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籍影印|《傅增湘藏百衲本资治通鉴》出版

 殘荷聽雨 2023-03-04 发布于北京

傅增湘藏百衲本资治通鉴

[宋] 司马光 编撰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年 1 月

价:19980.00 元(全20册)




作者简介

司马光(一〇一九—一〇八六),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北宋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一〇八六)九月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后人又称其为“司马温公”。



内容简介

本书为《续宋本丛书》之一种。所谓“百衲本”,即由三种或三种以上珍本的残本拼配而成的一种次生性版本。在现存古籍中,搜集建本残帙种类最多的,是傅增湘先生所收藏的《百衲本资治通鉴》一书,集宋刊本七种合成,其中有五种版本,仅见于此本,不见于他处,而且大字精楷,印刷精善,版式字体犹存北宋遗韵傅增湘曾称赞此书说:“综观全帙七种刻本,年代历高、孝、光、宁四朝之远,版刻聚浙东、建安各地之良;既为人所必读之书,又多世所未见之本,可谓探四部之骊珠,不仅重千金之狐腋也。”可见其版本价值高。

本次以商务印书馆民国八年(一九一九)影印本为底本。关于《资治通鉴》版本研究,多有尚待挖掘处,其重要刊本的版刻细节及递藏过程,仍缺乏细致检证。例如绍兴本的箧藏与补版,就有不少谜团还未解开。近代学者章钰曾采用傅氏宋椠百衲本及其他宋本校勘清胡克家翻刻元刊胡三省音注本,创获甚多,对此,日本学者尾崎康曾评论说,章钰所用绍兴三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刊本,仅限百衲本所有。更以天禄本补校百衲本所缺,并校百衲本后印、修补之讹误,则有待于后人。本书的出版可以促成相关研究的持续推进。




出版说明

《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宋司马光编撰,宋刘恕、刘攽、范祖禹等协助。作为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取千三百余年之事迹,十七史之记述,萃为一书”,所述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四〇三),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九五九),年经事纬,要言不烦。元丰七年(一〇八四)十二月,书成,司马光奏进于朝。越二年,即元祐元年(一〇八六)十月初四日,交付国子监在杭州镂版。元祐七年(一〇九二),印造始毕。此本世称元祐本、杭州本或国子监本,为后世《资治通鉴》祖本。今已不传。
据《金史》卷八十《赤盏晖传》:“从攻寿春、归德,及渡淮为先锋,遇重敌于秀州、苏州,皆击败之,遂至余杭。通粮饷,治桥道,晖之力为多。乃还,载《资治通鉴》版以归。”此事应在南宋建炎三年(一一二九)冬(见《金史》卷三《太宗》天会七年、《宋史》卷二十五《高宗二》)。赤盏晖所掠是否即元祐本,学界向来说法不一,有说是范祖禹之子、两浙转运使范冲出于政治斗争之需要而重新主持刊刻的版本(参辛德勇《通鉴版本谈》)。元祐本外,史籍可考《资治通鉴》之最早刻本为南宋绍兴二至三年(一一三二至一一三三)两浙东路提举茶盐司公使库本,或即覆刻元祐本。此本于绍兴二年七月初一日在绍兴府余姚县刊版,于绍兴三年十二月二十日毕工进呈。此本之末有元丰七年十一月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奖谕诏书、元丰八年(一〇八五)九月十七日准尚书省奉圣旨重行校定元祐元年十月四日奉圣旨下杭州镂版札子、绍兴初两浙东路提举茶盐司刊版监修及校勘者衔名。此本世称绍兴本或余姚本,南宋建、鄂、蜀诸种版本,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这一版本。
据尾崎康《<资治通鉴>的宋元刊本》一文考证,绍兴本存世应有两部,其中一部为原版无修早印本,印制当在绍兴年间,为毛氏汲古阁藏本,清初归项子昌,后归季振宜;另外一部,经过补修,明嘉靖、万历间为顾从德、焦竑收藏,亦归季振宜。两部恐皆残缺不全,清代前期,季氏混合两部,配成全帙,此本后归徐干学,最终收归清内府,加盖干隆皇帝印、天禄琳琅印,世称天禄本,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此本“慎”字偶有缺笔,且版心刻工亦见个别与南宋中期补刻眉山七史姓名相同者,表明存在少量补版。
季振宜以此两部残卷配成一部足本之后,尚有剩余,以顾从德、焦竑旧藏为主,掺杂毛氏汲古阁旧藏,仍有一百七十六卷,遂又以此配补其他宋本六种及部分钞本,而成就一部百衲本(此据傅增湘说。尾崎康亦曰混配形成天禄琳琅本与百衲本最晚当在季氏收藏之时)。此本后为傅增湘所得,也是傅氏斋号“双鉴楼”的其中一“鉴”(另一“鉴”为明初刷印的元刻胡注本《资治通鉴》,今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资治通鉴》另有诸多南宋建安坊刻本、元至元二十八年(一二九一)魏天祐覆鹄山书院本、旧称元兴文署刻胡三省音注本、明嘉靖二十四年(一五四五)孔天胤刻白文本、明万历二十年(一五九二)吴勉学刻本、清嘉庆二十一年(一八一六)胡克家影元刊胡注本等,皆称善本。
民国八年(一九一九),上海商务印书馆开始辑印《四部丛刊初编》,涵芬楼所藏《资治通鉴》即被收入。此本每半页十一行,行十一字,原刻或为南宋庆元(一一九五至一二〇〇)以后刻本,元以后经修补版面重新刷印,又有八卷配补清代精钞本。此本行格版式、字体与傅藏百衲本之第六种相似,只字体稍拙劣,笔势趋弱,不及建本之精好自然。同年,商务印书馆据傅藏百衲本影印出版《百衲宋本资治通鉴》,并以涵芬楼十一行本对傅藏百衲本中的钞本以及存在缺页情况的部分卷数进行替换,实际上汇集了七种宋刻本和一种元覆宋刻本,臻至完善,影响甚大。
关于傅藏百衲本《资治通鉴》,傅氏《藏园群书题记》卷二《百衲宋本资治通鉴书后》有明确而详尽的记录:“《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用宋刊本七种合成,内绍兴二至三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刊本约居三分之二,大字建本约居五分之一,余卷以密行小字宋本五种及钞本八卷足成之。”并将此六种宋代建本分别著录为半页十五行、行二十五字的“小字建本”;半页十四行、行二十四字、白口的“南宋初建本”;半页十六行、行二十七字的“黑口本”;行款与“黑口本”相同,而版心尺寸略小于此本的“密行细字本”;半页十一行、行二十一字、白口的“大字建本”;半页十五行、行二十四字的“南宋前期建本”。第一、第二、第六种,傅氏明确定为建本;另外两种(即第三、第四种),傅氏未明确记述,但据其所述黑口情况,亦疑是建本。
傅氏介绍此百衲本中的绍兴二至三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本“版式字体犹存北宋古茂遗矩”,因为“公库开版,例宜进御,故写官削氏必选精良,校勘监修又皆时彦。且时属南渡之初,旧工犹在。用是详审齐整,迥然不同”,庶几可谓“传世诸本之冠”,并进而称赞全书说:“综观全帙七种刻本,年代历高、孝、光、宁四朝之远,版刻聚浙东、建安各地之良;既为人所必读之书,又多世所未见之本,可谓探四部之骊珠,不仅重千金之狐腋也。”
此本傅氏得之端方,渊源可考。傅氏《藏园群书经眼录》述其来历:“此百衲本《通鉴》季沧苇旧藏,余丙辰岁获之端匋斋方家,与家藏元胡氏音注本俪为双鉴。其所集七本中,浙东茶盐司本有北宋牒文,为现存《通鉴》最古者,余均建本精刊。得书后与章君式之合校一过,经年始讫事,改正至伙,复邮致涵芬楼影刊流传,与同好共之。”季氏之后,书归汪士钟,汪氏之后,书归端方,再归傅氏,又为涵芬楼影印。傅氏钤有“傅增湘印”“江安傅增湘沅叔珍藏”“双鉴楼藏书印”“藏园秘笈”“江安傅忠谋晋生珍藏”“佩德斋”“忠漠继鉴”诸印。
此本所集七种宋本各有特色,下分别介绍之。
第一种,南宋绍兴二年至三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本,存—百七十六卷,卷次如下:卷一至八(卷一、二各缺一页)、卷三十七至四十五(卷四十五缺一页)、卷九十五至一百一十一(卷一百六缺一页)、卷一百二十四至一百二十七、卷一百三十六至一百五十、卷一百五十九至一百七十六、卷一百八十至二百二十、卷二百二十二至二百三十、卷二百三十六至二百三十七、卷二百四十一至二百九十三。原书版框高六寸六分,宽四寸七分。每半页十二行,行二十四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版心上镌通鉴几,中镌页次,下镌刻工名。字体方整浑厚。钤有“宋本”“顾”“从德”“焦氏家藏”“项氏子昌”“毛氏九畴珍玩”“季振宜读书”诸印,而项、毛两家成一组,顾、焦两家成一组,两组印记不同时见于同卷同册,适与其拼配情况符合若契;又有傅增湘等人印。卷一首页第一行题“资治通鉴卷第一”,第二、第三行低两格题“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充理检使上护军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第四行低三格题“周纪一”,卷一尾题“资治通鉴卷第一”。卷二百四十一、二百四十九卷末各有“左文林郎知绍兴府嵊县丞臣季祐之校正”一行,书末补钞司马光上表等。有少数南宋前期补版页,亦有仍缺之处。傅氏云避讳至“构”字止,“慎”字间有剜去痕迹。原版“慎”字缺末笔达八十处左右,亦有少数不避讳处。
影印本收—百五十八卷,替换卷四十三、四十五、一百六、一百五十九、一百六十、一百七十、一百七十一、一百八十、一百八十一、一百八十五、一百八十七、一百八十八、一百九十一、一百九十六、二百六十、二百六十三、二百九十、二百九十一。
第二种,南宋前中期建本,孝宗朝佳椠,存十一卷,卷次如下:卷十一至十六(卷十五、卷十六各缺一页)、卷二十三至二十七。每半页十五行,行二十五字。原书版框高六寸二分,宽四寸四分。黑口,左右双边,三鱼尾。版心上镌正监几,下镌页次。无字数,无刻工名。点画匀整,字体略长,刻有锋颖。钤有“宋本”“东吴沈天用记”“季振宜读书”“艺芸主人”“汪士钟印”诸印。卷十一首页第一行题“资治通鉴卷第十一”,第二、第三行低半格题“翰林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知制诰兼侍讲同提举万寿观公事兼判集贤院上护军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三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衔名较第一种更长,建刊本多用此衔,卷十一尾题“资治通鉴卷第十一”。傅氏云避讳至“敦”字止,而“敦”“炖”字约有数处不缺笔。然版式、字体风格显示由南宋前期进入中期之特色,则或有避“敦”字处,亦不足为异。
影印本收九卷,替换卷十五、十六。
第三种,南宋前期建本,光宗以前刻本,存八卷,卷次如下:卷十九至二十二(卷二十、二十二各缺一页)、卷三十至三十三。每半页十四行,行二十四字。原书版框高五寸六分,宽四寸一分。黑口,双鱼尾,左右双边。版心上镌正监几,下镌页次。无字数,无刻工名。字体疏秀古劲,类似南京图书馆所藏《唐书》。钤有“宋本”“季振宜藏书”“艺芸主人”“汪士钟印”诸印。卷十九首页第一行题“资治通鉴卷第十九”,第二、第三行低两格半题司马光衔名,文字同第二种,卷十九尾题“资治通鉴卷第十九”。卷三十首尾题、卷三十一与卷三十二首题、卷三十三首尾题作“司马温公资治通鉴卷第几”,与其余各卷首不同。叙不同事处空格。首尾题不统一,为建刊本之常态。尽管有首尾题及版框大小之差异,但行格、版心、字体等皆类似,不妨视为一种版本。字体往右斜上程度不如第二种,可以推测刊刻时间稍早。“敦”字不避。
影印本收卷十九至二十一。
第四种,南宋前中期建本,存二十卷,卷次如下:卷三十五至三十六、卷四十六至五十二、卷六十九至七十五、卷一百一十九至一百二十一、卷二百二十一。原书版框高六寸二分,宽四寸四分。每半页十六行,行二十七字,有少数二十八字、二十九字处。黑口,左右双边,双鱼尾,偶作三鱼尾。版心上镌正监几,下镌页次。无字数,无刻工名。字体稍带南宋前期特色。钤有沈天用、季振宜、汪士钟三家印记。卷三十五首页第一行题“资治通鉴卷第三十五”,第二、第三行低一格题司马光衔名,文字同第二、第三种,而改行位置各卷或微异,卷三十五尾题“资治通鉴卷第三十五”。叙不同事处加白圈。避讳至“慎”字止,但不严谨。
影印本收十九卷,替换卷一百一十九。
第五种,南宋前中期建本,光宗以前刻本,存八卷,卷次如下:卷五十三至五十六(卷五十四、五十五、五十六各缺一页)、卷二百三十二至二百三十五。原书版框高六寸三分,宽四寸五分。每半页十六行,行二十七字。白口,夹杂少数黑口页,左右双边,双鱼尾。版心上镌正监几,下镌页次。字体古雅疏劲,刻工极精。行格与第四种同,而似属不同版。卷五十三首页第一行题“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三”,第二、第三行低一格题“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知制诰判尚书都省兼提举万寿观公事上护军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三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卷五十三尾题“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三”。避讳至“慎”字止,“敦”字不避,“郭”字凡八见而皆不缺笔。
影印本收五卷,替换卷五十四、五十五、五十六。
第六种,南宋中期建本,存六十二卷,卷次如下:卷五十七至六十八(卷五十八缺二页、五十九缺一页)、卷七十六至九十四(卷八十三缺六页半、九十一缺半页、九十四缺二页半)、卷一百一十二至一百一十八、卷一百二十二至一百二十三、卷一百二十八至一百三十五(卷一百二十八缺二页半)、卷一百五十一至一百五十八、卷一百七十七至一百七十九、卷二百三十八至二百四十。原书版框高六寸六分,宽四寸三分。每半页十一行,行二十一字。黑口,夹杂少数白口页,左右双边,双鱼尾。版心上镌通几,下镌页次。无字数,无刻工名。大字精楷,秀丽方峭,刻工极有锋颖,纸质莹细,墨气致佳,颇似黄善夫本《史记》、刘元起本《汉书》,是“建本之最佳者”。钤有“希之”“严蔚”“二酉斋”“二酉斋藏书”“吴郡钦尗家藏”“万卷堂图书印”“怀古阁藏”“汪士钟印”“阆源真赏”“季振宜印”“御史之章”诸印。卷五十七首页第一行题“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七”,第二、第三行低半格题司马光衔名,文字同第五种,但卷七十九至九十四等衔名作“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权判西京留司御史台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三百户食实封肆佰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又与其他卷不同,卷五十七尾题“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七”。避讳至“郭”字止。此版刊刻时间,当与南宋中期建刊十史同时,可大约视为庆元年间刊本。
影印本收五十五卷,替换卷五十八、五十九、七十九、八十三、九十一、九十四、一百二十八。
第七种,南宋前中期刊本,存一卷,即卷二百三十一。原书版框高五寸七分,宽四寸二分。每半页十五行,行二十四字。白口,左右双边,双鱼尾。版心上镌监几,下镌页次。无字数,无刻工名。钤有“宋本”“艺芸主人”“汪士钟印”诸印。卷二百三十一首页第一行题“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一”,第二、第三行低一格题“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太中大夫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二百户食实封玖佰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文字不同于同为十五行之第二种,卷二百三十一尾题“卷终”。叙不同事以空格为区隔。避讳至“慎”字止,“慎”字凡五见而皆缺笔,避讳较严,参以字体风格推测,刊刻时间不当晚于南宋中期。然仅见一卷,不敢遽断。
影印本收一卷。
傅藏百衲本七种,其中茶盐司本即第一种全书末尾补钞司马光上表等,影印本已抽换,故行格、改行皆不同。傅藏百衲本原书补钞司马光“上表”二页半,第三页左半首空二行“元丰七年十一月”进呈五名列衔,末尾空三行。第四页右半页录“奖谕诏书”,左半页空行。第五页“元丰八年”“重行校定”两行、“元祐元年”“杭州镂板”两行,并校定官范祖禹等十名、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吕公著等三名官衔,末尾空六行。第六页两浙东路茶盐司校刊记三行,其下无校勘监视等列衔。
又第二至第七种,六种皆南宋建刊本,其中除了第六种为中期刊本,其余五种无论字体、避讳,都更接近早期刊本。五种字体、版式皆类似,不同之处,首先在行格,其次在司马光衔名,又于叙不同事时格式略有区别。尾崎康认为,上述七种刊本,除第六种,竟皆残本,“又皆孤本,无其他传本,无两种版本同一页可以比较,但以《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巨著,页数较《唐书》更多,则一部建刊本先后不同卷页出现如此幅度之差异,不足以为奇。……然若如此说,则南宋前中期,建安一地竟出五种《资治通鉴》版本,又是笔者所不敢相信。今别无传本,只得存疑。”
商务印书馆影印傅藏百衲本之具体过程,傅增湘《双鉴楼所收百衲宋本通鉴后记》及与张元济通信述之甚详,此不赘言。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抽换情况。
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十一月,张元济致信傅增湘,谈论出版流程,提到此事:“《衲鉴》允就原本描补付影,自当酌量妥办。尾卷钞迹甚新,疑是尊处新钞,故欲得其原本。来示云云,想是旧钞,则无可查究矣。补换只能用全卷,断无抽换一二页之理。惟内有一种与敝处所购孔氏本行款相同者,前后衔接则不妨耳。”民国八年(一九一九)三月,为经营计,张元济决定并不明言抽换事,又为此努力打消傅氏疑虑:“奉二月二十七日手示,并《衲鉴》跋语,谨诵悉。宋体字模四周均稍有余地,前寄去印样看去似疏,实已无可再密。次号字或可免,然现在尚未制成,只可将就。又原有每种卷数一一开列,经敝处抽换钞配及蛀损各卷,颇有不符。前示谓恐购者饶舌,今始恍然。然鄙意以为可以不必如此清晰,拟将来稿某种原有若干卷及右第几种之右字删去,其余一切照排,便觉无甚痕迹。附记一段,于末句下加'又影印之本因为纸幅所限,故视原书尺寸稍有减缩’数语,于事实较为符合,想购者亦不至有抽换过多之嫌,想尊意亦以为然也。”(见《张元济书札》)
傅氏《后记》对此亦有完整记述:“余既为此记,其明年,以全书寄南中商付影印。会涵芬楼主人得宋刊十一行本,行款与前称建本正同,而阑外有字,是宋时据建本翻雕者,首尾特为完整。于是举此帙中钞配与缺损卷页各为抽换,期归精整,故印本与前记不尽合。己未初春告成,附识同好。”张元济用涵芬楼十一行本抽换傅藏百衲本的卷首、卷末,钞本八卷(卷九、十、十七、十八、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四、二百九十四),以及存在“残损卷页”情况的宋刻本三十六卷,计四十四卷。
三月,傅藏百衲本以当时的先进技术金属版顺利影印出版,计八十册,八函。原书高二十七点二厘米,宽十五点七厘米。首册有沈曾植题签:“百衲宋本资治通鉴  寐叟署检。”书前牌记为“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图书馆影印”。另书末有一页说明:“本馆借到双鉴楼藏百衲宋本《资治通鉴》,用金属版影印,与原版真迹比较,无毫厘之差。大雅君子,幸赐鉴察。如有翻印,千里必究。民国八年春上海商务印书馆谨白。”同年秋,所印四百部几乎销售一空,张元济即考虑加印,可见其受欢迎之程度。
傅藏百衲本《资治通鉴》集合宋刻、钞本而成一全帙足本,其中不少本子,仅于此得一见,存续之功不可泯也。关于《资治通鉴》版本研究,多有尚待挖掘处,其重要刊本的版刻细节及递藏过程,仍缺乏细致检证。例如绍兴本的箧藏与补版,就有不少谜团还未解开。近代学者章钰曾采用傅氏宋椠百衲本及其他宋本校勘清胡克家翻刻元刊胡三省音注本,创获甚多,对此,日本学者尾崎康曾评论说,章钰所用绍兴三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刊本,仅限百衲本所有。更以天禄本补校百衲本所缺,并校百衲本后印、修补之讹误,则有待于后人。希望本书的出版可以促成相关研究的持续推进,特取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此本,原大影印,以飨读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文献出版中心

二〇二二年十一月



底本书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