此处为最可也。”他也谈到湖南官场风气之坏,是左宗棠一手造成:“湖南之事,颠倒错乱,可谓不得其序矣……然较他省贿赂公行,专以排挤正人为能者,却又高出万万也,此其所以为左季高也。”

左宗棠用人有很大问题,这是很多人的共识。曾国藩说“其求才太急,或有听言稍偏之时”。胡林翼和郭崑焘也谈论过,胡说“是为诸葛孔明之—蔽。鄙人今春不欲与季丈抬杠,恐伤其气。实则应谏之事、应抬之杠,均俟之异日也。”

入幕对于刘蓉来说,不是为了帮助某人而已,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如果入了骆幕,而手下官吏不是正派之人,自己的擘画无法施展,入幕也就没有意义了。刘蓉的考虑固然有其道理,但可以看出他是有畏难心理的。

闰三月,刘蓉葬父于二十里外之划船塘。

本月,太平军攻破了江南大营。四月,丹阳、无锡、苏州相继失守。清军在江浙的军事大坏。清廷不得不授予曾国藩管理地方的大权,命他署理两江总督。随后,曾制定了先巩固江西,防止太平军向长江上游蔓延,然后步步为营,收复皖南、江浙的策略。增强湘军兵力则是当务之急。

五月初一日,胡林翼致信曾国藩,提议马上派李鸿章、刘蓉去江苏募兵:“应以知兵任战之李少荃、刘霞仙等募各路步兵一万五六千人,开募于清江浦。”两天后,胡又上折,保举沈葆桢、李元度、左宗棠、刘蓉等十六人。对如何使用左、刘,胡的建议是:“令其速在湖南募勇各六千人,以救江西、浙江、皖南之疆土。”

曾国藩的想法和胡林翼稍有不同,因为左、刘各募六千人很难实现,况且刘不愿出山。初五日,曾给已回到骆幕的郭崑焘写信:“顷有咨请季公统五千人,并及霞公,未知能办到否?”。初八日,他又致信已回到湖南的左宗棠,征求其意见:“请阁下自统五千人,或霞仙统之,不知其说可行否?”几天后,他又致信左,说“霞仙不应籲帅之招,恐亦不肯为我而出。弟至今无缄商之,虑其逾垣而避也。” 可见他对刘蓉出山是不抱希望的。

胡林翼虽然不死心,但碰过钉子,不想再碰,故于初六日分别给曾国藩、李续宜去信,请他俩劝说刘蓉,并给曾支招:“每日一函致之,闹得乡居人不耐烦,即当投袂而起矣。”大概他也知道曾不愿当说客,十天后他又催促曾:“霞仙非丈强之不能致也。”

十一日,清廷下旨,要骆秉章令刘蓉募勇六千赴江浙、皖南,而考虑要左宗棠入川督办军务,以对付有入川迹象的石达开军。

此时,左宗棠正在执行曾国藩的命令,“先募两总哨、亲兵一哨,合共三千三百”,并通知刘蓉募二、三千。刘复信未明确表态。复左信刚发出,募兵六千的朝命接踵而至。廿三日,刘又派专人送信给左,推辞朝命。原因有两个:其一,湘军征战多年,经过多轮征兵,现在乡中可招募到的、合格的人数已不多,很难招齐,也物色不到合适的营官、哨官;其二,胜任招募之职的只有朱宗程、杨昌濬,而朱以母病不能出山,杨已答应佐助左宗棠,“襄助乏人,难以济事”。

刘蓉面临的困难确实难以克服,但左宗棠仍然对他严厉指责:“时局至此,廷命募带六千,东南安危所系。涤公巨任初膺,卬须正切,以公义、私情论之,万无推诿之理......平时朋侪以公谊望公,辄掉臂不理。此事却是朝命,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月底,刘蓉与杨昌濬至长沙,与左宗棠面商。刘还是不愿单独募兵,而愿意佐助左,或入胡林翼幕。

清廷希望左宗棠入川,但没有下死命令,要官文、胡林翼提出意见。对左入川或入吴,曾国藩、胡林翼均执两可。曾说:“忠于为国谋,忠于为鄂谋,忠于为季谋,三者皆宜入蜀,但不忠于谋鄙人耳......来吴则自谋私忠,入蜀则三谋公忠,二者俱可。”胡认为:“季公督办四川,鄂湘受福,润可千里;襄办两江,善良保全,气类感通。蜀乱始生,吴乱已极,功效又大不同。”

曾国藩、胡林翼把决定权交给了左宗棠本人。左担心无法应付四川的混乱局面,因此不愿入川。他对胡林翼说:“蜀乱已久,吏治、军政、人心一无足恃。滇匪、咽匪讧于内,石逆眈眈伺于外,士无智愚均知蜀祸之不远。宗棠资望既浅,事权不属,欲提数千之众,专讨贼之事,是何异以寸胶而救黄河之昏乎?”还对曾国藩说:“然蜀事实非数千客军所能了,而来吴则或可得指臂之功。以现在大局言之,吴越急而蜀尚缓。以宗棠私计言之,依人不如从公之乐。”

于是,胡林翼改变了立场,转而支持左宗棠入吴。为此,他煞费苦心地做了几件事。六月初三日,给曾国藩私信,为左说好话,以坚定曾对左的信心:“季高谋人忠,用情挚而专一,其性情偏激处,如朝有争臣,室有烈妇,平时当小拂意,临危难乃知其可靠。且依丈,则季公之功可成,分任皖南,分谋淮扬,不出仁人之疆域。临事决疑定策,必大忠于主人。两路均是一面之才。”又给湖广总督官文私信,说左应佐助曾。十三日,以公函致曾国藩、官文、骆秉章,认为左不宜入川,推荐广西巡抚刘长佑入川。意在请诸公口径一致。十五日,致信刘长佑,告知拟奏请朝廷请其入川。意在请其不要抵制。

十六日,曾国藩上折。二十日,胡林翼复奏。二十四日,官文复奏。均以为左宗棠不宜入川。

通过这一番运作,胡林翼的目标得以实现。七月,清廷下旨:“左宗棠既不能独当一面,即毋庸赴川,仍襄办曾国藩军务。广西省现在防剿正当吃紧,刘长佑未便遽离该省。湖南地方尚称安静,着骆秉章即驰赴四川,督办军务。”

不得不说,胡林翼与左宗棠的姻亲关系,使胡在处理这个事情中,私心决定了他的立场,他更多地是为左的个人前途考虑。他在给左的信中说:“公入蜀,则恐气类孤而功不成,此愚人之私意,即畀以蜀督,而自薇柏以至州县,多为小人,官作乱于上,民思乱于下,吾恐丈之必不能堪也。且未乱易治,已乱易治,而将乱难治,其上下官吏异常放恣,异常昏庸,异常险诈,蜀事是也。举刘入蜀是不得已之计。”

在胡林翼心中,刘蓉的问题仍然挥之不去。刘虽然说过愿意辅助左宗棠,但什么时候出山,他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时间。胡很着急,要曾国藩、曾国荃、郭崑焘劝刘速出。曾国藩却很淡然,说刘的弟弟有病,家中无人照料,不必强求他出山。

六月底,刘蓉赴湘阴拜访郭嵩焘。两人违三年了。咸丰八年,郭入翰林院,值南书房。九年,随僧格林沁去天津、山东办理事务,与僧多不谐,被其参劾,再入南书房。因精神痛苦,十年四月以就医为借口还乡。六月下旬,郭回到湘阴才几天,刘就来到梓木山庄拜访他。

三年宦游,郭嵩焘深刻感受到清廷之衰朽、官僚之腐败,故与刘交谈时,“痛逆夷之狂横,病某邸之刚愎,愤懑盈胸,有触辄发”,“慨国步之日艰,伤吾言之不用。天下主议论者,至今无有省悟。”为了宽解他的情绪,曾国藩邀请他和刘蓉秋冬间来军营一叙,“或久或暂,听两君之自为谋,决不相强。”后来刘也多次邀请他出山游玩,均被拒绝。

六月二十七日,清廷下旨,命骆秉章赴川。七月初八日,骆接旨后,奏调了朱孙诒。但朱的军事才能很有限,骆还需要一个知兵的助手。刘蓉是合适的,但说动他的可能性不大。骆只好奏请左宗棠入川会办军务。他这么做无异于挖曾国藩的墙脚。如果不是迫不得已,他是不会这么做的。
    
      八月初二日,曾国藩收到骆秉章书函,得知此事,大为吃惊。他担心清廷批准骆的奏请。

曾国藩此时面临极大压力,“浙江危急,请援之文,一日数至”,他原本是希望左宗棠新军八月就到皖南的。于是,他于初三日上奏,“敕令骆秉章暂缓入蜀,湖南防兵暂不抽动,俾左宗棠星夜兼程来皖,合两湖、江西官绅之全力,共救浙而攻苏,或有补于万一。”并致信左,求其“星速前来,共维大局”。

曾国藩发出奏折后,马上意识到此举极为不妥,遂致信骆秉章进行解释,并希催左速出。同时,考虑到骆手下缺人,他想了一个办法:请郭崑焘劝说郭嵩焘出山佐骆。

在局面胶着之时,骆秉章、左宗棠再次劝说刘蓉。刘“为诸公敦迫”,终于同意出山。他们商定的方案是:刘入川,左入吴。左得遂心愿,曾、骆也用不着再争夺左。

刘的转变,使难题迎刃而解。黄淳熙得知消息,也决定随刘入川。
    
      八月初八日,左宗棠即领军离湘赴皖。
    
        六天后,刘蓉致信曾国荃,说“志在西行,冀以阴助吴、鄂,而为乂安桑梓之计。”大概在同时,刘还有信致曾国藩,内容不详,应该也是告知入川之事。

曾国藩没有收到刘的信,故无复信。曾国荃复信说:“老兄此种苦心,吾侪固共谅之矣。”由此来看,曾国藩对刘的选择应该是支持的。无论如何,刘帮他解决了大难题。胡林翼也表示欣慰:“籥门前辈奉命入蜀......得刘霞仙、刘静臣、黄子春诸公翊赞方略,戎幕可谓得人。蜀居天下上游,吴、楚、秦、晋皆恃蜀为屏蔽,必不可不力求保全也。”

九月初二日,骆秉章接到迅速赴川上谕。十八日,移交巡抚印。随后,定期十月十三日起程。

动身前夕,一个突发事件打乱了计划:石达开军进入湘南。骆秉章只得派拟定的入川主力刘岳昭、黄淳熙部应战。胡林翼希望刘蓉为此出力:“刻下石逆窜扰湘南,尚烦荩筹运量,分途截剿,可以纾桑梓之患,亦即以绝其思蜀之谋,则造福为不少矣。

危机解除,已是十月下旬,刘蓉回乡料理家事。本来计划十一月初四日到省,没料到弟刘葵初七日去世,故推迟了几天进省。

本月,户、工两部侍郎文祥以沈葆桢、刘蓉“才堪大用”,奏恳破格录用。背后推后当是胡林翼。

中旬,刘蓉在骆秉章处见到胡林翼给署理湖南巡抚翟诰的信,得知胡因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倡议率师勤王。觉得胡的策略有不妥之处,遂给他提出建议:“阁下急选精骑三四千人,躬赴宣、大,迎护乘舆。涤帅率所部步队三四千人,进驻西安,扫阙除道,以俟玉辂之临。则饷需不繁,而力可为继。并请特旨赏加季老三品卿衔,俾总鲍、张之众,以备皖南而严江西之防。以希老兼统援皖之师,俾扼英、霍而固湖北之圉。”

十一月,太平军彭大顺部可能入赣。刘蓉认为应先肃清江西,而后入川。此事可能又推后了入川时间。
    
      十二月,刘蓉致信曾国藩,认为以骆秉章督办四川军务并非明智之策:“窃揆方今局势,两湖、江西实东南根本所系。必三省安固,而后可图进取之规。三省一或疏虞,即平蜀而得不偿失。籲公非将帅才,然使之镇抚湖南,实非小补。舍封疆而膺专阃,则两失之道矣。替人昏庸已甚,湘事尤觉可虞。粤氛阑入江西,其势又将滋蔓。”
    
      年末,刘蓉回乡度岁,兼营葬弟之事。
    
      刘蓉此时的心情,可谓忧苦交加,为天下大事而忧,为家门不幸所苦。入川前后,连续给郭嵩焘写了四封信,郭“读之凄惋”。赴川前夕,他在给胡林翼的信中说:“蓉不幸,复遭舍弟之丧,忧苦烦煎,百念俱废。环视侪辈,遭罹不幸,无如不孝之甚者,以是益复无意于世。”但想到骆秉章麾下乏人,还是踏上了征程。
    
      咸丰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援川大军从长沙启行。
    
      刘蓉与骆秉章订下了半年之约,期待在秋天还乡,做一个悠游林泉的自在凫翁,却不料一入疆场,就成为身不由己的冲天黄鹄。

而还乡便由清晰的期待变成了遥远的梦想。

(全文完)


刘蓉门生刘黻赠刘蓉、杨昌濬诗,
当撰于咸丰十年八月上旬刘、杨进省之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